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臺文天文臺】許雅婷:一把剪刀的誕生:當李魁賢沒在寫詩的時候

    (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假設你剛好擁有一個下午的悠閒空檔,並且想要讀詩來渡過這段美好時光。出於神秘的靈光乍現,你突然想:「來讀李魁賢吧!」於是在圖書館的館藏搜尋列鍵入詩人的名字,取得了一張書單,譬如《靈骨塔及其他》、《赤裸的薔薇》、《黃昏的意象》,以及許多其他。
      奇怪的是,在一串詩集、譯詩、散文集裡頭,你還找到了《國際專利制度》和《世界專利制度要略》,兩者間落差感之大,不禁讓你歪頭困惑了一下。
      是同名同姓的作者嗎?你可能一時會這樣認為,不過事實卻與你的直覺相悖──那的確是同一個李魁賢沒錯。臺灣文學館的藏品中,有一把來自李魁賢的「採收洋菇用剪刀」,這把特殊的剪刀,也是詩人的「作品」,標誌了他的另一個身分:
      發明家李魁賢。

    李魁賢發明的「採收洋菇用剪刀」。 (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從文字開始認識李魁賢的人可能不一定清楚,這個十六歲便開始發表詩作的作家,其實曾經是個科學少年,而他多年來賴以為生的職業——現在來說就叫做「專利工程師」,更是讓人猜也猜不到。
      李魁賢中學畢業後讀的是臺北工專化工科,化工科畢業後,他先是在肥料廠、塑膠廠工作了幾年,又在設計公司從事一陣子廣告文案寫作,隨後便踏入專利發明界。一開始是專利事務所的員工,到後來自行創立公司,從翻譯專利說明書起頭,從此開展了大半輩子的專利代辦申請事業。
      在專利事務所工作時,他曾有一段時間熱衷於發明新東西,這把「採收洋菇用剪刀」,便是這段時期的「創作」。
      發明剪刀的緣由要追溯到李魁賢還在第一家事務所裡頭的時候,那時事務所投資了一項蔬果保鮮劑的研發案,他跟著做實驗,以洋菇測試開發中保鮮劑的效果。李魁賢在實驗時得知,洋菇除了得靠人工一枚枚摘取,摘取後還必須用刀片削去蒂頭,而不耐擠壓碰撞的洋菇,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碰傷,受傷的部分一下子就發黑,發黑的菇便會失去商品價值,造成損失。
      於是,李魁賢設計了一把特殊的剪刀,希望能改良採收的程序,減少撞傷的可能。這把剪刀的握把和刀刃分別往不同方向轉折,轉折處的角度略大於直角,整體形狀從側面來看,有點像是個被拉直的「Z」字形。在固定兩片剪刀零件的鉚釘處,則還另外加上了一個U形支架,方向與刀刃平行,使用剪刀採收時,先將U形支架伸到蕈傘下,剪斷蕈柄時,菇便會被支架托住,可以直接移放至容器裡,不需要再經過人手,如此一來,既節省了削蒂頭的工序,菇也不會被手捏傷或碰傷了。
      當年,蔬果保鮮劑的開發最終失敗,可是採收洋菇用剪刀卻完成了,以「屈折形剪刀」為名的專利被核可,還獲得了1975年的中山技術發明獎。這把剪刀一度獲得不少媒體關注,也有剪刀工廠的老闆前來洽談製造事宜,只可惜後來不了了之,沒有進一步量產。
    「採收洋菇用剪刀」的使用示意。 (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除了採收洋菇用剪刀之外,玩發明玩出心得的李魁賢,還另外獲得好幾項專利,像是能調整藥片倒出數量的藥盒包裝「片劑容器」,以及能用於山難求援的「反光氣球」等,只不過,這些專利後來都不能算是順利實行,不是與廠商洽談未果,就是被他人侵權製造。
      李魁賢在自傳中就曾回憶,在獲得發明獎的幾年後,他偶然看到剪刀登上了農業雜誌的封面照片,看似有人使用來採收洋菇。既然李魁賢並未向他人授權製造剪刀,這種事當然是侵權的行為,他因此曾向雜誌社詢問剪刀的運用情況,只是後來也沒有下文。
      假若真有其事,在未經他授權許可的情況下,當然是侵權的行為,可是在那當下,他只覺得既驚訝又興奮,興沖沖地想了解發明品的運用情況,沒有半點要追究侵權的意思。
      就如同許多擁有其他正職的作家一樣,工作也是李魁賢提取素材的來源之一,譬如他年輕時,就曾經把在工廠工作的情景寫入詩裡頭。進入專利事務所工作後,翻譯、書寫「專利說明書」這種文體的經驗,更是讓詩人獲得特殊的啟發。
    「採收洋菇用剪刀」的專利說明內容(圖像來源:智慧財產局)
      由於專利說明書需要顧及法律所需的彈性解釋可能,對科技的描述卻又必須力求精確,兩者之間的需求常有矛盾而相互衝突。不過對習於寫作的李魁賢來說,這種文字表達的拉扯較勁,卻或許是種十分有趣的文學挑戰。
      將詩與專利說明書相提比較,他曾說:「詩的語言同樣要兼顧準確和曖昧。」詩要像專利說明書一樣,精準呈現關鍵的意念與精神;專利說明書則要像詩一樣,有能包容進退的模糊空間。這樣說起來,我們也許能把詩看作一種文字攻防的形式,至於專利說明書,則變得富有詩意了。

    ★作家小傳
    李魁賢(1937-),臺北人。創作文類以新詩為主,另有小說、散文、評論、翻譯等。李魁賢的詩自然率真,表現自由的真、善、美,並主張詩人不能放棄對時代批判的立場,詩應植根於生活,甚而認為「詩人是天生的在野代言人」。除寫詩以外,他以本土立場所寫的詩評也廣為人知,而他站在「反抗」詩學的角度,對詩加以言詮,使詩散發出異質的聲響。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許雅婷 1991年生,臺大園藝系研究所畢業,現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地縛靈兼打雜工,平常用青悠這個名字走跳。《唯妖論》、《城市邊陲的遁逃者》、《尋妖誌》的共同作者之一,曾獲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