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了去年初看的書「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這是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幾封信,書中收集了這些年有關數位閱讀對人類認知影響的所有研究,再次重讀,仍然令人心驚。
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研究來佐證,從自己的經驗與習慣就可以知道,我們閱讀紙本與在螢幕上閱讀,大腦所採取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簡單講,在螢幕上閱讀,因為「一去不回頭」的媒介特性,且預期後頭會有無數的資訊量,而且那些無窮的訊息具有看過即更新,轉瞬即逝的特性,所以大腦會忽略細節,直衝結論,並且放棄記住任何細節。
當我們越來越少看紙本書,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螢幕上,久而久之,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深刻思考力甚至大腦的認知結構都被改變了。
二千多年前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很擔心──年輕人以為自己知道真相,而事實上是,他們根本還沒有開始賣力尋找。
是的,真相的複雜與多元性,不是懶人包可以代勞的。
當年他的擔心,在數位閱讀干擾下,已形成這個時代嚴重的後果。數位閱讀讓我們習於略讀,對一切訊息的認知都簡化再簡化,我們不只已沒有耐心讀長篇大論,也沒能力體察字裡行間細微的情感與思想,破碎的專注能力已沒辦法讓我們進行深刻的思考,一旦語言及思考能力衰退,複雜的事物就消失了,只剩非黑即白的結論,每件事愈來愈像,兩極化的同溫層把一切的異議或他者(非我族類者)都視為無物,這也是近年來宗教或政治極端分子愈來愈多的原因吧。
當然,數位時代就像人類學會使用火一樣,是回不去了,因為數位生活實在太方便,也的確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是身為閱讀者,我們必須體察每個閱讀載具與媒體的不同作用,在不同媒介中悠游,除了工作,娛樂與學習外,並能利用適當的工具與機會,將訊息轉化成我們的知識,並且有能力思考與判斷。
紙本與螢幕閱讀形式的差異
近年來在不同國家都有許多比較紙本與螢幕閱讀差異的研究,不管對象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結果很一致,紙本閱讀的記憶與理解力,遠比螢幕閱讀來得好。
這些研究都是遵循嚴格的實驗程序,比如受測對象的學力一致,而且是隨機分組,螢幕組與紙本組用同樣時間看同樣的內容,之後用同樣的考題測驗。
對於如此的結果,研究人員推測,我們在螢幕閱讀時會有略讀、跳讀的傾向,而且螢幕天生缺乏書本的具體性和空間性,而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中,對具有空間感的實體世界辨認與記憶性較好。
而且對於小學生閱讀故事的測驗中發現,讀紙本的學生在重新依照時間順序建構情節的能力遠勝過讀螢幕的同學,換句話說,螢幕閱讀很容易忽略訊息的排序及細節的記憶。
進一步以超高速攝影機拍閱讀中的眼球發現,紙本閱讀時我們眼球會不時停頓並且不自覺地往回看,有的學者解釋,我們在紙本閱讀時會依著自己的理解速度停頓思索並且回顧確認,因此文本的理解力與閱讀深度較佳。有的學者講得比較玄一點,認為書本的物理真實性能幫助我們進入並使用人類這個物種努力演化出的思想與多層次的情感,而且閱讀如同人生,人類需要「路徑」感,也就是知道自己身處哪個時空,而書本的物質性提供了實體可觸知的東西。
因為工作必須大量接觸不是簡短訊息的文字工作者,比如編輯就會發現,螢幕閱讀欠缺專注力與理解力,因此會把作者的稿子列印成紙本來閱讀,有位編輯這麼說:「紙本幫助我真正讀進文字,更專注、充分投入作者訴說的故事,在閱讀時與他同在。我的工作要求我在意書上故事的深度、品質、細微處和真義。也是因為身為作家,我知道創作要花多少心力。作家值得我鉅細靡遺地關注:我以聚精會神,在邂逅時全心投入聊表敬意。」
當我們都逐漸放棄紙本閱讀,習慣用愈來愈快的速度在螢幕上瀏覽時,文字的細緻,精煉會不會隨之消失?那種沉浸在思想中忘我的樂趣是否也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