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禪讓是個美麗的傳說!其實就如猴群爭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時間流逝,歷史成為傳說,傳說成為神話。堯舜禪讓的故事也是這樣。相傳中國上古時期有二位道德高尚的帝王,堯與舜;在有生之年,就將帝位主動讓賢。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這種權力交接模式被後世稱為禪讓制。但這有多大的真實性呢?

《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顯然是舜監禁了堯才登上王位的。《韓非子·說疑》也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一個「逼」字倒出了「禪讓」的真相。可見古時對堯舜禪讓就有不同的說法。

但儒家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大力美化褒揚所謂的禪讓。孔子稱讚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意思是,「哇塞,好偉大喲!舜、禹之有天下也,不是爭奪來的!」這樣,在儒家一廂情願的長期美化下,堯舜禪讓成為了正統史觀。

後世也有許多人不相信這個傳說,提出了一些質疑。如曹丕借禪讓為名逼漢獻帝讓位後,得意地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但卻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其實運用一下生物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的原理就可以對所謂的「禪讓」制做出合理的解釋。

「堯舜禹」時代的初民社會規模很小,大不了就是一個部落,比猴群大不了多少。「堯舜禹」是部落的首領,部落中的每個人都有近距離觀察或接觸「堯舜禹」的機會。部落頭領的取代規則也如猴子一樣,完全取決於個體的力量。這是因為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能直接觀察到其它個體的表現,誰的力量大,誰的智慧高大家都很清楚。大家也明白,讓最有能力的人來領導對群體最有利,也最能服眾。因而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其它人都袖手旁觀,不幫任何一方,完全靠雙方的單挑決勝負。

當一隻年青的猴子不斷成長,當它的能力足以挑戰不斷變老的猴王時,就會向原來的猴王發起攻擊,通過激烈的搏鬥取得勝利,從而奪得王位,取得在群體中的最高權力,包括進食的優先權和交配的優先權。當然它也可能高估自己而失敗。而被打敗的舊王卻沒有性命之虞,或者留下來或被驅逐。

按照英國動物學家莫里斯在《裸猿》一書中的解釋,動物總是有天敵,生存受到很大的威脅,如果相互殘殺會導致物種毀滅。為維持物種的存續,動物發展出一套臣服認輸的肢體語言,以避免為爭奪食物和配偶而相互殘殺。比如「黑猩猩會伸出一隻手作為臣服的姿勢,這使它的手極易被對方咬傷。因為發動進攻的黑猩猩絕不會咬戰敗者伸出的手,所以這一乞降的姿勢可以使強手息怒。」獲勝的黑猩猩就會停止攻擊,而不會再繼續傷害或殺害認輸的黑猩猩。動物之間,不會有自相殘殺,更沒有有組織的殘殺行為。動物只會要它獵物的命。

人類早期的組織跟動物一樣弱小,所以爭鬥規則與動物類似。宋襄公不出擊尚未渡河的敵軍,他這種「仁義」也是早期人類爭鬥規則的殘留。但當人類組織規模擴大與外部威脅減弱後,爭權奪利就變成了不擇手段你死我活。當個體間的的相互殘殺與有組織的相互殘殺都不會導致人類的毀滅了,這種保護機制就消失了。

這樣,我們可以大致明白所謂的「禪讓」是怎麼回事。實際的情形是「舜」後來的能力超過了「堯」,他們可能真的比試了一番,或者「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大勢已去,畢竟人比猴子還是要聰明些,不一定非要比劃一下。最後「堯」不得不將王位讓給了「舜」。而「堯」退位後還能繼續生活在「舜」的統治之下。到了春秋戰國時,人們目睹大量的弑君,對早先堯舜禹之間有節制的爭鬥自然就難以理解。儒家才趁機將之解釋為建立在高尚道德基礎上的主動讓位。

這樣解釋才說得通過。「禪讓」就是單挑決勝和受抑制的爭鬥,根本不是主動讓賢。

2017年2月16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7會員
334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2/03
鴉片戰爭將中國拖進了全球體系,使得中國喪失了部分主權。這使中國人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英國人船堅炮利,中國人的土槍土炮根本不堪一擊,這就是中國人對於失敗的最初反應,將鴉片戰爭的失敗歸結於武器的落後。其實,物質軍事手段的落後只是非常次要的部分原因,關鍵的原因在於中央帝國的國民缺乏自我組織與自我管理的
Thumbnail
2020/02/03
鴉片戰爭將中國拖進了全球體系,使得中國喪失了部分主權。這使中國人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英國人船堅炮利,中國人的土槍土炮根本不堪一擊,這就是中國人對於失敗的最初反應,將鴉片戰爭的失敗歸結於武器的落後。其實,物質軍事手段的落後只是非常次要的部分原因,關鍵的原因在於中央帝國的國民缺乏自我組織與自我管理的
Thumbnail
2020/01/30
在我的同事與親友中,我發現有一種類型的人,他們多生於50年代左右,與共和國年歲相仿;他們不喜歡與厭惡聽到批評政府與揭露當前社會或過往歷史中醜惡面的聲音,以避免他們勉強維持的美好幻景被無情的擊碎,而失去生活的意義與精神支柱。我將這類人稱之為「幸福兒童」。 「幸福兒童」,他們的童年及少年時代沐浴在初生
Thumbnail
2020/01/30
在我的同事與親友中,我發現有一種類型的人,他們多生於50年代左右,與共和國年歲相仿;他們不喜歡與厭惡聽到批評政府與揭露當前社會或過往歷史中醜惡面的聲音,以避免他們勉強維持的美好幻景被無情的擊碎,而失去生活的意義與精神支柱。我將這類人稱之為「幸福兒童」。 「幸福兒童」,他們的童年及少年時代沐浴在初生
Thumbnail
2019/05/20
至今為止,「五四」運動已經過89年了。然而,現在我們中國人面對未來卻仍然感到非常困惑與焦慮,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混亂,而未來卻是非常模糊的。我們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定與恐懼,我們的生命暗淡而無意義。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在西元2008年這個時點上,我們回望「五四」,我們應該再次要問,「五四」究竟是一場什麼樣
Thumbnail
2019/05/20
至今為止,「五四」運動已經過89年了。然而,現在我們中國人面對未來卻仍然感到非常困惑與焦慮,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混亂,而未來卻是非常模糊的。我們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定與恐懼,我們的生命暗淡而無意義。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在西元2008年這個時點上,我們回望「五四」,我們應該再次要問,「五四」究竟是一場什麼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  有子說:『禮的設制,以追求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美妙之處正在於此。小禮大禮都以尋求和諧為最佳。但這樣是不行的: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儀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Thumbnail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  有子說:『禮的設制,以追求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美妙之處正在於此。小禮大禮都以尋求和諧為最佳。但這樣是不行的: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儀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Thumbnail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
Thumbnail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
Thumbnail
一日帶領同修共修盤古氣功,意念勒令無量宇宙智慧氣灌入全身,四肢百骸,收攝入丹田。當氣走全身,無一處不暢快。 【無勝如來】ft. 齊天大聖一日帶領同修共修盤古氣功,意念勒令無量宇宙智慧氣灌入全身,四肢百骸,收攝入丹田。當氣走全身,無一處不暢快。 一日帶領同修共修盤古氣功,意念勒令無量宇宙智慧氣灌入全身
Thumbnail
一日帶領同修共修盤古氣功,意念勒令無量宇宙智慧氣灌入全身,四肢百骸,收攝入丹田。當氣走全身,無一處不暢快。 【無勝如來】ft. 齊天大聖一日帶領同修共修盤古氣功,意念勒令無量宇宙智慧氣灌入全身,四肢百骸,收攝入丹田。當氣走全身,無一處不暢快。 一日帶領同修共修盤古氣功,意念勒令無量宇宙智慧氣灌入全身
Thumbnail
(1)禪讓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跟朋友聊天,聊天中他提到還是古代的堯舜禪讓制度好。選擇後考察培養,給與資源後讓賢。我忍不住跟他說其實堯舜禪讓沒有發生過妳知道嗎?沒這回事,是假消息!在挖掘出土的竹書記年中提到:「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堯舜禹的關係就是部落強者推翻前
Thumbnail
(1)禪讓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跟朋友聊天,聊天中他提到還是古代的堯舜禪讓制度好。選擇後考察培養,給與資源後讓賢。我忍不住跟他說其實堯舜禪讓沒有發生過妳知道嗎?沒這回事,是假消息!在挖掘出土的竹書記年中提到:「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堯舜禹的關係就是部落強者推翻前
Thumbnail
在帝制的年代,賞罰大權抓在少數當權者手上,憑好惡而可大可小,沒有一定的標準。那種社會黑暗正義難伸的情況,我相信歷朝各代必定頗多,所以給了明、清傳奇小說不少題材。但時代巨輪推進到21世紀,中國的帝制早已消失了百十餘年,在台灣也進化到民主政治、總統直選的境地,這種仰仗「有大人罩著」的想望是否也消失了呢?
Thumbnail
在帝制的年代,賞罰大權抓在少數當權者手上,憑好惡而可大可小,沒有一定的標準。那種社會黑暗正義難伸的情況,我相信歷朝各代必定頗多,所以給了明、清傳奇小說不少題材。但時代巨輪推進到21世紀,中國的帝制早已消失了百十餘年,在台灣也進化到民主政治、總統直選的境地,這種仰仗「有大人罩著」的想望是否也消失了呢?
Thumbnail
親人之間因爭權奪利而互相廝殺,故事俯拾皆是。恰巧的是,不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在《聖經》裡面,第一宗有記載的謀殺案,都是骨肉相殘。
Thumbnail
親人之間因爭權奪利而互相廝殺,故事俯拾皆是。恰巧的是,不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在《聖經》裡面,第一宗有記載的謀殺案,都是骨肉相殘。
Thumbnail
提到柴山或壽山,很多人會立刻想到「獼猴」這兩個字,接著腦中會浮現成群猴子威嚇、甚至搶食人類食物的畫面,因此現代人對於他們是避之唯恐不及。
Thumbnail
提到柴山或壽山,很多人會立刻想到「獼猴」這兩個字,接著腦中會浮現成群猴子威嚇、甚至搶食人類食物的畫面,因此現代人對於他們是避之唯恐不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