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種子方舟計劃專題] 市場開放後,傳統農作的優勢?(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WTO,一把兩面刃
2002年, 台灣正式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經濟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WTO旨在以「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漸進式貿易自由化」、「普遍廢除數量限制」、「透明化及可預測性」和「公共競爭」六大原則推動國際貿易的合作、自由化與便捷化。去年,台灣甚至在WTO會期中表態自身為「已開發國家」,不再享有降稅優惠及其他開發中國家享有的貿易優惠。
台灣在加入WTO後,有受惠,也有遭受衝擊。受惠最大的是消費者。加入WTO後,台灣的消費市場將坐擁來自世界各地、多元的選擇。更因關稅大幅下降,帶動物價下跌,商貨更加便宜。然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台灣的生產者,農、工尤劇。面臨幾乎完全開放的勞力市場及消費市場,先要在本土勞力單位成本相對上漲的衝擊中站著陣腳,再與來自國外、五花八門的農工產品捉對廝殺。除此之外,農產品的檢疫工作也成為相關單位的一大功課。在凜凜寒風中撐過了陣痛期之後,還有自然環境經歷全球化會產生的種種問題。
一般農作追求大量生產、品種單一的農作方法,在這樣的開放市場下衝擊甚劇。台灣地狹人稠,在農地取得上已經相當不易。勞動市場開放之後,台灣本土勞工的就業機會亦面臨外籍移工進駐的強烈挑戰。此外,由於政策疏敝再加上市場開放後的工業景況,農工用地劃分不清的問題,更會大大影響台灣這塊土地的環境安全。相對之下,傳統農作一旦善加發揮,反而更容易在這樣的市場衝擊下生存。
面對衝擊我們可以,更傳統?
如前所述,一般農作在市場開放後優勢不如以往。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農業必須以提高附加價值,以所謂的「精緻農業」減少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可取代性。在這樣高附加價值的農業當中,原民的傳統飲食在包裝行銷之下也可以極具競爭力。透過強調營養價值及方便取得之優勢,加上原住民族的傳承智慧之色彩,筆者認為並不難推廣。
另外,傳統作物也可幫助我們守護台灣的土地。 減去農藥使用、動植物共存的生態價值也是傳統農作的一大優勢。一般農作大量使用農藥,破壞生態活性也傷害土地,還時常引起爭端及更多水污染等其他問題。相較之下傳統作物簡單、低污染,附加價值高又幫助區域發展,關懷土地之餘又具市場優勢。
筆者認為,傳統農作的推廣十分必須。台灣的土地需要再活化、農民需要被重視,部落、原住民族的智慧也需要被看見。長久以來我們忽視了這群土地最一開始的主人,以不永續的手段傷害著本屬於他們的土地。市場開放、國際競爭之下,除了出類拔萃的愛文芒果或巨峰葡萄,又何嘗不能推廣原民的小米與紅藜呢?推廣台灣最道地的特色,也將培育這片土地的成果,還諸這片土地的主人。
台灣農地污染問題,時常引發爭議 圖片來源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送禮,是不分國籍種族的國際共有文化。我們有太多時間點需要送禮。在這些值得慶祝的節日或是重要的人生里程碑中,人們習慣用送禮的方式向親友賀喜、致意。在現代社會,創新文化以適應全球性的環保趨勢,讓禮物也能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歷經了四個月忙碌的籌備,2019循環經濟論壇:速食不塑活動終於揭開序幕。當天有來自不同學習環境的學生,更包含了部分的在職者、教育工作者及議題推廣者參加活動。參與者多元的背景驗證過去一年間,高中生的循環經濟團隊社群不只影響了學生,更觸及了部分的社會人士。
台灣島,是誰的? 土地對農民是生命、對孩子是玩樂、對亡者是所終,而對人,是家。我們踏在土地上、收穫自土地上、生活於土地上,土地與人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又隨光陰荏苒、交通便捷,更多的人們聚集於土地,使之產生了稀少性。於是我們爭奪,而忽略了正義。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不只有台灣在推動循環城市零垃圾的環節,世界各地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從小村子到大城市,讓我們來看看別人怎麼做吧!一起探討他們的利弊和套用到台北市的可行性。
我們所在的寶島,福爾摩沙,擁有充足的降水,梅雨、鋒面雨、颱風都是我們常見的降水來源,它們充沛了我們的河川,滋潤了全台灣的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但儘管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多)缺水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呢?
送禮,是不分國籍種族的國際共有文化。我們有太多時間點需要送禮。在這些值得慶祝的節日或是重要的人生里程碑中,人們習慣用送禮的方式向親友賀喜、致意。在現代社會,創新文化以適應全球性的環保趨勢,讓禮物也能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歷經了四個月忙碌的籌備,2019循環經濟論壇:速食不塑活動終於揭開序幕。當天有來自不同學習環境的學生,更包含了部分的在職者、教育工作者及議題推廣者參加活動。參與者多元的背景驗證過去一年間,高中生的循環經濟團隊社群不只影響了學生,更觸及了部分的社會人士。
台灣島,是誰的? 土地對農民是生命、對孩子是玩樂、對亡者是所終,而對人,是家。我們踏在土地上、收穫自土地上、生活於土地上,土地與人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又隨光陰荏苒、交通便捷,更多的人們聚集於土地,使之產生了稀少性。於是我們爭奪,而忽略了正義。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不只有台灣在推動循環城市零垃圾的環節,世界各地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從小村子到大城市,讓我們來看看別人怎麼做吧!一起探討他們的利弊和套用到台北市的可行性。
我們所在的寶島,福爾摩沙,擁有充足的降水,梅雨、鋒面雨、颱風都是我們常見的降水來源,它們充沛了我們的河川,滋潤了全台灣的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但儘管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多)缺水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近年來,大陸農業現代化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這不僅在國際上引起關注,也對台灣農業人才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將聚焦探討大陸農業現代化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台灣農業人才的需求,並深入了解相關的台胞證政策。 首先,大陸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包括智慧農業、科技種植等多方面的創新。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農業效益,還促進了農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近年來,大陸農業現代化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這不僅在國際上引起關注,也對台灣農業人才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將聚焦探討大陸農業現代化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台灣農業人才的需求,並深入了解相關的台胞證政策。 首先,大陸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包括智慧農業、科技種植等多方面的創新。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農業效益,還促進了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