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裡的心動樂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振興醫院心臟重建中心對於急重症病患住院階段的治療。
大家現在看到的照片,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何太太的樣子,當時她才剛從一個複雜的心臟手術中甦醒過來,她身上的每一寸肌膚幾乎佈滿了管線,鼻胃管氣管內管點滴胸管洗腎葉克膜。。。,床旁布滿了滴滴答答的機器,我們幾乎沒辦法靠近她,而當我們撥開各種管線摸到她的手,也許是因為終於有了溫度的接觸,我們才從她的瞳孔中看到身為人該有的眼神。
罹患重症的病患在急性期穩定之後,我們都希望可以盡快脫離疾病的狀態,回到原本的生活,但卻往往忽略了在急性治療期間,因為不得不的臥床而造成的衝擊。
這一類型病人的運動治療,治療頻率的重要性高於單次的治療強度,直白一點的說,應該盡可能讓病患頻繁的“動”,而強度甚至可以很低,先打破失能的惡性循環,才能談到下一階段的活動訓練、肌力訓練等等,這道理說穿了不值錢,但是如何讓躺在加護中心、身上佈滿管線、換藥拍痰打針行程滿檔的病患達到最高頻率,卻花了我們團隊不少的心思,才終於歸納出三個要點:
1. 可以迅速決策:如果我們把強度降得夠低,治療師便可以單純以第一時間看到病人所在的姿勢,決定要做的protocal,而不用擔心該強度對病患造成生理狀態的不穩定,決策的原因越單純,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越短。
2. 固定的動作:目前有十個protocal,十組固定的動作,治療師只需要選定一個,而不需要再重新設計,這十組動作的強度從極低到高,範圍拉得夠大,因此不用擔心沒有適合的protocal可選擇。
3. 以時間為主:選定動作之後,以時間為準固定治療十分鐘,所以選一個,兩個甚至是很多個都沒有關係,重點是時間做好做滿。
這是重建中心在今年度針對這樣的病人,開始運作的急重症密集復健療程。經由辨識適合的病患類型,介入高頻率低強度的療程,打破失能的惡性循環,病患才會有機會往更高的動作功能前進。
何太太在醫院中住了整整半年,我們從急重症密集療程開始介入,彷彿重建塌毀的城牆一般,耐心而必須堅定,然後開始練習坐站踏步,半年的時間不算長,但在醫院的高塔中卻是極盡難熬緩慢的時光,因此當她終於可以坐著輪椅出院的時候,我們都瞭解是多麼辛苦的一段路。現在的她,因為持續的訓練,可以走、可以上下樓梯,她說,只差抱孫子,就幾乎已經回到過去的日常,而日常,正是這半年他每天夢寐以求的場景。
你說,這個故事多麼勵志啊! 怎麼我說著說著隱約夾雜著沈重的語調?
因為就在我站到這個台上的五分鐘之前,才聽說另一座我們在形塑的城牆,不預警地倒塌了。。。
我們無法保證每一個經過急重症密集復健療程的病人都可以再次站起來,就像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天空的陰晴,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朝向正確的方向,再加上一點點堅持,就可以製造機會,讓這些好不容易從重症之後醒來的病人,能夠再度與我們走在一起。
再次感謝大家今天的聆聽,希望您跟我們一起改變加上一點點的堅持,陪更多的病人走這段不容易的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會員
    131內容數
    在心臟復健領域二十年,經常遇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裡,有真摯的情懷、有勵志的決心、有生死的取捨,不僅療癒人心,更幫助我們在人生每一次的轉折,都能有所借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間。Jacqueline 的其他內容
    七點半,趕上班,醫院門口 我看到的時候,阿婆已經幾乎要坐到地板上 家屬跟警衛一人一邊從肩膀架著,仍挽救不了跌勢 阿婆的手順勢被拉得老高 一張輪椅就近在不到一步距離的地方 看起來兩個人是想要將他拉回椅子
    「65歲男性,前天坐SOS專機回來,護理站打電話請我們去看看能不能接…」
    宋先生最大的興趣是旅遊,他說在他家裡有一張世界地圖,去過一個地方他就會貼一個圓點,在他被診斷出心臟瓣膜疾病之前,上面已經貼了五十幾張。但是他還有一個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西藏的聖母峰山脈...
    舉凡手術都會有風險,急性中風便是心臟手術之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一般發生機率小於百分之五,但若是不幸罹患,便是百分之百必須面對的事實。 王先生手術後心臟狀況就不穩定,在加護病房中又發生急性中風,一開始連
    生了重病之後,有些人學會勇敢,有些人學會珍惜。 而對劉先生來說,他學會的,是決心。 手術前一天我們去做評估,他故作輕鬆,想把明天的心臟手術假裝是平常一兩個月就會碰到一次的重要專案會議一樣,只是專案會
    #史上最強阿公 同事的阿公已經九十歲了,幾個月前聽他說因為感染住進榮總加護中心,年紀大又感染,病情一度危急,心跳下降,血壓剩下90不到,意識逐漸模糊,醫師說恐怕兇多吉少,於是家屬慎重考慮後簽下DNR
    七點半,趕上班,醫院門口 我看到的時候,阿婆已經幾乎要坐到地板上 家屬跟警衛一人一邊從肩膀架著,仍挽救不了跌勢 阿婆的手順勢被拉得老高 一張輪椅就近在不到一步距離的地方 看起來兩個人是想要將他拉回椅子
    「65歲男性,前天坐SOS專機回來,護理站打電話請我們去看看能不能接…」
    宋先生最大的興趣是旅遊,他說在他家裡有一張世界地圖,去過一個地方他就會貼一個圓點,在他被診斷出心臟瓣膜疾病之前,上面已經貼了五十幾張。但是他還有一個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西藏的聖母峰山脈...
    舉凡手術都會有風險,急性中風便是心臟手術之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一般發生機率小於百分之五,但若是不幸罹患,便是百分之百必須面對的事實。 王先生手術後心臟狀況就不穩定,在加護病房中又發生急性中風,一開始連
    生了重病之後,有些人學會勇敢,有些人學會珍惜。 而對劉先生來說,他學會的,是決心。 手術前一天我們去做評估,他故作輕鬆,想把明天的心臟手術假裝是平常一兩個月就會碰到一次的重要專案會議一樣,只是專案會
    #史上最強阿公 同事的阿公已經九十歲了,幾個月前聽他說因為感染住進榮總加護中心,年紀大又感染,病情一度危急,心跳下降,血壓剩下90不到,意識逐漸模糊,醫師說恐怕兇多吉少,於是家屬慎重考慮後簽下DNR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Thumbnail
    分享一個癌症病人的故事,或許可以間接看出一些台灣醫療的照護問題。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住進病房的過程,受疾病影響,有許多錯覺,也有因疫情的預防措施,影響太太看護的安排等。整篇文章描述混淆,且許多錯覺感。
    Thumbnail
    宜蘭縣一位59歲的黃姓婦人因就醫其他症狀而入院,卻在住院期間意外中風。她出現了反應遲鈍、嘴巴及眼睛偏右,以及左側肢體無力等症狀。幸運的是,黃姓婦人在黃金治療期內接受了動脈內機械取栓(EVT)手術治療,成功挽救了她的生命。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原來手術的病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睡一覺而已… 一幕幕的醫院天花板燈具格局,配合護理師們推床的急促腳步聲,病人視角是這樣的啊! 進到金屬質感變多的手術病房,移到自動發熱的床上,護理師們幫我戴上檢測儀器與呼吸設備,她們各種對業務上的氣憤或焦急的對話,每每把我從未知的擔憂中拉回現實,聽到:「我現在相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心跳是伟大的。心跳是维护生命的践行者。心跳着人就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心跳是整个生命的总指挥,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晴雨表。 周一早上,赤城城市医院急诊室。 “乔医生,陈伯伯六十六岁,三个星期前开始出现呼吸困难、过度疲惫与下肢水肿。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心脏超音波确认心脏衰竭,“何美婷医生拿了病历,递给
    Thumbnail
    「那是一位66歲的女士,因為末期心臟衰竭而喘得很厲害,經常需要住院治療。」鄭羽廷醫師指出,「由於年紀較大無法接受心臟移植,所以在詳細討論後,決定安裝持久性心室輔助器。」 接受手術後,患者順利出院,心臟衰竭的症狀大幅改善,體力與活動力也明顯提升,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Thumbnail
    分享一個癌症病人的故事,或許可以間接看出一些台灣醫療的照護問題。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住進病房的過程,受疾病影響,有許多錯覺,也有因疫情的預防措施,影響太太看護的安排等。整篇文章描述混淆,且許多錯覺感。
    Thumbnail
    宜蘭縣一位59歲的黃姓婦人因就醫其他症狀而入院,卻在住院期間意外中風。她出現了反應遲鈍、嘴巴及眼睛偏右,以及左側肢體無力等症狀。幸運的是,黃姓婦人在黃金治療期內接受了動脈內機械取栓(EVT)手術治療,成功挽救了她的生命。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原來手術的病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睡一覺而已… 一幕幕的醫院天花板燈具格局,配合護理師們推床的急促腳步聲,病人視角是這樣的啊! 進到金屬質感變多的手術病房,移到自動發熱的床上,護理師們幫我戴上檢測儀器與呼吸設備,她們各種對業務上的氣憤或焦急的對話,每每把我從未知的擔憂中拉回現實,聽到:「我現在相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心跳是伟大的。心跳是维护生命的践行者。心跳着人就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心跳是整个生命的总指挥,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晴雨表。 周一早上,赤城城市医院急诊室。 “乔医生,陈伯伯六十六岁,三个星期前开始出现呼吸困难、过度疲惫与下肢水肿。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心脏超音波确认心脏衰竭,“何美婷医生拿了病历,递给
    Thumbnail
    「那是一位66歲的女士,因為末期心臟衰竭而喘得很厲害,經常需要住院治療。」鄭羽廷醫師指出,「由於年紀較大無法接受心臟移植,所以在詳細討論後,決定安裝持久性心室輔助器。」 接受手術後,患者順利出院,心臟衰竭的症狀大幅改善,體力與活動力也明顯提升,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