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5/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梁惠王問孟子看戰國時期的「搶人大戰」

目前,全國二三線城市爭奪人才的「搶人大戰」愈演愈烈,好似進入「戰國時代」。說起來,歷史上的戰國時代,還真是「人口之戰」。
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國家要生存、發展和強大,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各諸侯國都把增加人口作為首要的發展戰略,當成頭等大事來抓。君主晚上睡不著覺,焦心的就是這事。道理也很簡單,人口增加了,才有人耕田,有人打仗。連年的戰爭,傷亡很大,各諸侯國的耕農和兵源都不足。沒人,地盤再大也沒用,守不住。
《孟子·梁惠王》就記載了梁惠王與孟子的一段對話,很說明問題,足見當時的諸侯多麼重視增加人口。梁惠王向孟子請教道:「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瞭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可見梁惠王多麼求人若渴,恨不得自己國家的人口增加,鄰國的人口減少,老百姓都移居到自己國家來。也採取了若干惠民政策,救濟災民,不讓老百姓餓肚子。但還是沒有什麼效果,想不明白。於是向孟子請教。
孟子就說了,你的那些吸引移民的政策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比鄰國好不了多少。那點好處不足以把鄰國的老百姓吸引過來。必須要以人為本,實現仁政,加大政策力度,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天下歸順了。「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當時列國之間,沒有國籍戶籍一說,國與國之間的邊界也無法嚴防死守。老百姓來去沒有多大障礙,哪個國家發展好,適宜生存,就遷居到哪國。當時的精英大多是游士,在各諸侯國間游走,推銷自己的主張和才能,得到哪個國家的任用就留下來,不受祖國的限制;也沒有心理負擔,擔心為他國服務會受到指責。
不管怎麼說,梁惠王靠優惠政策吸引人,值得肯定。跟現在二三線城市的「搶人大戰」是一個思路。但也有真正搶人的。三國時期,長期戰亂導致人口嚴重下降。吳國的孫權聽說臺灣島上有土著人,於是派兵去抓。《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記載,「浮海求夷洲及澶州」。夷州和澶州就是今天的臺灣。到達臺灣後,因士兵水土不服,沒抓多少人回來,反而減員嚴重,得不償失。
看來古今同理,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人才談得上其它的。人多,人素質高,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才能維持生存和持續發展。
2018年5月26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