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6/0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誰先愛上他的》家庭主婦、藝術家、學生、和無條件基本收入

「乖,聽話喔。。。加油!」真喜歡邱澤吆喝這幾句話的佯裝瀟灑。
口碑極佳的《誰先愛上他的》果然是讓人有笑有淚的好看電影。這電影在十一月上映,真是好應景,因為這是個關於同志愛情與家庭包容的故事(是巧合還是故意要配合 11/24 呢——10, 11, 12 不同意;14, 15 同意)。
故事始於一個剛剛死去的宋正遠(陳如山 飾演),他身後的保險金,不是歸於太太與兒子,而是意外落入外人的口袋。這個外人不是別人,而是小三,喔,不,是小王。因此,基於不甘心,宋先生的太太與兒子,就來到小王阿傑(邱澤 飾演)的住家,太太劉三蓮(謝盈萱 飾演)執意想要搶回保險金,而中二兒子宋呈希(黃聖球 飾演),則是很想遠離愛管閒事、討人厭、又視錢如命的惱人媽媽。
故事就是由保險金所引起的衝突開始,但是,全劇的核心是愛——母親愛自己的兒子,小三與正宮都愛著宋正遠。只是,卡在母親與兒子以及小三與正宮之間的誤會,該如何解決呢。這幾位角色的關係,由癥結開始、由恨意出發,一路經歷許多曲折事件,直到由一則又一則的事件,漸漸揭發癥結的原貌,才逐漸真相大白。此後,我們會發現,原來,所有誤會與恨的癥結,都是,愛。
好帥,祝福邱澤獲獎金馬最佳男主角。
好帥,祝福邱澤獲獎金馬最佳男主角。
為了表現愛、獲得愛、或者逃避愛,母親、兒子、與小王之間,產生許多誤解與衝突。麻煩的是,當彼此從未明說隱藏的愛,而讓愛轉化為金錢的衡量,許多關於愛的詮釋,都變得異常醜陋難堪。這也是為何《誰先愛上他的》裡的隱晦之愛,總是沉默在荒謬刺耳又可笑的對話與怒罵——無論是小三阿傑與正宮三蓮之間,或是媽媽與兒子之間。假設重新翻譯這些隱藏在心底的愛,可能就會發現,那些針鋒相對的言語,其實都是為了掩蓋因愛而起的憂心、自責、與害怕。
媽媽三蓮與兒子的對話,最能顯現我們社會中常見的母子關係——表面上溝通不良、相互怨懟,內心卻又相互依賴與疼愛難捨。這兩人的對話,句句經典,大概是所有母子對話中的經典衝突大集結,相當幽默諷刺,讓人不禁呵呵大笑。這些對話,若非曾經聽過自己父母如此叨唸,就是曾經聽聞隔壁大嬸如此怒吼。
然而,即使可笑,卻也可悲。劉三蓮這位荒唐可笑的女丑角,呈現的剛好就是台灣婚後女性的普遍生活現場。
許多台灣女性在進入婚姻之後,被生活壓抑,被金錢追趕,被兒女嫌棄,卻又被家事纏身。這位媽媽,也曾經年輕夢幻、溫婉浪漫,不僅留著一頭垂放雙肩的秀麗長髮,也穿著一身潔白洋裝,羞澀地期待愛情。如今,她不僅失去曾經所愛的先生,還成為一位沿街叫囂又不在乎羞恥的大嬸,頭上還永遠挾著一把可笑的鯊魚夾(大嬸的標準配備),每天對著兒子表演可笑的家庭荒謬劇。
可是,媽媽何嘗想要如此。媽媽的窘態,與其說是天性,或是自願如此,不如說是環境(社會與家庭)塑造母親這翻可笑的模樣。看著劉三蓮這位媽媽的窘態,我在心中不斷追問:為何我們的社會總能把婚後的女性,催逼成這副可笑的模樣?
「為了家庭,母親理當犧牲」是個極大的道德枷鎖,以倫理的高帽,牢牢綑綁許多婚後的女性,讓「母親」的犧牲,不只是應該,還是不可埋怨的必然,而且,幾乎沒有其他機動的選項。或者,假若母親想要選擇其他替代角色,就得忍受「不夠盡責」的內心自責。也或者,母親膽敢過多怨言,還會被兒子反嗆:我又沒有要你犧牲。(乾~聽到宋呈希這樣回應,還真想衝上去扒他的頭:拜託,生個叉燒都還比生個你還值得!)
於是,來自上一代的「犧牲理論」,夾殺於下一代的「不領情態度」,逼得母親只剩走投無路的繼續犧牲與繼續被嫌棄。更悲哀的是,這類活在「為家庭犧牲理論」下的母親,因為已經奉獻自己全部人生於家庭,關於未來的一切,若不是得依賴先生(與她結婚的男人),不然就是只能渺茫地希冀那位曾經讓她耗費所有心力,努力一手栽培的有成兒子,期待他願意照顧晚年的老媽媽(媽媽說為了你好的同時,有時候是隱藏的為了自己好)。
這也是為何在我們的社會,正宮很怕小三和小王,因為在犧牲自我數十年之後,關於個人的成本已經消耗到所剩無幾,老年時,若還想繼續安穩生存,同一個家庭中的男人,肯定比較可靠。
於是,這場藏在「爭奪保險金」戲碼的背後,根本就是台灣媽媽的生存之戰。與其說是正宮三蓮太愛先生(其實我不相信),不如說是正宮非得依賴先生不可。這也是為何劉三蓮在兒子眼中,會是個是如錢命的可笑女人,因為婚後的女人,如果把自己犧牲於家庭,肯定同時也會失去在社會生存的實力。於是,很現實的是,如果還想過好日子,若不是得依賴努力賺錢的男人,就是得依賴他的遺產。這也是為何她會怨恨死去的先生,竟然無視她們母子,而把保險受益人更改為小王。
至於小王阿傑,也有身為同性戀藝術家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艱辛難處。同性戀身分難以受到認同之外,藝術家的工作也是收入稀薄到難以生存。只是,他能夠向世界昭告他對宋正遠的愛,就是重新上映宋的一部戲——《愉快假期》。
阿傑其實是位癡情漢/癡情妹,在宋的有生之年,他等待宋的回頭,也陪伴宋度過癌末治療;在宋離開人世之後,阿傑無法向母親出櫃,唯一能完成的,就是將宋的遺作,再度搬上舞台。於是阿傑掏空家產、掏心掏肺,以導演愛劇的方式,無視孑然一身的後果,執意以藝術表現對宋的不移之愛。
為了這場戲,他冒險向地下錢莊借錢,導致在戲劇上場前夕,意外被打斷小腿。但是愛的力量太強大,即使斷了條腿,阿傑還是堅持上場,因為這是宋的百日,「阿傑導演宋的戲劇」,不就是兩人結合的最佳禮物嗎。真感人。於是,阿傑也感動了在場的劉三蓮,自此不再計較保險金。小王與正宮,就此和解,因為,兩人都深愛同一人。
只是,當我在看這部電影時,心中不斷閃過一個念頭,直覺這場悲劇(雖然《誰先愛上他的》是以喜劇呈現,但卻是社會小民的悲劇)的主角三人,其實可以不用如此辛苦又卑微的自責與互控。
假設,我們的社會已經普遍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沒有工作或薪水稀少的母親,以及正在開發新劇的藝術家,其實都能安穩又有尊嚴地生活著,小孩也能無後顧之憂地依照自己的興趣學習,甚至連宋呈希想要出國讀書,也無須倚賴父親那比為數不大的保險金。
母親是種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是我們的社會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母親就是理當犧牲——「母親的『無償』是正常」。但是母親在生命最精華的時段,幾乎都拿來照顧兒女與家庭,其實就是變相的在付出(工作),於是,正常來說,當然也該有份基本收入,那是每位都母親應得的收入,也是母親為整個社會付出的個人成本。如此,所有的母親就無須擔憂在兒女成人獨立在外之後,自己的未來人生與生存方式。
如果每位母親在育兒與照顧家庭的同時,都有社會給予的基本收入,就無須依賴先生的退休金,也不會妄想兒女的薪水,而能在基本收入的支持之下,重新開啟人生,投注新的心力於可能的興趣或新的職業。如此,不只是保障母親,給予母親獨立的自由,也是維持家庭和樂的方式。
至於藝術家在創作期間,看似無所事事,樣似東晃西耗,而且毫無收入,那些不了解藝術家創作實貌的外人,可能會對那些正在苦思創作的藝術家,嗤之以鼻。
只是,假設這位藝術家,或許真有創作出傑出之作的能力與機會呢(例如梵谷)。或者,即使無法創造出能夠流傳萬世之作,每位藝術家在創作期間,也是正在為整個社會付出心力,正在為這個世界創造一種無可預期的可能性。於是,為這些正在努力卻尚未產出的藝術家(戲劇、文學、發明、科學等等),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肯定是必然且應該,而且也是默默為社會埋下希望的種子好方法。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我最推薦的是這本書:《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從基本收入出發,反思個人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讓社會邁向擁有實質正義、自由與安全感的未來》。曾經,在歷史上,人類努力改善階級問題、改善種族問題;現在,我們也正在為性別問題努力中,但是,真正的平等,是必須等到「完全沒有貧窮」的那一日。
關於貧窮,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Nelson Mandela)在 2005 年的約翰尼斯堡演如此演說:
解決貧困不是慈善事業,而是正義之舉。它是對基本人權的保護、對有尊嚴良好生活的保護。只要貧窮還存在,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下面視頻,是囧星人介紹《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 如果想快速認識「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個視頻可以當成是個起始,「不勞而獲也是一種基本人權」:
最後,假設真的有無條件基本收入,怎會有《誰先愛上他的》這樣的有趣電影呢。
這部電影,顯然就是我們現在這樣的社會,才會有的產物。這是社會分配尚不平均、婦女尚未受到照顧、文藝工作者仍被忽略的世界。編劇呂蒔媛呈現的故事,就是我們社會的現實,而這部電影也是這種時代的座標,提供給未來已經普遍都有無條件基本收入人類,回頭看到我們的電影時,都能明白這種社會的窘狀與荒謬。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也可參考這篇文章,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權利」,而不是「恩惠」,那是在兩年半前,第一次接觸到貧窮議題與無條件基本收入時的簡單介紹文。當時,台灣還沒有類似中文書,不過,才兩年半功夫,現在關於這個議題,已經有好幾本中文書了,列出以下幾本:
希望在未來,《誰先愛上他的》故事中的悲情母親與狼狽藝術家,會漸漸絕跡,生活在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有尊嚴地,過著自己喜愛的生活,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完全無須為生存擔憂,而過著委屈、自責、乞求、卑微的生活。
好美,恭喜謝盈萱獲得金馬最佳女主角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