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開始,廈門並沒有那麼好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以前的地板,都要用海水衝,才不會有蟲。”走在老城區的坡上,老爸冷不丁的說著,看著長長的石板路,延伸到遠處的,是翠綠的行道樹。

“或者是夏天的時候,去海裡浸海水,這樣才不會有生蝨子或是一粒一粒的。有浸沒浸,真的有差。“

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可是從打記憶以來,就覺得廈門雖然沒有秋天,無法對著落葉傷懷,沒有那種蕭瑟的寧靜感,但是至少不會太熱,也沒有很冷,因為前些年的發展,於是經濟、配套空間和基礎設施,就已經做得算不錯了。


raw-image

David Woodbridge的《鼓浪嶼歷史——早期洋人居住的相關資料》中講到,在佔領廈門港之後,英軍部隊一直待到1845年才撤離,其中的生活起居和行事規範都需要在廈門進行安排和規劃。大牛市在為洋人選擇最佳居住地問題上,英國和清政府則花費了更長的時間。

英國領事館醫生,Charles A. Winchester M.D. , 寫了一份報告,發表自己就選擇居住地區位的看法。

“The streets are narrow… vegetable matters in great abundance and left to decay in them…there is no sewerage or drainage and a most abominable stench prevails throughout the whole place. I have been given to understand that the American Missionaries made every attempt to find a house in which they might be able to reside with some prospect of retaining health,but were compelled to give up the notion.”

缺乏下水道、引流的狹窄街道,導致路面淤積污水,滋生蚊蟲,引發各種疾病。骯髒惡臭的生活環境,就連美國的傳教士屢試不爽的要到廈門傳教,尋求適合的地方,不會生病的地方,但是最終都放棄了這個計劃。

於是醫生建議,在相對條件好的鼓浪嶼修建殖民根據地。後來經過多次的兩國會議,1843年,清政府允許,洋人向鼓浪嶼的居民租用私人土地,並可修建房屋。

這個主要條件,默默的為後來鼓浪嶼的歷史定位奠定了基礎。

1846年8月27日,William Young寫了封信件,寫到對於洋人來說,鼓浪嶼比廈門本島更乾淨、更衛生。

但是很快的,從Austin Baukier的日記中談到,1842年開始,住在鼓浪嶼的新居民接連的生了“熱病”,是病菌滋生造成的。

直到1845年軍隊撤離鼓浪嶼才結束。因為疾病擴散和嚴重情況,在1845年又全部搬回廈門本島。等到熱病消退,才又搬回鼓浪嶼。

醫生John Buckley,參觀了廈門,提出了兩個環境差的原因,一是城市修建的地點過低,接近漲潮最高點,二是修建房屋時,靠近花崗岩構成的高山,導致夏日熱氣不易消散,導致溫度過高,更加炎熱。而鼓浪嶼則沒有這樣的問題所在,因而更適宜居住。

即便鼓浪嶼需要坐船,交通較為繁瑣的地方,但是同時也提供了界限劃分,重要的是環境宜人。

嫌棄仍然在繼續,一天不把路做寬了,下水道管線規劃好鋪好了,清潔方法做對了,就永遠被詬病下去。

鼠疫、霍亂、火災……泥濘的街道,潮濕的環境,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對比下,廈門似乎停滯下來,遺留在過去。

還好,在1920年,林爾嘉黨擔任會長,成立了廈門市政會,負責規劃統籌,通過人口統計、新修住宅區、修建自來水,開闢道路,改善衛生情況,這才開始有了轉機。

雖然現在那個雙刀變成了廈門的現代標誌建築,不去消費就不算到了廈門,雖然為了人口激增開發了密密麻麻的地盤,但是老城區的鄉弄,為數不多的還保存著歲月靜好的美妙與寧靜。


raw-image




資料來源:

  • 《鼓浪嶼研究 第一輯》,P25,David Woodbridge《鼓浪嶼歷史——早期洋人居住的相關資料》
  • 《鼓浪嶼研究 第二輯》,P116,何書彬《營造廈門:鼓浪嶼僑商與一個城市的現代化轉型之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U. com的沙龍
6會員
26內容數
SHU. co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13
電影到最後並沒有解釋和定義,只是拍在下雨天走路的樣子,說著更喜歡的生活和取向⋯⋯
Thumbnail
2021/07/13
電影到最後並沒有解釋和定義,只是拍在下雨天走路的樣子,說著更喜歡的生活和取向⋯⋯
Thumbnail
2021/07/03
可是凌冽的大風並不允許他走的多快,因為他同時也害怕寒風會把自己吹散了骨架,但他更害怕貨車倒了,到時候連工錢都沒法領。
Thumbnail
2021/07/03
可是凌冽的大風並不允許他走的多快,因為他同時也害怕寒風會把自己吹散了骨架,但他更害怕貨車倒了,到時候連工錢都沒法領。
Thumbnail
2021/06/27
我的印象里,書店不是應當讓人更好理解的地方嗎?底下補充情節的說明也是一個不顧反對的開書店的故事,反而理解不是這件事情最為關鍵的事情嗎?
Thumbnail
2021/06/27
我的印象里,書店不是應當讓人更好理解的地方嗎?底下補充情節的說明也是一個不顧反對的開書店的故事,反而理解不是這件事情最為關鍵的事情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裏是最近幾年整修出來的古蹟, 淡水海關倉庫, 說實在沒有驚喜, 特別是從這個角度. 太倉庫了.真理大學的牧師樓就有味道多了.這裏的最大好處是貼近水面, 獨佔水景. 最重要的是岸邊的石碼頭, 見証過去的風華年代. 只是太乾. 沒有船沒有人沒有變化, 沒可看性.像這一船就可以裝載無限的想像, 一竿就
Thumbnail
這裏是最近幾年整修出來的古蹟, 淡水海關倉庫, 說實在沒有驚喜, 特別是從這個角度. 太倉庫了.真理大學的牧師樓就有味道多了.這裏的最大好處是貼近水面, 獨佔水景. 最重要的是岸邊的石碼頭, 見証過去的風華年代. 只是太乾. 沒有船沒有人沒有變化, 沒可看性.像這一船就可以裝載無限的想像, 一竿就
Thumbnail
香港、澳門,中國唯二特別行政區,隔著63公里相望於珠江口,依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兩地因為地理位置、文化與歷史相近而時常被相提並論,或被合稱為「港澳地區」。 它們擁有著看似相同的背景,外人也不免將兩地混為一談;又或是因為香港太過耀眼,使澳門被大眾忽略。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我們對於港澳地區──尤其是澳門──
Thumbnail
香港、澳門,中國唯二特別行政區,隔著63公里相望於珠江口,依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兩地因為地理位置、文化與歷史相近而時常被相提並論,或被合稱為「港澳地區」。 它們擁有著看似相同的背景,外人也不免將兩地混為一談;又或是因為香港太過耀眼,使澳門被大眾忽略。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我們對於港澳地區──尤其是澳門──
Thumbnail
*前言:紅毛港自原有小港後經荷蘭,日治等等幾變到最後只能移村時餘約1750戶;今保存一小塊地成立紅毛港文化園區。展示移置的房舍及有特色的柱樑生活文物等等。園區可近距離賞巨輪如何在引水人及小船推波助瀾調整角度停靠及進出港。紅毛港今稱第二港,主為貨櫃輪裝卸港,進出頻繁。 海水流轉紅毛港 殖民淘洗餘波漾
Thumbnail
*前言:紅毛港自原有小港後經荷蘭,日治等等幾變到最後只能移村時餘約1750戶;今保存一小塊地成立紅毛港文化園區。展示移置的房舍及有特色的柱樑生活文物等等。園區可近距離賞巨輪如何在引水人及小船推波助瀾調整角度停靠及進出港。紅毛港今稱第二港,主為貨櫃輪裝卸港,進出頻繁。 海水流轉紅毛港 殖民淘洗餘波漾
Thumbnail
#60plus #60年華 #舊港島 #歷史文化巡禮 #隨水走新竹 #頭前溪水文踏查 #舊港島的前世今生 探索舊港歷史文化及這與洶湧狂瀾海水相依共存的小據落。
Thumbnail
#60plus #60年華 #舊港島 #歷史文化巡禮 #隨水走新竹 #頭前溪水文踏查 #舊港島的前世今生 探索舊港歷史文化及這與洶湧狂瀾海水相依共存的小據落。
Thumbnail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一個被路過的葡萄牙人驚嘆稱讚「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對於來自溫帶的外來者而言,卻是潛藏著許多疾病的可怕惡夢。21世紀席捲全球的COVID-19在肆虐兩年多後仍未見平息,然而從前的瘴癘之島,卻縱身一躍成為世界防疫的前段班,這絕非一蹴可幾。
Thumbnail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一個被路過的葡萄牙人驚嘆稱讚「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對於來自溫帶的外來者而言,卻是潛藏著許多疾病的可怕惡夢。21世紀席捲全球的COVID-19在肆虐兩年多後仍未見平息,然而從前的瘴癘之島,卻縱身一躍成為世界防疫的前段班,這絕非一蹴可幾。
Thumbnail
為何同為特別行政區,香港與澳門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我們藉著訪問香港青年P、母親來自臺灣而常常往返港台兩地的H,以及澳門人S,希望能為港澳間複雜的糾葛留下一個註解。
Thumbnail
為何同為特別行政區,香港與澳門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我們藉著訪問香港青年P、母親來自臺灣而常常往返港台兩地的H,以及澳門人S,希望能為港澳間複雜的糾葛留下一個註解。
Thumbnail
眼下的香港,面對著新近發現的歷史建築和遺跡,要採取一種「分秒必爭」的方式去盡快為其做記錄,著實也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一方面,要對抗政府肆意「斬草除根」的意圖,也要慎防發展商看中了相關的地段垂涎欲滴,這個城市的歷史建築,要落得如斯的下場,這是大家樂見的嗎?
Thumbnail
眼下的香港,面對著新近發現的歷史建築和遺跡,要採取一種「分秒必爭」的方式去盡快為其做記錄,著實也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一方面,要對抗政府肆意「斬草除根」的意圖,也要慎防發展商看中了相關的地段垂涎欲滴,這個城市的歷史建築,要落得如斯的下場,這是大家樂見的嗎?
Thumbnail
基隆「正濱漁港」曾經是日治時期的台灣第一大港,現在的漁港雖沒落了,卻有地方的文化工作室與在地商家結盟,聯合以藝術創生的方式,讓地方文化慢慢地轉型。 深耕於基隆的在地文化團隊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沿著海港邊建築了一座無牆無邊界、地域型的永晝海濱美術館,今年以"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Thumbnail
基隆「正濱漁港」曾經是日治時期的台灣第一大港,現在的漁港雖沒落了,卻有地方的文化工作室與在地商家結盟,聯合以藝術創生的方式,讓地方文化慢慢地轉型。 深耕於基隆的在地文化團隊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沿著海港邊建築了一座無牆無邊界、地域型的永晝海濱美術館,今年以"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Thumbnail
4月中旬與同學參加「基隆嶼一日遊」,上下午逛了基隆嶼與望幽谷後,傍晚時分來到了和平橋兩邊的「正濱漁港」與「阿根廷造船廠歷史遺構」‧..
Thumbnail
4月中旬與同學參加「基隆嶼一日遊」,上下午逛了基隆嶼與望幽谷後,傍晚時分來到了和平橋兩邊的「正濱漁港」與「阿根廷造船廠歷史遺構」‧..
Thumbnail
我認為〈鹿港乘桴記〉不算是篇好文章,這篇「現代古文」(民國初年的日治台灣)是否該放在國文的必選十五篇古文中,應有討論空間。不過我認為這仍是「值得一讀」的文字,因為它的「不好」,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
Thumbnail
我認為〈鹿港乘桴記〉不算是篇好文章,這篇「現代古文」(民國初年的日治台灣)是否該放在國文的必選十五篇古文中,應有討論空間。不過我認為這仍是「值得一讀」的文字,因為它的「不好」,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