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共學的精神是什麼?一個文字課老師的思考筆記

第三堂課,完全又是不同的狀況。
下課後我在車上,安靜的想。老斌開車,所以我可以放空想著剛剛課堂上發生的事。我跟BIBO聊,我說,小孩各自不同的狀況,對上課來說真是挑戰。有的小孩字認得比較多,有的才剛開始;有的個性很快,有的個性慢;有的人天性敏感,有的人毫不在乎。我說著這些事的時候,想的是下一堂課要怎麼安排,既可以顧到個別差異性,又可以有教學的效果。我想著想著,我發現我會焦慮,因為這真的很不容易,在小孩步調不一的時候要進行同一件事,就像有人想快快走有人想慢慢走,但卻要用一條繩子將他們牽在一起。如果照著快走的步調,走得慢的小孩就會說太快了;如果照著慢走的步調,走得快的小孩可能又會覺得無趣。這樣是要怎麼辦?不一起走嗎?不一起走的話那就是個別上課囉?但這樣還算是共學嗎?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
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今天跟BIBO聊,BIBO說到,或許讓小孩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快有人慢,這或許是為什麼要一起共學的原因。其實,BIBO並沒有說最後那句「這或許是為什麼要一起共學原因」,但我回到家之後想,我們一起共學,除了讓小孩「一起」「學習」某件事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夥伴」關係?不只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學習而已,而是,這些一塊共學的小孩,他們是彼此的「夥伴」。
夥伴是什麼?夥伴不是彼此競爭,而是一起成長。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直接舉例來說,只要是三個人以上做同一件事情,比如前一堂課所說的猜字,雖然並沒有「去比較」誰找得比較快,誰找得比較慢,但是這種快慢的情況就是自然發生,自然會感覺到,也就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競爭的意識出現。
當然每個小孩個性不同,有些不討厭競爭,甚至覺得刺激(因為只是像在玩遊戲比賽);但有些小孩不喜歡,這時如果把他放在一個他感受到競爭的情況下,他就有可能退縮。這是我目前的觀察、猜想。
所以,有沒有可能讓小孩感覺到彼此之間是夥伴?有沒有可能讓小孩不要那麼在意自己的表現?這似乎是我目前的考驗,這是比起「教學效果」如何還要大的考驗。因為本來就很難有一種課程,對每個小孩來說都是「剛剛好」的,一定有的小孩可能覺得簡單,有的小孩覺得稍微有一點難;但如果老師能夠想辦法讓小孩願意去面對那個難,不去怕它;或者是說小孩也不一定覺得難,他只是不想要讓別人感覺自己表現得差,或是慢,那麼老師有沒有可能讓小孩覺得可以放心,就照著自己的步調來,不用在意?
坦白說,我自己也是那種會在意的人,完全可以明白「不是你叫我不要在意,我就可以不在意」的那種心情,那種心情,我大概可以懂。個性可能是天生的,但環境可以想辦法,我在想,如何給小孩一個「他能夠放心」的學習環境,而不是思思念念著教學效果,這是我目前最大的功課。雖然我還不太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共學團第三堂文字課記錄,改篇再寫。前兩篇記錄,請見以下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