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砌磚的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一篇大三(2014)讀後感~ 
潘冀,我想台中人應該不陌生,因為最近剛落成的台中圖書館就是其事務所的作品,以一個L型建築配置佇立在五權南路上,建築外觀找不到任何銳角存在,整個建築立面以流線做造型處理,光線藉由這些曲面進入,形塑出許多優質的閱讀空間。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哈蒂的作品。
  一開始接到我們編輯的要求是介紹一位建築師。決定介紹哪位建築師之前,我發現在台灣建築系教育體系下的我們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又或者在某些方面,我們所受的建築教育是源自於西方國家,加上國外案例分享網站雜誌較為齊全,所以不自覺的追求國外建築師所做的案例。不過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優秀的東方建築師崛起,從日本的藤本壯介到西澤立衛、妹島和世以及中國的王澍先生等等,所以決定這次介紹東方的建築師,而且是台灣的建築師。
  我所選擇的建築師是開頭所提及的潘冀建築師,讀過他的口述自傳《人生基本功:建築師潘先生的砌磚哲學》後,我想以一位讀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這位台灣建築師。事實上,我們的理工大樓和圖資大樓就是由潘冀聯合事務所所設計。
  潘冀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之後並前往德州休斯頓萊斯大學重新修讀一年,最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他的學業,這期間他在國外的事務所一邊學習實務經驗,一邊訓練他的基本功,使其扎實。這些基本功不外乎是讀施工圖,畫施工圖,剛畢業的建築系學子也是從新學習,從實踐他人設計的小細節開始,這點似乎在這個行業並沒有太多的改變。潘先生很重視這些基本功夫,從案子的一開頭到結束,當中所參與的角色,大至一個草案團隊發想;小至修改一處落地窗細部施工大樣,幾乎都在這十年被他滲悟參透,雖然無法在這裏頭展現自己的想法,不過在這幾年的磨練讓他慢慢清楚一個案子的週期,也奠定他之後開業有辦法獨自接下案子的基礎。
  當時他在Philip Johnson事務所實習,剛拿到普立茲獎的Philip Johnson傲氣很高,或許在建築系當槍手還可以跟你的老闆(學長姊)交換意見,讓設計做得更好,不過在他的事務所,他說的是唯一解答,沒有其他可能性,在裏頭的員工只能順著Johnson的方式將他的設計完成。
  他發現在這種英雄主義的事務所,幾乎無法主張自己的想法,更可怕的是在日積月累後,還可能喪失自己對建築獨到的見解和想法;另外他也發現有名氣的事務所,服務的對象多半是上流上會,上述兩點使他毅然決然辭去在Philip Johnson事務所的工作,因為他嚮往的是為社會解決問題的事務所,他也在自己開業後,秉持同樣的原則,面對同樣類型的案子不同的業主,他會優先從資金較少的業主討論設計,因為對他來說,建築是要服務大眾而非金字塔頂端的小眾。
一件不對的事,儘管大家都做,仍然是不對的事。
  書裏頭部分提到台灣令人詬病的建築生態,如:收紅包及免費打草圖等,似乎建築師不這樣做或是沒有一定家世背景,事務所就可能因為資金周轉不善而倒閉,不過潘建築師卻不這樣認為,他相信自己在建築領域的專業度:不收紅包就能在施工時合理的要求營造單位達到一定品質的保障;不免費打草圖能確保設計師賣的是設計構思,而非隨便套的合成品。潘冀說:「雖然會有一定業主會不同意,不過相信我的人就會再回來找我做設計。」
  從三個人的事務所發展成至現今為台灣最大的事務所,它的開始源於一個海洋大學的大門設計。當時這件案子含工程費才約兩百萬元的預算,到了最後的總體校園整體規劃,也只有約五億的預算,相較中正大學一個圖書館就能申請八億相比,的確少得可憐。不過潘建築師還是接下來了,想利用自己的實力及專業為自己的事務所做出口碑,這些案子也成為之後業主會找上他的強力依據,沒有背景,就只好自己打造,潘建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
建築是里程碑而非墓碑。
  當一個建築從落成完工到它再度因為都市更新等而拆除,一個建築的生命週期通常都是比人類還來得常久,在他看來,建築是「有對象、要負責任」的創作。他說:「建築師的個人表現慾都很強,但建築物畢竟是公共財,不管放在哪裡,對周圍的人都會有影響。」也如《建築的法則》一書提到的:「設計師必須要收斂自我」。
  潘冀整體作品演變自1981年開業以來,事務所完成的作品數量很多,類型也涵蓋許多面向。但他始終堅持建築專業的基本面---做「建築」的構築本質與所有相關技術層面的整合,因此他的作品一向是平實穩健、內斂勝於外顯、本質勝於表現。也因此對於常常接受國外視覺刺激,外貿協會的我們,會覺得有些乏味,但是看看這三十年來作品的形式風格,並也不是一成不變,這變化脈絡似乎也跟著台灣整體發展軌跡而轉化。
  從各大學校園建築設計的演進,可以清楚看到這種跨世代轉化過程,譬如從中原大學的張靜愚紀念圖書館(1985)到全人教育村(2004)、文化大學的張其昀紀念圖書館(1998)到體育館(2005)、交通大學的學生活動中心(1992)到機車停車棚(2004)等作品序列,顯現出切割量體訓練到皮層構築訓練、或非線性空間設計的不同世代成果。
  這些作品突顯團隊開放合作的成果而非個人風格的強調。這些的作品形式進展所突顯的,是一種呼應時代的美學呈現,也同時呼應他所堅持的理念。他相信,建築不需要個人英雄主義的大師,建築需要團隊間彼此合作激盪出最友善最適合的設計,同時他也強調,好建築不該只是彰顯個人風格,而是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並創造和諧環境,服務人群。簡言之,不論哪一種建築,使用者都是人,所以建築應該以人為考量,體貼使用者的需求。如果一棟建築物讓人願意去親近,甚至引以為傲,那便是好建築,便是「里程碑」,不僅提升城市美學,對建築師,亦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反之,不友善的建築無法獲取眾人的認同,除了引發輿論撻伐,甚至汙染都市市容視覺美感,形成「公害」,是為建築的「墓碑」。一棟建築所影響的層面太過廣泛,居住使用的人,建築所在的環境,甚至整座城市皆會受其影響,所以建築師身負重責大任,必需清楚的體認到自己在社會上的責任。
  我藉由書裏頭和網路上將我所認識的他簡單的整理介紹給各位,或許還是有些雜亂,不過真心希望大家有時候也應該注意現在的台灣建築師正在做些什麼努力,當中我受益最多是潘先生他願意將自己的學經歷,逐字與大家分享,也使我對建築系外的職場有初步的想法,潘建築師也說:「過去台灣社會有許多知名建築師,但沒有一個建築師傳承下去,從社會資源來講,是很可惜的事。我開始把自己四十幾年來建築理念、經驗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好好傳承下去,對這個社會有些助益。」這是其實也是對自我的期許,畢竟你我都將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為台灣出一份力的建築人,希望有朝一日台灣建築師也能得到普立茲克獎,讓台灣的建築可以被看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大消息:今年金大建築接手大建盃(全國大專院校建築盃錦標賽簡稱)舉辦,時間為6月29日到30日。徵志工,所以要爭志工。あそびあそばせ! 不管是喜歡流浪各組的浪人劍客,想在各組磨練自己專長的藩士,或是有得吃就拔刀相助的野武士(我們亂講的啦),系學會都非常歡迎各位(真心的)。
給即將做畢業設計的學弟妹一點建議。(回應前面三點) 你可以做很大的區域計畫,但最後最後也請好好回到建築,多畫一刀從屋頂到地面景觀層的外牆剖面吧! 可以的話多用數據說服你的指導教授,而非我覺得...我認為。 時間請好好控管,可以從前面設計知道自己的作業速度評估,寧可做設計也不要說了一口好設計。
若要將教學經驗整理成書除了必須在此前累積足夠的經驗(耗時),更要濃縮寒暑假期間的教學反思與學期間的授課經驗,小心翼翼地組織語氣與內容(耗神)。書毅老師在發表後的對談中對寫書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舉了這一個例子:如何平衡設計題目的呈現(畢竟已經寫出來了),還要說明設計題目的設計出發點(那還需要再說一次嗎)
系刊大事: 系刊終於在VOCUS方格子建立出版專題了。專題名稱是《Q&A金大建築系刊》,網址是 https://vocus.cc/quemoyarchi/ ,請大家告訴大家。 預計在暑假前,系刊即將整理歷年來系會在系刊上的努力(與習得重要經驗的許多失敗),做為金大建築畢業設計10年紀念。
「你覺得沒人懂你?主事者的心聲謀郎災?」 「那是你/妳自己的問題哦。」
一開始其實只是想做點什麼 深深懷念的大五畢業年               這個懷念不知道是來自對寄居了5年的金門一個不捨,是一個建築人對親手改造的場域產生了一絲情感,亦或是對一同從大一迷茫走到大五茁
大消息:今年金大建築接手大建盃(全國大專院校建築盃錦標賽簡稱)舉辦,時間為6月29日到30日。徵志工,所以要爭志工。あそびあそばせ! 不管是喜歡流浪各組的浪人劍客,想在各組磨練自己專長的藩士,或是有得吃就拔刀相助的野武士(我們亂講的啦),系學會都非常歡迎各位(真心的)。
給即將做畢業設計的學弟妹一點建議。(回應前面三點) 你可以做很大的區域計畫,但最後最後也請好好回到建築,多畫一刀從屋頂到地面景觀層的外牆剖面吧! 可以的話多用數據說服你的指導教授,而非我覺得...我認為。 時間請好好控管,可以從前面設計知道自己的作業速度評估,寧可做設計也不要說了一口好設計。
若要將教學經驗整理成書除了必須在此前累積足夠的經驗(耗時),更要濃縮寒暑假期間的教學反思與學期間的授課經驗,小心翼翼地組織語氣與內容(耗神)。書毅老師在發表後的對談中對寫書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舉了這一個例子:如何平衡設計題目的呈現(畢竟已經寫出來了),還要說明設計題目的設計出發點(那還需要再說一次嗎)
系刊大事: 系刊終於在VOCUS方格子建立出版專題了。專題名稱是《Q&A金大建築系刊》,網址是 https://vocus.cc/quemoyarchi/ ,請大家告訴大家。 預計在暑假前,系刊即將整理歷年來系會在系刊上的努力(與習得重要經驗的許多失敗),做為金大建築畢業設計10年紀念。
「你覺得沒人懂你?主事者的心聲謀郎災?」 「那是你/妳自己的問題哦。」
一開始其實只是想做點什麼 深深懷念的大五畢業年               這個懷念不知道是來自對寄居了5年的金門一個不捨,是一個建築人對親手改造的場域產生了一絲情感,亦或是對一同從大一迷茫走到大五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韓重毅負責人秉持著對設計領域的熱愛、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對環保的重視,帶領「田又設計工作室」以獨有的美感設計,提供從平面視覺設計、活動企劃設計、社群行銷宣傳,一條龍的服務,站在客戶的立場上創造「美的商業價值」。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紐約市LTL建築事務所的創辦人-保羅‧路易斯(Paul Lewis)、馬克‧鶴卷(Marc Tsurumaki)與大衛‧路易斯(David J. Lewis),三人亦分別為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帕森設計學院之建築教授。「剖面是未經理論化的建築設計工具。」本書的核心便是試圖
Thumbnail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韓重毅負責人秉持著對設計領域的熱愛、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對環保的重視,帶領「田又設計工作室」以獨有的美感設計,提供從平面視覺設計、活動企劃設計、社群行銷宣傳,一條龍的服務,站在客戶的立場上創造「美的商業價值」。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紐約市LTL建築事務所的創辦人-保羅‧路易斯(Paul Lewis)、馬克‧鶴卷(Marc Tsurumaki)與大衛‧路易斯(David J. Lewis),三人亦分別為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帕森設計學院之建築教授。「剖面是未經理論化的建築設計工具。」本書的核心便是試圖
Thumbnail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