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現任執行長Satya Nadella在接下這個位子時,曾經矢言讓微軟重振往日雄風,而他確實也開始兌現這個承諾。但最近微軟卻開始走「高風險」路線,採用了過去沒有搭配過的ARM處理器與Android作業系統;這會是怎麼回事?
上週(2019年10月2日),微軟發表了一系列的新產品,但他們對於產品的說明確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該公司的
新聞發佈網頁上指出,有部分產品已經上市、有些將在不久後問世、有些則是比較模糊的「請期待2020年聖誕節」。
Surface Pro X
不過這些優點仍然有個無可避免的代價:就是目前給
x86處理器用的軟體統統不能用。
Surface Pro X並不是現有產品的改良版,而是
Surface Pro 7的ARM處理器衍生款式;它使用的主機板不同,處理器則是以ARM架構為基礎的
SQ1,作業系統和app都需要轉譯成ARM格式。
當然,微軟會自己為這個組合提供Office之類的必要基本軟體,但如果要讓Windows世界中為數眾多的x86格式軟體大量移植過來,恐怕就得花些力氣了。
重點是,微軟已經正式
分支出這個產品線,所以它本身和軟體開發夥伴們就必須開始研發、維護、並且處理這些不同處理器之間的相容問題。
微軟必定會提供一些工具,讓這類作業變得比較輕鬆,但在真實世界之中,處理這種「平行宇宙」問題的難度,絕對不會像行銷人員講的那麼輕描淡寫。
那麼,微軟又為什麼要為作為旗艦產品的Surface,硬生生又分支出ARM版呢?這樣的決策可以為該公司帶來可觀的短期利益嗎?或者這只是「防患未然」,不讓Apple或Google在未來的「PC替代產品」市場獨佔鰲頭?
對了,還有「Duo」和「Neo」兩個系列的產品。
Surface Duo
讓我們先從Surface Duo系列看起。這款產品採用兩個以堅固鉸鍊機構連結的螢幕,而不是脆弱的「可折疊單螢幕」;它配備同樣是ARM架構的高通「驍龍」(Qualcomm Snapdragon)處理器、以及Android作業系統,可以選配觸控筆、還可以打電話:
預定2020年底才會問世的Duo,目前有些詳細技術資訊還沒有公開;但從外觀上看來,它比較像常見的
Moleskine小筆記本,而比較不像手機。至於許多手機用戶會關心的相機配備,外界也還不太清楚。
在app方面,Duo會執行一些「為Android系統最佳化」的Windows軟體(又是另外一個分支)。至於現有的Android軟體,又要經過怎麼樣的改寫,才能用在Duo的雙螢幕上呢(又是另外一個分支)?
除了技術上的複雜度之外,Google是否會在這個版本的Android上認證
Google行動服務,都是值得注意的有趣狀況;但筆者認為,這方面問題應該不大。
Surface Neo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
Surface Neo;這也是一款鉸鍊連結雙螢幕的設計,兩個螢幕都是9吋大小。除了可以將其中一個螢幕變成觸控鍵盤之外,Neo還可以搭配磁性連結的實體鍵盤和觸控筆,使用彈性比只有鍵盤搭配
Touch bar的MacBook Pro更高:
Neo所使用的處理器,是特別為這個設計所打造的Intel晶片,以搭配特殊的雙螢幕版Windows 10X、以及經過改寫的應用軟體;對微軟和開發者來說,毫無懸念的,又是一個分支。
很多很多的分支
所以還是老問題:為什麼微軟要冒著相容問題爆發的危險,同時大費周章弄出一堆新的分支?
在這邊,我們先岔回一開始時的題目,看看Satya Nadella在接任微軟執行長之後,達成了哪些豐功偉績。
首先,最主要的是將微軟的軟體和服務「雲端化」,讓這些工具獲得多人協作、儲存空間管理、以及長期付費使用的功能;這個動作使得微軟市值飆升,突破1千億美元大關(目前是1.02千億),而且看起來仍在穩健營運之中。
那麼,Nadella對於未來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錦囊妙計,可以解釋現在弄出一大堆分支的大膽嘗試?
如果微軟現在的雲端化方針已經穩定、而且確實獲利,為什麼又要把它複雜化?
然而,即使在最近一次的
Wired雜誌訪談中,Nadella仍然沒有對這一點提出明顯的解釋(引文經作者刪修):
對(微軟)來說,作業系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層次……。目前對我們最重要的是app的形式與使用體驗。要為Duo與Neo寫app,重點不僅是「寫Windows app」或「寫Android app」,而是符合微軟建構的環境生態(編按:原文為「Microsoft graph」,後面會有討論)。
光是第一句話,就有點模稜兩可、令人摸不著頭腦了。從過去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可以說Office和相關軟體還是微軟最重要的層次,原本就不是作業系統;因為微軟從賣Office賺到的錢,原本就比賣Windows授權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說在PC上沒有Windows就沒有Office,但前者扮演的主要是推手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的貢獻者。
如果再看看前面提到的各種高風險分支,又有哪些可能對微軟未來的營收和聲望帶來影響?是作業系統,還是轉移到這些新產品型態的過程?而且,如果微軟真的要大幅轉移到ARM處理器與Android的組合,未來跟Google之間勢必有一番交道要打。
「Microsoft graph」?
最後,「Microsoft graph」到底是什麼意思?
Nadella指的或許是「由微軟產品與服務組成的生態系」,包括雲端app、儲存空間、協作服務、工作團隊、以及旗下的
LinkedIn等網站,而這也是現今微軟價值鏈的基礎。
Nadella話中的「Graph」,或許來自Facebook老闆Zuckerberg
的說法;但Facebook的「graph」在過去幾年以來,卻因為發生了一堆問題、再加上對政治亂象的推波助瀾,並不算太受歡迎,那麼微軟又何必東施效顰?
你可以想像Apple執行長Tim Cook得意洋洋的用「Apple graph」,來形容他們如何建構自家的生態系嗎?
微軟近年來的進步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不需要去模仿Facebook的用語和手段。
2020年之後的道路
最後一個問題:在Nadella的眼中,微軟在2020年之後的道路將通往何處?Google會成為它「硬體+雲端」商業模式最大的競爭對手嗎?
微軟過去曾經大量使用一種稱為「
擁抱、拓展、然後消滅」的戰術來打擊對手,之後它會再故技重施,用同樣的方法來瓦解Google嗎?
(擁抱、拓展、然後消滅)是美國司法部在微軟公司內部發現的一句片語,表述了微軟使用的一種市場戰略,即:首先接納廣泛使用的技術標準,將產品推入市場,然後在產品中加入自己的專利擴充,最終用這些非標準的專利擴充使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之中。
──Wikipedia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