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v.s.聖人 這個現象在杜特蒂身上尤其明顯。
杜特蒂多次失言,還說過「要是有人能上天堂,跟上帝照個selfie,拿照片回來給他看,我今天晚上就可以立刻辭職」這種話。總統府總是解釋那些都只是玩笑話、民眾無需當真。
但在2018年年底Social Weather Station
(SWS)民意調查 顯示,杜特蒂的滿意度高達74%,比該年第3季還上升4%。
支持杜特蒂的菲律賓人說,他們需要一個能幫他們打造櫃子的木匠,只要能把櫃子做出來,他們不在乎這個木匠是不是個聖人。當然,木匠是個聖人再好不過,但2000年來合乎這個條件的也只有耶穌一位。
這個說法跟支持川普的美國基督教徒說法極為類似,他們明知道川普私德不彰,聖經裡的「十誡」不知道犯了多少誡,但衝著川普的保守政策(例如反對墮胎、不支持同性戀與跨性別人士等)也就義無反顧地和川普站在了同一陣線。對他們來說,川普的「政策」比川普的「人格」更重要。
就好比聖經故事裡,菲利士人找了巨人歌利亞(Goliath)攻打以色列一樣。菲利士人找的是有機會打勝仗的傭兵,傭兵的道德操守不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川普也正就是福音教派基督徒找來的「歌利亞」。
這樣的說法似乎很實際,選民當家作主,選票找的是公僕,只要受託的人能成事,這個人是不是個正人君子並不重要。
總統等同「公僕」與「傭兵」,道德操守無關緊要。
真是這樣嗎?
Photo by Jehyun Sung on Unsplash
動見觀瞻的榜樣
我認為這些看似實際的論點忽略了一個政治人物的另一個角色要求——成為引領群眾的榜樣(role model)。羅姆尼在《華盛頓郵報》提到總統作為一個國家的「公眾品格」,也是這個意思。
是的,說謊、對女性不尊重、貪污、酗酒、婚外情等等都屬於私領域,是個人的「私德」問題。一旦成為政治人物,就會被期待個人「私德」合乎「公德」的標準,扮演「榜樣」的角色。
這是因為政治人物,特別是總統,每天在新聞版面和電視畫面裏出現,每一句話都動見觀瞻,對社會有極大的影響力。
特別是處於人格養成階段的兒童。當父母親和老師諄諄告誡他們要誠實、要遵守規矩,而他們在電視上看到代表國家的領導人卻經常強詞奪理、謊話連連的時候,會覺得無所適從,對於人格的養成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就算是有判斷力的大人,在充滿謊言的環境裡,久而久之,分辨真相與假象的敏銳度也會下降。
甚至,因為已經習慣領導人那種口不擇言的表達方式,已經見怪不怪,而以「他這種人就是這樣」來合理化這些不對的言行。
但領導一個國家和訂製櫃子完全是兩碼事,不能相提並論。
沒錯,需要櫃子的客人只在乎木匠的手藝好不好,不在乎他是不是吃喝嫖賭;但一個代表國家的領導人,除了必須有管理技巧和施政能力之外,還需要是一個好榜樣,引領風氣。
我家的新聞頻道通常鎖定CNN 和CNN Philippines,每天電視螢幕裡不是「川普」就是「菲律賓川普」。他們似乎擁有無窮的創意,經常語出驚人,譁眾取寵的技巧更是與日俱增。
通常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之後,接下來就是網路媒體無窮盡的分析報導,同一個新聞得循環上幾天。生活在這種資訊重度污染的環境下,實在令人厭煩(但又不能與世隔絕不看新聞)。
政治人物的私德重要嗎?
拉貝萊(François Rabelais)說得一針見血:
學術無良知是靈魂的毀壞,政治無道德即是社會的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