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著名的人權鬥士翁山蘇姬女士自1988年回到家鄉緬甸推行民主制度後,即陸陸續續被軍政府軟禁長達15年,期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亦無法出席受獎。2010年緬甸大選後,翁山蘇姬終於獲釋並得以陸續當選議員等公職。然而就在外界認為緬甸的人權和民主政治能夠蓬勃發展之際,羅興亞人遭遇種族清洗的悲劇卻橫掃國際媒體版面,讓數個民主國家、人權組織開始質疑翁山蘇姬。
事實上羅興亞人在緬甸受到的迫害皆非始於翁山蘇姬掌權後,這場悲劇的遠因源自於緬甸的歷史背景。
緬甸介於中國和印度兩大古文明之間,地利之便下,創造出了緬甸多元的民族。國內主要民族是緬族並信仰佛教,在軍政府長期主政並奉行大緬民族主義之下,境內的少數民族長期受到迫害。近年常耳聞的羅興亞人即是緬甸境內135個民族之一,並且別於主流信仰地信奉伊斯蘭教。
然而如此複雜的議題亦非一句信仰差異能夠簡單帶過的。緬甸人之所以會如此痛恨羅興亞人的原因追根究柢乃是殖民時期殖民者留下的遺毒。
19世紀末英國將緬甸納入殖民地,為了能夠有效掌控當地和開發資源,英國人自當時的英印地區引入了大量的移民,落腳於緬甸的西部,而這些移民又多來自信奉伊斯蘭教的孟加拉。英國政府當時選擇了兩種治理政策,給予少數民族較大的自治權力而面對緬族則採取直接統治。政策的不同,致使許多原本居住在緬甸西部的居民被來自孟加拉、印度等地的移民驅趕。之後的二戰期間,緬甸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選擇與日本合作對抗英軍,然而英軍的組成又包含了當時居住在西部的移民,自此兩大族群間的間隙便不斷擴大。後期當英國決定退出亞洲各殖民地區時,這批移民後代便要求要將居住地併入今日孟加拉的國土範圍卻遭到拒絕。而西方政權離開後的結果,及埋下了緬甸內戰和各種族爭鬥始的火藥。
對於多數緬族人來說這群移民代表了上個世代的壓迫和屠殺。然而在首都仰光,佛寺和禮拜堂林立,街頭也能見到許多來自印尼和孟加拉的移民,卻不見彼此之間的仇視,因為信仰從來就不是最初造成對立的原因。
翁山蘇姬所創立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在2015年取得執政權,外界對於翁山蘇姬能夠翻轉緬甸糟糕人權紀錄的高度期待,其實是因為沒有細究緬甸政局真實的情況。事實上,全民盟雖然取得執政權,國防仍被軍方緊控,翁山蘇姬本人也因為家人擁有他國國籍而不能擔任總統一職。軍政府當時交出政權時,也在憲法中明定若國家內部出現威脅時,是由軍方非警方處理,而羅興亞人與政府衝突的事件,即被軍方定調為國內的重大威脅。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如今看到翁山蘇姬無力處理羅興亞人議題的窘境。
當然,國際間仍有不少人權組批評,認為翁山蘇姬之所以選擇在羅興亞人的議題上選擇沉默,真正原因是不想得罪國內占多數的緬族人。未公開譴責軍方作為除了因為無效之外更是因為不想要失去國內的高支持度。但是如果仔細思考緬甸境內的政經局勢,即會發現翁山蘇姬面對的緬甸本就已經千瘡百控。除了內戰外,經濟上因為長期受國際制裁而落後亞洲諸國,開放經濟發展後又遇上糧食短缺造成的通貨膨脹、社會上因稅法制定不周全使得政府稅收入不敷出。緬甸在政治、經濟、社會上的各個棘手問題,導因一個比一個複雜、深遠,本非一位民權鬥士主政即能一朝一夕解決的。翁山蘇姬需要爭取國內多數佛教緬族的支持、對抗軍政府深根各部門的勢力、調和境內餘百支少數民族的爭鬥、經濟上薄弱的出口工業,這些面向是我們在評論翁山蘇姬是否有盡力阻止境內種族清洗行為時,也應該要考慮的現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便是美國、英國甚至我們自己-台灣的民主社會,都是經過了數十百年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緬甸從開放至今不過數年,任何斬釘截鐵的評論如今都仍尚早,不是嗎?
參考資料:
- 國際越同情羅興亞人,緬甸人越憤怒…這段歷史說明為何翁山蘇姬會走到今天的局面
- 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周庭羽 核稿編輯:劉家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