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上一篇介紹東坡在杭州通判時期,因輾轉奔波在各州縣間,所產生思鄉之情的作品,「此生飄蕩何時歇」是東坡最深沉的感嘆。
熙寧六年(西元1073年)秋,江南出現旱災,東坡赴常潤一帶放糧,十一月啟程,與柳瑾同行。瑾字子玉,丹徒人,與王安石為進士同年。柳家住在金山,子玉此行,將前往安徽舒州的靈仙觀處理道教事務,順道同行,在金山與子玉告別,做此詞。東坡與子玉是遠房親戚,但不熟。
《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時音樂家,善吹笛,為江南第一。 《世說新語 任誕》載:「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三弄」:演奏三次或三個曲調。
「綠窗」:有碧紗的窗子。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不知是哪位吹笛者,讓我從好夢中驚醒(可能是因為要離別而睡不好或是真的被笛聲吵醒)。 推開窗戶,只見江天茫茫,天上掛著孤單的明月。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飛絮」:柳絮。代表離情。
要離開了卻還留戀著,明天看見落花如同飛絮,那時別情更讓人黯然神傷。你乘舟離去後,飛絮將代表我的情意,跟著東流的河水一路相送。
此詞可見東坡之真心與多情。
《定風波 送元素》
今古風流阮步兵,平生遊宦愛東平。千里遠來還不住,歸去。空留風韻照人清。
紅粉尊前添懊惱。休道。如何留得許多情。記取明年花絮亂。看泛。西湖總是斷腸聲。
詞中借用阮籍的生平和個性,稱讚元素;並流露出難以割捨的情懷。
「今古風流阮步兵,平生遊宦愛東平」
阮籍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
「遊宦」:泛指外出求官或作官。
「東平」:山東東平縣。
晉書阮籍傳:阮籍的容貌俊美奇偉,志氣開闊奔放,傲然獨立,任性不受羈絆,喜怒不形於色。本有濟世之志,但因為是身處在魏晉之際,天下多事,名士少有全者,所以他從來不參與世事,常以酣飲為樂。一直到文帝輔政,阮籍曾經告訴文帝說,他平生曾遊歷過東平,對其風土很是羨慕。文帝大樂,就拜他為東平相。
及其上任,法令清簡,旬日而還,文帝還引其為大將軍從事中郎。後來他聽說步兵營中有一人善釀酒,有存酒三百斛,就自求任為步兵校尉,遺落世事,雖去佐職,但是仍常遊府內,朝宴必參與。
「千里遠來還不住,歸去。空留風韻照人清」
正如魏晉時的阮步兵,平生遊歷四方,曾因為喜歡東平的風土而到東平任官。元素的政風清廉而澤厚百姓,雖然遠自千里而來當杭州知州,卻如阮籍一樣任職不久就受朝廷徵召而離去,只留下他為政時的美德而令百姓懷念。
「紅粉尊前添懊惱。休道。如何留得許多情」
「紅粉」:女子臉上的妝扮。
「尊前」:酒席。
在餞別的酒席上,因為離別而心煩意亂。彼此的情誼不用特別訴說,也不會因離別而有所減少。
這句話是東坡對好友的不捨。
「記取明年花絮亂。看泛。西湖總是斷腸聲」
「花絮」:白而輕柔的花,指柳絮。
東坡希望楊元素在明年花絮紛亂(來年春天)時,可以想到遠方還有一個好友(東坡自己)在西湖畔思念著他。
東坡用「斷腸聲」表示對好友的思念極為激切。
杭州時期總結
宋繼天下於唐安史、黃巢之亂及五代十國的軍人割據之後,天下已民窮財盡,積弱難振。而王朝建立之後,外患頻仍,始終處在遼夏等外族的威脅之中,政府不得不沿邊設置重兵,耗損大量的國家財政於國防經費上。若幸無戰事,仍須年付遼夏 大量的錢財,形成財政上沉重的負擔。宋以文立國,內政上冗官過多,且官員俸祿較其他朝代高出許多,使國庫入不敷出,日漸空虛。宋一統後,大江南北確實承平百年,因此朝廷內外逐漸形成保守的政治風氣。
不少欲有所為的士大夫都已感到迫切的危機,就在這樣的形勢下,二十歲的神宗即位,這位年輕皇帝好學深思,一心一意想要富國強兵,對於當時的保守政風深不以為然,因此一聽王安石變風俗、立法度的新論, 便有深得我心,契合非常之感。
在東坡重返京師的熙寧二年(西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變法之初,朝中重臣對王安石的高遠理想頗有寄予厚望者,也頗欽佩他任勞任怨的政治勇氣與抱負。不料他自視過高,個性偏執,對任何意見或建議都排斥,使他無法察覺革新措施裡的缺失與流弊,更使得許多有德之士遠離了他,如竭力提拔他的歐陽修、富弼與好友的司馬光等,都先後引退或請調離京。 於是小人趁虛而入,王安石所用非人,不但新政的缺失不能修正,新政的良法美意,也往往因官吏爭功或舞弊,反倒成了傷害平民百姓的法令。
自少仰慕范滂「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東坡,面對這一場排山倒海的政治變革,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們兄弟都被派為京官,子由更因受到神宗賞識,親任他為變法決策的最高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檢詳官。 但過不了幾個月,他就因無法認同所有新法,且堅決反對青苗法,差點獲罪於當朝,於是只得求去,不久便隨出知陳州的張方平去當學官了。
比起早早遠離京城暴風圈的弟弟,此時東坡仍不願放棄改變新法,為民請命的理念。對此,王安石不免氣惱,也因此堅決反對神宗授予東坡要職。 而圍繞在安石身邊的小人更是開始羅織罪名,希望能除去此眼中釘。紛紛擾擾中,東坡越來越孤單。弟弟早已遠去陳州,而長者如韓琦、張方平、司馬光、歐陽修等人,或外放或退休。同儕友人如曾鞏、文同、劉恕等也因反對新法,或補外,或乞歸,或被斥退,他們一個接一個離京遠去,在一場又一場的餞別宴席上, 東坡的身影日趨孤單。終於,也輪到他離開的時候了!
熙寧四年(西元1071年),新政派的謝景溫以不實罪名誣陷他,其後查無實據,卻使東坡驚覺:自己再不離開朝廷是非圈,恐將惹禍上身!於是,他主動申請外調,欣賞其才華的神宗,本來想給東坡當知州,卻因小人從中作梗,改為通判,後來神宗決定給他東南第一大都會的美差-杭州通判。 三十六歲的東坡攜家帶眷,再一次離開京城。來到這個兼具自然之美與人文薈萃的城市。
在這樣的山水間,樂聲裡,東坡與詞相遇。透過一次次的聆聽與唱和,本是詩文一流的東坡,迅速掌握了詞這種新文體,並由泛泛的寫景酬唱,逐漸進展為真摯的遣情入詞。於是,宦途失志,離別感傷之情,以及多年來隱藏心底的時空流轉之悲,如今都有了另一個抒發的出口。杭州,催生了詞人東坡,而東坡將為詞打開更寬廣,高遠的新境界。
詞的抒情性主要是以「時空」與「人事」對照為主軸,在情景今昔,變與不變的對比安排下,緣於人間情愛之專注執著和對時光流逝的無窮感嘆,如美人遲暮、年華虛度、往事不堪、理想成空等情思遂變成詞的主題,通常是以吟詠「好景不常,人生易逝」之哀感和「此情不渝」的精神為主旋律--一方面是變化的體認,另一方面是不變的執著,兩相呼應,遂譜成一曲曲婉轉動人的情詞。
東坡杭州時期主要是寫景酬贈之作,遣情入詞,技巧雖未臻成熟,但已見詩化詞風之雛形。而前後任太守陳襄與楊繪,分別導引出東坡詞「清麗」與「豪宕」的風格,此時主要有寫景、酬贈、思鄉、送別等題材。
東坡在杭三年,任期將滿,由於前一年子由移調山東濟南掌書記,東坡遂向朝廷請調山東附近的職差,也如願奉派為密州太守。 熙寧七年(西元1074年),三十九歲的東坡揮別杭州,同行的家眷增加了兩人:一個是抵杭第一年出生的幼子過,一個是王夫人新近買來丫鬟 ,聰明伶俐的十二歲女孩朝雲。 日後,朝雲將成為東坡的侍妾,與他共度患難,是文學史上令人難忘的女子。
下篇預吿:由杭赴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