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方舟計劃專題] 土地,與我們,與他們(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島,是誰的?

土地對農民是生命、對孩子是玩樂、對亡者是所終,而對人,是家。我們踏在土地上、收穫自土地上、生活於土地上,土地與人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又隨光陰荏苒、交通便捷,更多的人們聚集於土地,使之產生了稀少性。於是我們爭奪,而忽略了正義。


在這裡要討論不是主權的問題,而是生於斯、長於斯,我們與土地之關係究竟是什麼?如果要把這塊寶島定一個歸屬,他將屬於誰?攤開歷史,史前、荷西、鄭氏、清領、日治,到我們現在的民國,千千萬萬的騷人過客來去這片島嶼、點捺勒出這片土地的故事。但,在政權移轉、時代更迭之際,有一群人時時刻刻地堅守著他們的家,出生入死、寧死不屈。而在外來勢力的不斷侵擾與壓迫下,他們被迫選擇了退讓。他們,就是我們的「原住民」。


衝突就是這樣開始的,當之於原住民族的外來政權展開統治,掠奪或交易後使用土地與山海賜予原民的資源,再事過境遷,那些土地到底該歸與誰?就這樣,這個複雜的問題日積月累,成為我們今天所謂的「原住民土地正義」問題。原住民的土地稱作「傳統領域」。根據原民會2002年到2007年間的「 傳統領域調查成果 」,原住民傳統領域面積大約是180萬公頃,包含公有地與私有地。對於傳統領域,原住民僅有「 諮商同意權 」,針對大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有被動的諮詢同意權利,讓原住民族了解他人利用傳統領域的原因與方法並決定是否同意。換言之,原住民對「傳統領域」並沒有「所有權」,只有最基本的知的權利及被動的同意權。


2016年11月7日,行政院召開一個 跨部會會議 討論「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以下簡稱「劃設辦法」),結論決定先不把私有地劃入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以避免紛爭。會後,行政院原民會更把「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中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改解釋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此舉大幅減少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更讓原民面對財團掠奪手無縛雞之力,遂爆發許多爭議。


raw-image


傳統作物保留與土地利用

顯然,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土地的永續對於原住民族相當重要。而這篇專題的主角—原住民種子方舟計劃—即是致力於原住民傳統飲食之存續並增進土地利用。希望在土地的轉型正義落實之後,能夠讓原住民族保存過往的飲食習慣,最原始的農作,最能善待大地之母。


所謂傳統農作是什麼呢?不同於一般農作,傳統農作並非計畫性生成,而是順應時節生長。舉凡小米、紅藜、樹豆及原住民的各式野菜都在傳統作物的範疇之內。相對於一般作物,傳統農作對土地的傷害極小。不僅捨去大量農藥使用、減低土壤汙染及對其他生物之殺害,更因為其種類之多元,降低單一作物面臨氣候因素的偌大風險。除此之外,傳統農作的營養價值也十分豐富,葛鬱金含有大量纖維素、紅藜是全榖、不含麩質,蛋白質密度高,脂肪、澱粉又少。


筆者認為,政府與原住民在土地的分配及條文斟酌尚需善加溝通,落實土地正義後,亦可與專家合作,共同保護並推廣傳統農作。保護我們珍愛的土地,更維護傳承已久的原民文化。一般大眾也可多多採購原民傳統農作,貢獻經濟價值之虞,亦可增加一餐中的營養價值。想想看,餐桌上除了青江菜、松阪豬,更多了一些從沒聽過的野菜、米飯上點綴著粒粒紅藜,是多麼酷的生活體驗?也邀請各未持續追蹤這系列專題,了解傳統農作面臨的挑戰及存續課題。


raw-image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的沙龍
79會員
314內容數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2025/04/27
身為一個結合全台學生力量的環保組織,高循的成員們始終堅信高中生能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我們發跡於社會,也想回饋於社會,高循持續在網路發布循環及永續議題等相關科普文章,高循相信:「那怕只有一點火星,只要持續累積,星火終究可以燎原。」
Thumbnail
2025/04/27
身為一個結合全台學生力量的環保組織,高循的成員們始終堅信高中生能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我們發跡於社會,也想回饋於社會,高循持續在網路發布循環及永續議題等相關科普文章,高循相信:「那怕只有一點火星,只要持續累積,星火終究可以燎原。」
Thumbnail
2025/04/26
你曾造訪過長榮大學嗎?你知道「竹子」也能當作建材嗎?現代建築設計除了要具巧思外,也傳遞著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它就是長榮大學的長榮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將現代與古典元素融於一體的建築吧!
Thumbnail
2025/04/26
你曾造訪過長榮大學嗎?你知道「竹子」也能當作建材嗎?現代建築設計除了要具巧思外,也傳遞著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它就是長榮大學的長榮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將現代與古典元素融於一體的建築吧!
Thumbnail
2025/04/23
歐盟於2023年5月6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這是全球首個針對進口產品碳排放徵收額外費用的機制,旨在防止企業將生產轉移至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
Thumbnail
2025/04/23
歐盟於2023年5月6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這是全球首個針對進口產品碳排放徵收額外費用的機制,旨在防止企業將生產轉移至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圖 :現場設有原住民風味輕食攤位 【李婉如/ 報導】   原住民族委員會與農業部農糧署首度合作,自今(21)日起到22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辦「『原鄉小農到你家』暨『食物原理』」活動,向民眾傳達原住民族特色作物的多樣性,展現部落農業的永續價值,讓這些作物不只在部落廚房的餐桌出現,也成為更多民眾
Thumbnail
圖 :現場設有原住民風味輕食攤位 【李婉如/ 報導】   原住民族委員會與農業部農糧署首度合作,自今(21)日起到22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辦「『原鄉小農到你家』暨『食物原理』」活動,向民眾傳達原住民族特色作物的多樣性,展現部落農業的永續價值,讓這些作物不只在部落廚房的餐桌出現,也成為更多民眾
Thumbnail
什麼是台灣原住民? 原來就住在台灣的人嗎? 要多久才算「原來」? 幾十年算「原來」嗎? 一百年算「原來」嗎? 這樣的話 是不是可以說 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台灣原住民?
Thumbnail
什麼是台灣原住民? 原來就住在台灣的人嗎? 要多久才算「原來」? 幾十年算「原來」嗎? 一百年算「原來」嗎? 這樣的話 是不是可以說 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台灣原住民?
Thumbnail
外來種?是侵入抑或是歸化種,界定的權杖,永遠握在慾望的手上。
Thumbnail
外來種?是侵入抑或是歸化種,界定的權杖,永遠握在慾望的手上。
Thumbnail
原住民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林先生(林務局)和唐先生(台糖)拿走了,這是戰後原住民與國家之間土地糾紛的基調。
Thumbnail
原住民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林先生(林務局)和唐先生(台糖)拿走了,這是戰後原住民與國家之間土地糾紛的基調。
Thumbnail
從我們現在的標準看來,這種土地制度相當複雜:既出於居住目的而佔有土地,這佔有同時也服膺於某種政治從屬關係,並牽涉生產活動和安全活動,所有一切相關活動又透過社會組織而達成。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想像抽走土地以後,這些相關的社會功能還能夠存在。
Thumbnail
從我們現在的標準看來,這種土地制度相當複雜:既出於居住目的而佔有土地,這佔有同時也服膺於某種政治從屬關係,並牽涉生產活動和安全活動,所有一切相關活動又透過社會組織而達成。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想像抽走土地以後,這些相關的社會功能還能夠存在。
Thumbnail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Thumbnail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Thumbnail
在先前的專題報導裡,我們介紹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傳統領域、WTO開放市場的衝擊和休耕政策帶來的危害。在瞭解了這些議題和背後的影響之後,也是時候來探討台灣這塊土地面對這些挑戰,擁有的真實力了。
Thumbnail
在先前的專題報導裡,我們介紹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傳統領域、WTO開放市場的衝擊和休耕政策帶來的危害。在瞭解了這些議題和背後的影響之後,也是時候來探討台灣這塊土地面對這些挑戰,擁有的真實力了。
Thumbnail
台灣加入WTO後,政府面對國際化的衝擊,為避免「穀賤傷農」,於1997年推動了「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也就是所謂的「休耕政策」。「休耕政策」透過補助稻農轉作其他穀物或休耕降低損害,這樣的政策原以土地的使用效率作為補助基準,卻忘記農村勞動力老化之必然。
Thumbnail
台灣加入WTO後,政府面對國際化的衝擊,為避免「穀賤傷農」,於1997年推動了「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也就是所謂的「休耕政策」。「休耕政策」透過補助稻農轉作其他穀物或休耕降低損害,這樣的政策原以土地的使用效率作為補助基準,卻忘記農村勞動力老化之必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