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東坡詞(08) - 酬贈之作

前情提要:上篇說明東坡詞各時期的特色、以及以詩為詞開拓了詞的內容與題材的意境。
熙寧六年(西元1073年)秋,江南出現旱災,朝廷賜兩浙淮南東路常平米,各五萬石,付轉運使以賑饑民。奉詔後,即命杭州通判蘇軾赴常潤一帶放糧,十一月啟程,與柳瑾同行。瑾字子玉,丹徒人,與王安石為進士同年。柳家住在金山,子玉此行,將前往安徽舒州的靈仙觀處理道教事務,順道同行。
此生飄盪何時歇
忙於處理繁雜的賑災事務,一晃眼即將過年,這是東坡第一次沒在家過年,因此非常念家,回想自來杭州,大部份時間,都耗費在道路奔波上,是不是他一生的命運,都將如此漂泊?
熙寧七年(西元1074年)春,過丹陽,公畢,續赴潤州(鎮江),東坡在潤州逗留,時已四月,回想去年十一月離杭,時方大雪,今則春光已老,轉眼已過半年,陳襄詩來催他早點回去「錦袍公子歸何晚,獨念溝中菜色民。」東坡何嘗不想家,也怕錯過花期,在路途中,寫了《行香子 丹陽寄述古》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銷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 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東坡與陳襄(字述古)兩人常在一起遊賞西湖風光,這首詞是回憶起去年杭州的生活而寄給述古的。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銷魂」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東坡回想去年跟述古太守以及同僚一起去江村尋春賞花的情境,今年想當然爾的認為述古與同僚們會做同樣的遊歷。 「梅雪」:梅花開放時,朵朵潔白的花瓣,如同雪片。
當時東坡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後述古邀往城外尋春》詩,陳襄的和詩有「暗驚梅萼萬枝新」之句。詞中「梅雪飄裙」即指兩人尋春時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裙。 「情何限、處處銷魂」:無限的情意,每個地方都讓人陶醉不已。
「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 「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從回憶轉到現實,表明去年江村尋春已成往事,你們今年同遊之人卻少了我東坡,每當吟詠尋春舊曲之時,就更加懷念他了。
以下是東坡想念他們杭州西湖遊樂的三個風景勝地
「望湖樓」:亦稱看經樓,在杭州西湖旁,五代吳越王所建。 「孤山寺」:在西湖里外二湖之間,有孤峰聳立,名曰孤山,山上有寺,南朝陳代所建。 「湧金門」:杭州城舊有十門,正西門稱湧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述古是當年在朝廷舉薦東坡與司馬光的前輩,雖因為王安石變法而事未成(述古自己也因此事遭王安石忌,後來補外),但東坡心裡一直非常敬重這位前輩。述古是詩人,鮮少寫詞,因此平常往來多以詩唱和。所以與東坡一起遊歷時,所到之處多有詩作。
「繡羅衫、與拂紅塵」:此處東坡引用典故,讚美述古的官位高,題詩的地方會被特別裝飾,但是東坡文名當然比述古大得多。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即寇準,宋真宗時曾至官至宰相,封萊國公)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著碧紗籠。」萊公大笑。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自從去年離杭,想念我的人是誰呢?(此處暗指述古,畢竟述古是自己的長官,也不方便直說是述古在想我)
「湖中月」:西湖中的月亮。 「江邊柳」:錢塘江邊的柳樹。 「隴頭雲」:孤山上的雲彩。「隴」:岡壟,指孤山。
筆鋒一轉,將人對他的思念轉化為自然物對他的思念。而月、柳與雲皆隱含著思念與離別。此處按指思念他的人就是述古,因為述古是杭州知州,管轄所有杭州風土山水,你所管的自然山水都在思念我了,難道述古你不會想我嗎?
東坡筆峰帶著豐富的情感,表達了與陳襄的深情厚誼。結尾用擬人法,將無情的自然景物賦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詩意地表達出朋友間的綿綿情思。

《卜算子 自京口還錢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ㄏㄨㄢˊ )與去年人,共藉(ㄐㄧˊ)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細看(ㄎㄢ),應是容顏老。
這首詞也是東坡熙寧七年巡視各縣後回杭州時所做。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 「蜀客」:東坡來自四川眉州,說明了自己做客江南的漂泊之感。如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吳山」,都是指杭州。 「長憶吳山好」:代表東坡隨遇而安,自己思鄉的投射作用,而把杭州當眉州。
「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風流」:指吳、蜀兩地美麗的山水。 杭州與眉州美麗的山水自古以來都這麼美麗,我應該早點回杭州(呼應詞題)。
詞的上片寫對杭州的懷念。下片想像歸後同遊共飲的情景。
「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藉」:坐臥其上。 因為早點回去杭州還可以見到自己敬重的知州陳襄,如果不是陳襄,或許東坡只覺意興闌珊;兩人坐在西湖邊碧綠的草地上,共賞大自然美景,
「莫惜尊前仔細看(ㄎㄢ),應是容顏老」 這兩句是東坡設想與述古見面後的情況。 「莫惜」:不要感嘆。 「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由時間脈絡可知春天到了,代表一年又過去了。在酒筵歌席間,彼此的面容投影在酒杯裡,感嘆又老了一歲,料想自己已不再年輕,離我們的理想似乎又遠了一點。
本篇雖短,卻把東坡多種情思糾纏在一起:故鄉之思、羈旅之情、朋友之誼、年華流逝交疊呈現,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深曲的韻致。東坡將在接下來的詞篇,不斷地找出排解這類情感的出口。
目前留下的東坡樂府裡,只有兩首《卜算子》,另外一首是東坡貶謫黃州時所寫。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往來,縹緲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熙寧七年,東坡自常潤歸來,陳襄已屆瓜代之期,朝廷詔與知應天府(河南商丘)的楊繪(字元素)對調。 臨行前,在有美堂宴請僚屬,東坡也在座。 據《本事集》所載,夜深時,月光如練,陳襄前後顧望,沙河塘正在有美堂下,慨然有感,遂請東坡為之賦詞,東坡即席而就,寫下了這首《虞美人》。
東坡一向很少直接言情,往往採用的是「借景寓情」或「擬人言情」等委婉含蓄的手法。這首詞雖是即席賦寫,卻非一般應酬之作,因為東坡與陳襄同是反對王安石變法而來到杭州的,兩年多的共事,培養出更深厚的情誼,陳襄在離筵上「慨然有感」,而東坡的心情豈能平靜 ?東坡將這份深摯的情意用清雅的筆調,寫入自然悠遠的景色中。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 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有美堂」在杭州城內吳山最高處。 嘉祐二年(西元1057年),梅摯出守杭州,宋仁宗賜詩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之句:梅摯到杭後,在吳山最高處建堂 ,即取詩意名曰「有美堂」。歐陽修曾為之作《有美堂記》。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 「信」,誠然,確實。 有美堂上所看見的江南一帶的風景的確很美,一望無際。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使君」:古時太守的別稱。 太守,知州,官職相近,故宋代詩文多以太守或使君稱地方知州。 這裡是指陳襄。
「便使」:即使。 「尊前」:指宴會。 「尊」:酒器。 陳太守你這次離開後,什麼時候會再回來?大家都知道再見面的機會微乎其微,即使在酒席上醉倒了,我們還要在宴席上流連忘返。
下片承上流連之意,由華燈初上,寫到夜闌宴罷。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錢塘江,宋時為杭州熱鬧繁華之區,歌館、書場多集於此。 「水調」:曲調名,原為唐代大曲(由若干樂段 組成的大型樂曲),此指《水調歌頭》。所謂「歌頭」,是大曲組成樂段「散序,中序,破」三部分之「中序」的第一支曲。 從有美堂遠看山下的沙河塘,燈火昏暗之際,頗覺淒清,而此時又不知何處傳來《水調》的哀歌,則更添惆悵。這兩句以燈火與歌聲,烘托了惜別的氛圍。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夜闌」:夜深。 「闌」:盡也。 「琉璃」:即玻璃。 這裡用以形容在明月照耀下的平靜江面,如碧綠色的玻璃,澄澈晶瑩。
此詞從白天寫到深夜。 喧譁寫到寧靜,整首詞的脈絡,藉時間的推移與空間的延展,更增徘徊不盡之感。
下篇預告:東坡的送別陳襄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你知道當時東坡的心情是比較低落的嗎? 這一系列文章的主要目的即是讓大家對於東坡的一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且讀著東坡詞,體會東坡的人生歷程,以及東坡如何透過內心境界的提升,走出人生的低谷。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江海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