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個耗時耗神的工作,18週很長,但常一回過神來又是寒暑假了。不只學期間完全無法分出時間來的工作如田野調查必須儘快組織人力與時間進行,也必須趕緊趁這段教學與研究銜接的時間裡反省這學期的授課成果並再次規畫下學期的課程內容。然後又是下一輪的18週。
若要將教學經驗整理成書除了必須在此前累積足夠的經驗(再耗時),更要濃縮寒暑假期間的教學反思與學期間的授課經驗,小心翼翼地組織語氣與內容(再耗神)。書毅老師在發表後的對談中對寫書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舉了這一個例子:如何平衡設計題目的呈現(畢竟已經寫出來了),還要說明設計題目的設計出發點(那還需要再說一次嗎)。
嗯,的確挺難。常常覺得題目都寫了,有必要在設計開始操作前解題嗎?這是新書發表會中,從書毅老師那邊所傳遞來最深刻的體認。
書毅老師大學畢業設計在金門珠山,在1998年9月(更正:1997年1月即到訪)應該就拜訪金門了,隨後不下數十次的田野調查。2004以研究助理的身分落腳金門,不僅目睹了金門解除戰地政務至今的變遷,也參與了2006年甫成立的金大建築至今的一切。這本書是他從1998年到今,與金門難清的緣份。
今天,建築系的學生、從金門四個角落而來的朋友,因這數年間的情緣讓發表場地在這初春仍寒的時節溫暖許多。
發表會從書毅老師簡介新書內容開始,在「我在二手書店」的樓上,約略半個小時的教學與見學經驗回憶。隨後移到樓下座談與簽書。發問的問題,比如說何時又要帶畢業設計,比如說書寫過程中的困難矛盾之處外,金門現時所面臨的,關於大量的傳統建築(文化資產)應該如何「發展」也是這類書籍發表時常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書毅)簽書(大家)閒聊的過程中,一直想起了有次在綜合大樓一樓電梯門口與金門朋友擦身時提出來的疑問:為什麼金大建築學生的設計作品都不具金門的特質/特色/元素,這類的疑問。
真是困難的問題,書毅、秀秀老師在對談中也試著勾勒出他們對此的看法與做法。
這問題不僅沒有答案,更應該改問著:什麼是金門建築的特質?提出這疑問的朋友今天也到場了,不知道自這疑問後過了3年以上,這位朋友是否仍認為金大建築的設計作品「不金門」?或者,對於「金門的建築該是如何」的問題有什麼新的想法?
順道一提,雖然已經撤展了,但是書毅跟秀秀老師對此的理想也在這展覽裡展出過。一樣在我在二手書店。
這天除了《金門設計教學筆記》之外,書店老闆也端出了因縣府行政能力不足而絕版的窖藏(!)《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促銷。都簽都簽,都買都買。
未來,也問了,還會出《金門合院》的續集。請期待。
接著就是要趕回學校討論畢業設計了,所以記錄到此為此。
心得:即使在現在,出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玩相機:除了第一張照片是手機拍的之外,其餘照片都是fujifilm X-T1轉接75mm/f1.4的鏡頭拍的(換算過來大約是120mm了)。大光圈就是有fu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