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要提到的,就是大家比較有印象的事情了,也就是Windows RT。而它的下場如何,大家也都很清楚:微軟從這場瘋狂實驗中,學到了很多重要的教訓,這裡就不再加油添醋了。
「雲端人」登場
那麼,為什麼這次微軟還要重新推出之前看起來失敗的產品,而且平台選擇充滿了各種矛盾的訊息?
的確,如果單純從傳統的微軟產品思維來看,這些都是很奇怪的決定;如果要看清楚脈絡,就要從近年微軟的轉變談起。
就我的觀察,微軟的前任執行長
Steve Ballmer和現任的Satya Nadella有個很大的不同:Ballmer基本上是一個「協調者」(coordinator),他必須在Windows、Office、遊戲、Bing搜尋等各個事業單位(BU)的主要商業目標之間找到平衡點,所以決策上會有許多妥協。
而Nadella的路線很不一樣:所有的BU和投資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將微軟雲端服務的價值極大化;這一點他非常堅持,甚至不惜對老臣開鍘。所以,華爾街給了Nadella一個稱號,就叫做「雲端人」(Cloud Guy)。目前看來,這個方向是OK的;至少資本市場給了很強的獎勵 (所以我才有閒功夫可以寫這篇文章)。
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看,對於微軟在不同平台之間的大舉投資,就很容易理解了:
無論黑貓白貓,能連上Azure和Office 365的都是好貓。
只要有更多裝置連上微軟的雲端,而且更進一步的說,只要使用者都是透過微軟的app、或是微軟控制下的體驗來使用,就是在加強這些雲端服務的價值。
ARM與Android扮演的角色
回到我們的場景:Surface Pro X的產生,是要將ARM的「超低耗電量」和「不間斷上網」兩個特性(Intel在這些方面的成果一直很不理想),帶進微軟拿手的生產力應用環境,進一步拉長使用雲端的時間。
不過根據之前的教訓,要讓這件事成功,還要將整個應用的生態系也跟著搬過來,所以發展了機器碼即時轉譯的能力,讓x86版本的exe執行檔,也能在新的ARM版Windows上執行。
如果這樣的體驗用戶能接受,接下來微軟就會大舉邀請PC製造商進入這個領域。究竟光靠微軟自己,是沒辦法擴大戰場的;至於與Intel之間的革命情感,可能就顧不到了……。
那手機為什麼要使用Android系統呢?我的解釋是,微軟已經明確瞭解了手機的體驗,現有的各種應用與生態系也非常成熟穩定;基本的雲端應用如地圖、電子郵件、行事曆等等,都已經在Google控制之下。
所以,與其花費極大的工夫重新複製,不如專注於將微軟能控制的體驗加上去。其實微軟之前已經推出相當多的app,包含主流的Office、還有Launcher等等;所以,從生產力應用的角度去提供一支將「微軟雲端體驗」整合得更好的手機,就是很自然的下一步發展。
不過,以我之見,微軟還有許多挑戰要因應。其中優先順序比較高的,就是Google和微軟的雲端基礎還是不同的兩套東西,包含最基本的身份認證和授權等都不一樣。
而既然要在人家的系統上加值,如何在兩套基礎上設計好的「雙向溝通」(interop)和流暢的體驗,就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如果有一個稱職的聯盟機制 (federation) ,能讓使用者用同一個身份就能在Google和微軟服務之前穿梭,才能真正將使用者連結到微軟的雲端。
結語 最後一點,則是我自己的狂想:我希望微軟不要再重複以前「embrace and extend」(請參閱〈
競爭、侵蝕、瓦解?微軟耐人尋味的下一步〉一文結尾)的做法;因為,太多的歷史教訓證明,被微軟「分支」過的技術,下場通常都不好,而且回不到主流發展。
我寧願微軟能發揮掌握生產力體驗的獨特優勢,直接在Android的主流上直接提供貢獻;這樣所產生的效益,會遠大於微軟自己分支一個「特製版Android」。
不過,這只是我一個退役老兵一廂情願的期望;至於將來會如何發展、方向成不成功,就看微軟當家領導們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