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的閱讀常常會被干擾,你會知道你正在閱讀或搜尋某個東西,換句話說,閱讀一本實體的書很容易一下子花幾個小時,完全沉浸在作者所建構的世界中,書本不見了,一切形體包括自己也不見了,就只剩下抽象的心靈與想像的世界在流動,這是非常美好的經驗。
最近幾個星期裡剛好有四場關於閱讀方面的演講,二場是對老師與家長,二場跟中學生。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看影片或滑手機算不算閱讀?
結果大人有九成認為不是,但學生卻有百分之百認為是。或許我們要從孩子的立場來思考,必須擴大閱讀的範圍,接受不管透過什麼媒介,都可以算是閱讀,但是我們也許要重新界定閱讀後的行為,才能協助他們做有效的閱讀。
也就是不管從任何媒介,我覺得看過任何文字,能夠用自己的話分享其中的重點,或者能夠進一步提出問題,甚至有自己的觀點,這才是有效的閱讀,也是高階學習力的訓練方法。
不過,閱讀除了對認知與表達力的幫助外,閱讀本身就是很美好的精神享受,但是,紙本閱讀跟在電子媒介上閱讀有沒有不一樣?
全球最大的出版電子書或者是線上購物集團亞馬遜在幾年前推出電子閱讀器時就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實體書最大優點是它會自動隱形,當你翻開書頁開始閱讀,書的實體就不知不覺消失在眼前,只剩下書上的文字和作者的思維活躍在我們的意識裡,但是在網路的閱讀常常會被干擾,你會知道你正在閱讀或搜尋某個東西,換句話說,閱讀一本實體的書很容易一下子花幾個小時,完全沉浸在作者所建構的世界中,書本不見了,一切形體包括自己也不見了,就只剩下抽象的心靈與想像的世界在流動,這是非常美好的經驗。
亞馬遜得出這個研究結果之後,他們所設計出來的閱讀器就很簡單,不酷炫,螢幕內容也只是用灰黑的單色呈現,總之他們想辦法讓讀者看電子閱讀器也跟看印刷的實體書一樣,一打開就忘了自己正在閱讀某個東西。這跟網路閱讀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向,因為人們在網路習慣看得很快,所以快速瀏覽,喜歡東連結西連結,開很多視窗,跳來跳去,但是書本的閱讀是要沉浸進去,同時也要有時間理解複雜的內容,緩慢地進行思考。
在孩子不同階段應該要有不同的閱讀策略。
學齡前的親子共讀,主要是從中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專注陪伴他們所傳遞的愛,也是建立親子間的心靈連結的好管道。
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可以透過橋樑書,讓孩子從圖畫為主的繪本過渡到純文字的書本,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當代作家專為當代孩子創作的橋樑書,就很適合依他們的興趣來選讀。
到了青少年期是價值觀的建立期,可以透過人物傳記中呈現的典範來引導他們做生涯規劃。
到了青少年以上,可以開始讀經典名著與知識內涵較高的書,來訓練思考與判斷能力。
享受閱讀樂趣的習慣,是我們能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因為只要有書為伴,就可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台南市圖發行的樂讀誌邀稿)
推薦十本書
1.拯救花豹(晨星出版)
2.慢慢來(木馬文化)
3.河馬教授說故事(親子天下)
4.別告訴愛麗絲(親子天下)
5.這世界需要傻瓜(圓神)
6.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臉譜)
7.寫給喧囂的37個安靜練習(天下雜誌)
8.世界不會變得更好,但你可以(三采文化)
9.暗黑醫療史(方寸文化)
10.鳥的天賦(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