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讀者與他們的產地│淺談網路閱讀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說到閱讀,第一個浮現在你心中的畫面是什麼?文字?紙本書?在這些畫面中,有沒有「網路」?
如今網路已成為主流的閱讀管道之一,臺灣人平均一天花不到一小時看書,上網時間卻超過三小時。儘管同為閱讀,網路的特性已大大改變閱讀的行為,而所謂讀者,也正隨著閱讀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網路與它們的使用者

從1990年代開始,臺灣的網路使用者逐漸從大學生、資訊業者,轉向社會大眾。對網路的需求則從查詢與溝通,擴大到非工具性的休閒娛樂目的、非任務性的日常瀏覽行為。而網路上資訊搜尋的管道也從強調文獻資訊系統,轉向同時具有人際溝通的網絡系統。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研究也發現,網路使用者共享一定特性,且這些特性多與搜尋引擎相關。使用者常瀏覽網路上的資訊,相對較少進行檢索。且使用者對搜尋引擎有所偏好,他們喜歡使用簡單的檢索問題,較少進行計畫性的檢索,並會依據問題決定檢索策略。
這些網路使用經驗影響著使用者是否能透過網路滿足其需求,是否能精確選擇檢索詞彙,或使用較複雜的檢索策略,包括改變檢索詞彙、轉換搜尋引擎等。

│網路使用者與他們的資訊

網路的特性除了讓使用者在閱讀習慣上產生變化,對使用者與資訊的關係也帶來影響。不同於印刷文本的內容在出版完成的那一刻就被確定,網路環境中,資訊更新的頻率高、搜尋引擎的檢索結果不斷變動,使用者重複檢索時,常發生資訊再尋獲的現象。
當使用者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想要再次尋找相同的資訊,他們對於檢索結果多有預期,著重的是取得資訊的路徑,而非想要取得的資訊
使用者往往透過使用相同的搜尋引擎、相同的關鍵字試圖取得相同的資訊。若按照路徑取得的資訊不如預期,他們則會回想初次進行檢索的情境,並透過改變或增加檢索詞彙、使用其他瀏覽器、進階檢索功能等,提高與系統的互動次數,以找到預期中的資訊。
這時,使用者的行為與初次檢索資訊的時候也有所不同,他們的點擊次數、瀏覽的網頁數量、網頁平均停留的時間都比較短。由於已經歷過類似的情境,他們的效率會比初次檢索時還要高,但在形成有效的檢索詞彙上,反而花費較多心力。

│網路讀者與他們的特性

這些熟悉了網路的使用,開始閱讀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電子文章的讀者,與傳統閱讀紙本書的讀者之間存在差異。
網路環境使得文本在網路上能以超文本的方式呈現,不僅傳播不受限於時間、地點,透過連結的結構,將文本內的節點連結,讀者就不需要以作者寫作的方式進行線性閱讀,而能自行選擇適合的閱讀方式。
網路的複雜特性鼓勵讀者進行非線性閱讀,更強調多元思考。
讀者可將不同意見集中在同一個節點上,產生自己的觀點。也可用網路找到新的文本,對文本進行編輯。
讀者的身分在此變得多元,除了瀏覽者、使用者之外,更可藉由表達對文本的看法,成為與作者有所互動的共同作者。
Photo by Kaitlyn Baker on Unsplash
這種閱讀方式對讀者的負擔也非紙本可比。讀者不僅被動接收資訊,更須主動篩選並組織整理資訊,故其所面臨的挑戰較多,閱讀的負擔也比較大。
除此之外,螢幕的閱讀容易使人疲倦。因此,透過網路閱讀時,讀者常專注於關鍵字,並傾向在網路上進行瀏覽或較短篇的閱讀;需要更進一步的精讀時,讀者會選擇印刷文本。
但如果提高螢幕的解析度,讀者的閱讀品質則可以提升至與紙本閱讀相同的速度。這多少影響了現今對於網路閱讀的研究成果,並影響讀者在精讀時的偏好。若未來螢幕的清晰程度都可與紙張媲美,或許讀者的喜好將產生巨大的變化。

│大學教師與他們的網路閱讀

這些閱讀特性,在作為網路最早流通的場域之一的大學可見一斑,大學教師的網路閱讀行為充分展現了各項閱讀特性。
大學教師的網路閱讀現象多元,除了有清楚目標及任務需求的任務導向閱讀,比如尋找數據、進行教學研究、投稿發表文章、與其他研究者互動,也包含較休閒的非任務導向閱讀,比如與家人聯絡、與學生交流、甚至是轉寄笑話。
在多種閱讀素材中,電子郵件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成為大學教師在進行學術聯絡與溝通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對習於閱讀電子新聞的讀者而言,更逐漸取代平面新聞,成為重要的資訊管道。電子期刊與資料庫的出現大大提升尋找的方便性與完整性,對大學教師的資訊需求多有助益。
在進行網路閱讀時,大學教師所關注的是自己是否需要此資訊。即使網路閱讀可能伴隨著資訊超載的焦慮、大量瀏覽易使人忘記原始目標,但網路可以拓展資訊領域、可以調劑生活、並可以對資訊需求帶來實際的幫助,大學教師對網路閱讀仍多持正面態度。

│網路與它們的讀者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網路閱讀的發展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隨著天天看臉書的人逐漸超越天天看書的人,網路閱讀正在改變使用者與資訊的互動方式,也改變了讀者及其閱讀習慣。網路相關科技的發展給予讀者突破傳統印刷文本思考方式外的更多選擇,使讀者身分變得多元,也擴大文本的可能性。
閱讀依然大量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文本呈現形式的變換不過使閱讀更加便利。閱讀仍是人們取得資訊的重要管道,且唯一能使讀者投入閱讀的,終究仍是資訊本身。

參考文獻

  1. 江信昱、卜小蝶(2010)。網路資訊再尋獲之檢索行為初探。圖書資訊學刊,8(1),29-57。doi:10.6182/jlis.2010.8(1).029
  2. 林珊如(2002)。網路使用者特性與資訊行為研究趨勢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7,35-47。doi:10.6182/jlis.2002.17.035
  3. 林珊如(2003)。大學教師網路閱讀行為之初探。圖書資訊學刊,1(1),75-92。doi:10.6182/jlis.2003.1(1).075
  4. 張郁蔚(2004)。網路超文本閱讀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1(4),59-79。doi:10.6182/jlis.2004.1(4).05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圖書資訊學刊》(ISSN 1606-7509)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出版,為同儕審查、開放取用的半年刊,刊載圖書館學、資訊科學、電腦科學、目錄學、檔案學、教學科技等相關領域之中英文學術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學生的煩惱不僅有課業,還包括生涯發展、人際關係、校園適應、時間管理等問題。這些情緒問題使大學生會有煩躁、緊張、憂慮、不安等負面情緒,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情緒管理能力不足、自尊心較強等原因,大學生多半不願與他人討論。而長期處於情緒低潮,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甚至會引發社會問題。
或許你不曾聽過「數位閱讀」這個詞,但現在的你正在進行的行動就是「數位閱讀」。數位閱讀意指使用數位閱讀載具所進行的閱讀,包括電腦、手機、電子書,全部都在數位閱讀的範圍內。
大學生的煩惱不僅有課業,還包括生涯發展、人際關係、校園適應、時間管理等問題。這些情緒問題使大學生會有煩躁、緊張、憂慮、不安等負面情緒,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情緒管理能力不足、自尊心較強等原因,大學生多半不願與他人討論。而長期處於情緒低潮,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甚至會引發社會問題。
或許你不曾聽過「數位閱讀」這個詞,但現在的你正在進行的行動就是「數位閱讀」。數位閱讀意指使用數位閱讀載具所進行的閱讀,包括電腦、手機、電子書,全部都在數位閱讀的範圍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1. 過度依賴網際網路資訊: - 雖然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各種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是破碎的,缺乏系統性。學生容易陷入資訊過載的陷阱,無法有效地組織和整合資訊。過度依賴網路資訊而不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可能導致知識基礎不穩固。這類學生常常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但卻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解,容易在研究過程中迷失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1. 過度依賴網際網路資訊: - 雖然網際網路上充滿了各種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是破碎的,缺乏系統性。學生容易陷入資訊過載的陷阱,無法有效地組織和整合資訊。過度依賴網路資訊而不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可能導致知識基礎不穩固。這類學生常常收集到大量的資料,但卻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解,容易在研究過程中迷失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