前陣子氣溫稍降,又是打邊爐的好時機。打邊爐,台灣稱火鍋,反正就是同桌共食的人,各自將不同材料放入鍋中燙熟。台灣火鍋的湯頭一般用昆布高湯、蔬菜清湯、麻辣湯等等,而香港較常見用皮蛋芫茜湯、沙爹湯、豬骨湯等等。有一天,當我們在新竹市覓食之際,居然發現一間頗低調的小店,湯頭標榜是「柱候牛腩煲」。
所謂「柱侯」是人名,話說大清時期佛山梁柱侯廚藝高超,自製醬料烹煮雞、牛等等食材。因為食客到餐館都是求食梁柱侯的菜式,所以就通稱他的醬料為柱侯醬。以柱侯醬煮肉類非常搭配,湯色紅褐,味濃而鮮,香氣四溢時讓人有一股增加食慾的衝動,香港不少麵店都以柱侯牛腩作招徠,例如元朗的著名店家「勝利牛丸」,他們的牛腩就是以柱侯烹調,如果不愛吃牛腩,只叫一碗牛丸麵,食客大多會要求「加色」,即是加上柱侯牛腩湯汁,讓味道更佳。
(⋯⋯⋯⋯一張相片)
(⋯⋯⋯⋯一張相片)
到茶餐廳或茶樓用膳,白飯青菜或感乏味,有時候就會加點一道「柱侯牛腩煲」,讓飯白菜綠之間添加溫暖的肉紅。牛腩要敖煮一整天,肉與筋才會鬆化易咬,加之柱侯醬的加持,老人小孩也能輕易咀嚼。如配上可樂、忌廉或啤酒,就成為下飯的最佳動力。
(⋯⋯⋯⋯一張相片)
因為「柱侯牛腩」成行成市,天爸曾經一度以為「柱侯牛腩」是烹調牛腩的唯一方法。但當台灣朋友來到香港,千辛萬苦也要到中環九記試吃清湯牛腩或咖喱牛腩,才知道原來牛腩製法千萬種,但最讓天爸懷念的還是柱侯。
(⋯⋯⋯⋯一張相片)
來到台灣之後,柱侯成為家鄉的記憶了。台南牛肉湯聞名天下,除了牛肉湯之外,也有牛雜湯牛腩湯之類。每當天爸看到牛腩牛雜,不免就勾起以前香港美好的回憶,可惜事與願違,台灣並不流行以柱侯醬炆煮牛腩或牛雜,大都是清湯一碗就是了。吃習慣柱侯如斯濃烈的味道,很難再認同其他烹調手法,總覺得像是差了一些甚麼。應該就是柱侯的味道了吧…
來到新竹的這家小店,以柱侯牛腩煲作火鍋湯頭,桌上放上炭爐瓦煲,柱侯醬香令人食指大動。一般火鍋店的配料會放在旁邊,食客有需要時才放入鍋中加熱。但這家小店不同的是,除了火鍋牛肉、豬肉等等之外,大部份配料大都會先放入砂鍋之中,煮熟後才整鍋端到客人面前,各式美食都已融於其中,有點像一品鍋。
多久沒有吃過柱侯牛腩了?上一次應該是2019年的11月,回香港的時候吃的。那時候沒有想過,如此一別就是一年,甚至是一輩子。難得可以在新竹吃到柱侯牛腩煲,感覺上新竹愈來愈像家了。
新竹柱侯牛腩煲店家資料:
(⋯⋯⋯⋯店家資料)
註1:「⋯⋯⋯⋯」的部份是收費讀者才看到的資訊喔!
註2:你的訂閱是給天爸天媽最佳的支持喔,始終要維持三個仔女的生活費不容易啊⋯一個月只需要60元,你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囉,不然部份收費文章就可能會錯過啊!
訂閱請按我,謝謝!
註3:不管你有沒有訂閱,你都可以按以下「贊助」來支持天爸及天媽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