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戊戌年,離「戊戌變法」整整過去了兩個甲子。又到了必須說道說道的時候了。 今天,我們還習慣於將「戊戌變法」稱之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我看來,這個提法很不準確,完全是削足適履。推動「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和階層,基本上是在野的士大夫和具有改良思想的官僚。就「戊戌變法」的宣導者和領導者而言,與資產階級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都是讀書人出身。康有為中了進士,梁啟超中了舉人。這兩人既沒有做過生意,又沒有做過實業。還有嚴複開初也是想考科舉,中途改道當了海軍,後被派到英國學習海軍,最終成了翻譯家和教育家。還有變法失敗被殺頭的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同樣都是讀書人,傳統的士大夫。所以,從推動變法的階層來看,就是傳統的士大夫階層,受到甲午戰敗的刺激,才產生了想變法維新,扶主強國的主張。 從他們的變法主張來看,也很難說是要建立資本主義社會,讓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自己也願意從士大夫階級轉變為資產階級。那時可能資產階級這個詞都還沒有。「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訓練新式軍隊。也就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這項內容與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有關。 再者,「戊戌變法」時期,中國的資產階級,也就是所謂的民族資本家的力量非常微弱。在「洋務運動」時期,民族資本家雖然有所發展,但受到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雙重擠壓,根本沒有什麼發展機會。即使「戊戌變法」後,在「實業救國」的宣導下,民族資本有了很大發展,但民族資本在中國始終沒有形成一股政治力量,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領導中國的改良運動或革命。不僅「戊戌變法」稱不上資產階級領導的改良運動,在其後的歷史進程中,資產階級也不曾成為領導階級。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人士在政治上的長遠目標是建立君主立憲制,主張將皇權專制轉變為君主按憲法統治的政治制度。而君主立憲制又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政治制度。這或許是「戊戌變法」被稱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原因。但君主立憲制很難說就一定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是經濟制度,君主立憲制是政治制度,兩者並不見得有一一對應的關係。例如不丹,原來是君主制;2008年頒佈首部憲法轉型為君主立憲制。但不丹的經濟仍然以小農經濟為主,並沒有產生一個所謂的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說法可以休矣!實事求是,「戊戌變法」就是士大夫領導推動的改良運動。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