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日常作息轉變成文化記憶的代表性節日——蘇黎世六鳴節

春天天氣多變化,晴時多雲偶陣雨,有時也無預警的風雪大作。德語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April, April, der macht was er will. 中文直譯就是:「四月啊!四月!它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四月天氣多變化,在期待春暖花開之際,生活裡總有變數。而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則是蘇黎世市民們歡聚期待的一天,大家期盼著老天賞臉,給個好天氣,在陽光普照的春日一起度過屬於蘇黎世的六鳴節(Sechseläuten)。

從日常轉變為文化記憶的六鳴節
歐陸的時序走到春天後,白晝漸長、溫度升高,日子就不再那麼難熬了。也因為光線充足,自古人們便有從春日開始延長工作時間的習慣。晝短夜長的冬日工作到五點,進入春天後工作到六點。古時歐洲的生活與信仰息息相關,教堂位在聚落中心,是人們精神的仰望之處,宗教也規範著生活細節。春日傍晚六點,教堂鐘塔上的報時鐘噹噹響起,提醒人們季節變化後的新作息,這個教堂在六點鳴鐘的習俗,正是蘇黎世「六鳴節」的由來。儘管走到了工商社會,上下班的時間每個行業不一,六點鳴鐘也已經脫離農業時代的意義,但這個慶典在21世紀的今日已是一個城市歷史記憶的再興與市民的共同活動。
蘇黎世公開慶祝六鳴節已有150年的歷史,市長茂賀女士(Corine Mauch)今年也歡迎市民繼續響應傳統慶典,提醒市民這一天是我們迎接春天的日子、關心我們居住城市的過去與現在。六鳴節當天,市民只工作到下午一點,老城內封街遊行、鑼鼓號角聲四起,歡樂的樂聲不絕於耳。除了市民踴躍參加外,每年也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無疑是瑞士觀光業裡城市行銷的春季亮點。
六鳴節的主辦單位也在火車站大街(Bahnhofstrasse)旁設置觀眾席,座位票卷甚至必須預購。許多市民自掏腰包,年年來買第一排的座位,看著手冊解說,了解服裝與隊伍的意義。也有家庭祖孫三代一同欣賞,爺爺奶奶向兒孫輩解釋什麼服裝是什麼隊伍、旗幟上的徽章代表著什麼意思。歷史教育的傳承,隨著慶典的進行和市民的參與中代代相傳著。六鳴節的前一天也有專門為孩童準備的六鳴節遊行,孩子們也穿著古服,乘坐馬車帶著鮮花,體驗像大人一樣過節。
年年來參加六鳴節的民眾大方向外國遊客介紹隊伍與徽章。方常均攝。

蘇黎世獨有的春日風景
按照傳統,這一天也是女士們送花給男士的日子,許多女士手捧著鮮花,等待著遊行隊伍,將花朵送給男士。是彼此認識的,或完全不認識的,別有一番趣味。能看到男士們穿著古裝、捧著鮮花,是蘇黎世春天獨特的風景。
遊行隊伍在裝扮上不只是穿戴著古代服飾,傳統農具、器皿、髮型⋯⋯等細節也十分講究。穿著戰袍和布鞋、頭戴盔甲、手執長矛的古代士兵一列走來,頗有古時戰士出征之勢。
參加遊行的隊伍是依照古代蘇黎世商業行會分隊,葡萄酒農、漁夫、麵包師傅、木匠、鐵匠、金匠⋯⋯等等。許多今日已不復見的古代行會,再次出現在街頭,著古服騎馬而行,從老城裡的某些角落望去,有時光交錯之感,彷彿時空倒轉了三百年。
遊行隊伍最後走到歌劇院前的廣場,這塊市民的湖邊休憩之地,也就因此被稱作「六鳴節廣場」。廣場上架起了一個象徵性的雪人,在六點鳴鐘後點起一把火,雪人的頭越快焚燒爆破,就表示今年的夏天會越美好。焚燒雪人時,蘇黎世的仕紳們會騎著駿馬繞行雪人,直到雪人的頭被燒破。地方電視台全程轉播之外,晚間的全國性新聞也一定會播出焚燒雪人的精采片段。蘇黎世是瑞士的第一大城,這一天更是因傳統慶典而吸引著全國觀眾的目光。
古代士兵的行伍進城了。方常均攝。

商業行會的意義轉變
古代的蘇黎世商業行會,是各個行業中的佼佼者才有資格參加,是職業師徒制裡傳承技藝與精神的組織,以及商標使用的產權規範都是公會的職掌,是現代商業法規的雛形。在蘇黎世的利馬河畔矗立著古代行會的處所,在這些古建築上仍可清晰看見行會的標誌,商業行會帶著蘇黎世這個中世紀開始的小漁村慢慢走向富庶與繁華,其歷史幾乎等同於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在一百多年前,唯有各個商業行會的領袖,才能成為六鳴節遊行隊伍的領隊;時移勢易,儘管許多古代的行業已隨著社會需求而萎縮,甚至消失,但這些商業行會卻並未隨之消失。這些古商業行會成為工商社會裡,新興行業頂尖人士的社團,必須透過特殊管道方能加入的人際關係網。
今日的鐵匠公會與鐵匠的技術已經完全無關,公會成員中有現今蘇黎世的知名律師、名醫、政治人物、名教授⋯⋯等上流社會的仕紳階級,也有富一代帶著富二代傳承著財富與人脈網絡,財富與地位世襲是上流社會仍然存在的。在焚燒雪人後,這些行會將舉辦只有小圈圈裡的人才能加入的晚宴。行會與行會之間也會互訪,依照慣例,行會會員是不醉不歸的,也因此在六鳴節隔天,許多蘇黎世的名醫是不進開刀房的,名律師也是不排法庭辯護的,因為酒精應該都還在體內作用著。
接受獻花的男士。方常均攝。

與宗教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
六鳴節如果遇上復活節的假期,便順延一週。今日瑞士的日常生活與基督宗教的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區,仍有許多天主教聖人的節日會放假紀念。蘇黎世是宗教改革重地,五百多年前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Ulrich Zwingli),在蘇黎世禁止了許多天主教的傳統與做法,也減少了許多假日。這個城市裡凡是有五百年歷史以上的教堂,例如著名的蘇黎世大教堂、聖母大教堂⋯⋯等,都受新教教會管轄。
除去了強烈的天主教色彩,蘇黎世人們的生活也就發展出不同的形態,像是瑞士其他地區盛行的狂歡節傳統,在蘇黎世即被消弭盡失。人類基因裡保有的群聚慣性,因著時節轉換發展出了新的共生文化。就此,六鳴節這個集結市民的傳統活動,華服裝扮,盛大歡迎春天,變成了蘇黎世的標記,乘載著歷史繼續往前走。
《補充德語關鍵字》
德語俗諺:
April, April, der macht was er will. 四月啊!四月!它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100年前瑞士還是一個貧窮的農牧國家,現在山上的人富起來了。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大量減少,如何分配資源,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如何安身立命,這是每個國家當前的問題。他們是如何創造出一個社會進步和樂的共像?究竟是一個外人眼中的幻想,或者人間真有天堂?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