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纏結」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兩粒子纏結的狀態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而常被用於描述哲學或神學中的超自然現象,例如共時性、境由心轉等,這些其實也是意識的一種狀態。
想法及情緒是大腦活動,潛意識卻是我們「想」不到的(一想,即進入意識),人的意識跟外在環境一直是相互影響著,只是大多時候我們察覺不到,但究竟是什麼讓意識與外在產生連結,事物的傳遞需要能量,能量從何而來?
意識與量子纏結似乎有某種關聯性。
將事物細分至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基於宇宙基本作用力(電磁力、強力、弱力、重力),能夠攜帶能量,彼此碰撞、結合、衰變,從小能量聚集成大能量。大腦活動,是神經元細胞叢在傳遞訊號,「訊號」亦是一種能量,追根究底,人的意識(包括潛意識)其實是基本粒子在相互作用,而基本粒子其中一個特性便是「量子纏結」。
量子纏結通俗的描述是:宇宙中的兩個具有相互對應關係的粒子(假設A粒子上旋,則B粒子會下旋),未經觀測前,A粒子可能上旋或下旋,B粒子也是(疊加態),假如觀測B粒子是上旋,則A粒子會瞬間確定它是下旋,無論觀測哪一方,另一方皆會瞬間呈現相對應的狀態。
物理上的解釋是:在量子力學裏,當幾個粒子在彼此交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假若對於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分別測量其物理性質,像位置、動量、自旋、偏振等,則會發現量子關聯現象。
維基百科-量子纏結
是什麼在纏結?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像原子作為一切物質的構成單位一樣,「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單位。物體吸收或發射電磁輻射,只能以能量量子的方式進行。來源:
百度百科
量子纏結是微觀粒子的特性,到了宏觀物體便可適用牛頓力學,但它們的界線在哪裡?要多少個原子聚集才會出現牛頓力學?或是宏觀事物對於牛頓力學與量子力學兩者皆適用?腦內物質的活動,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它又屬於那一種範疇?
在2018年4月,已有研究團隊實驗出「肉眼可見的量子糾纏」。
芬蘭阿爾托大學物理學家Mika Ciampa的團隊在實驗中,讓兩個肉眼幾乎可見、直徑為15微米的圓形振動鋁片發生了糾纏。每塊鋁片由約1萬億個原子組成,像鼓面一樣振動,並與在微腔內來回跳動的微波相互作用,微波就像樂隊指揮,使兩個鼓面的運動保持同步。來源:
Nature、
每日頭條
在質量大小的層面上,或許間接說明大腦活動存在著「量子糾纏」”。
量子的特性
a. 跳脫時間與空間(因為超越光速)
b. 隨機性(概率地呈現某一種相對應的量子態)
c. 疊加態(在未觀測前具有“不確定性”)
d. 量子塌縮(一測量馬上出現確定的量子態)
f. 互補性(兩粒子無論距離,具有相互對應的關係)
依據各個特性做些類比,人的意識,什麼時候會想什麼,是隨機的,意識是神經元細胞的化學作用,這些化學物質哪裡來?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大腦,讓它產生這些訊號?一部分是過去經驗與習性的累積,造成我們的大腦容易形成固定的神經迴路,另一部分是潛意識,它就像是宇宙某些訊息與我們自身的訊息形成糾纏態,我們並未察覺。
如果量子糾纏狀態是處於潛意識(意識之外),人無時無刻都在某種「疊加態」,只是未觀測(拿取、確認、想像)而已。
觀測與不觀測,猶如人的意識與無意識,宇宙中有很多事物是在我們的意識之外交互作用著,它們彼此影響,我們沒有發現,一發現即是導入意識,產生塌縮,在千萬個可能中,隨機出現一個確定的「事」。
譬如「共時性」,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當你突然想起某位許久未見的朋友,他會以某一種方式與你接觸,可能是傳個訊息過來,也可能是在某個場合碰到,或是你心裡想著某事,結果該事真的反應在具體事物上。「心電感應」亦是如此,當小孩發生危機,母親便覺得惴惴不安,即使她們相隔千里,這種感覺瞬間可達。
共時性及心電感應是大腦突然出現訊號,讓神經元動起來,像是量子塌縮的瞬間,某件事物變得確定,進而影響大腦運作,產生感覺,而在出現訊號之前(塌縮之前),我們與宇宙有著關聯,什麼關聯皆有可能,彼此形成疊加狀態。
過去某段時間發生某件事,是否會一直影響著我們?或許可分兩種狀況,一是我們一直記得,沒有忘記,那它屬於確定性,我們可以想像它怎麼影響,另一種是,它不受時間控制,它存在一個我們想不到的空間,但它的出現,可能是因某關鍵事物而被喚起,因而從不確定變成確定,在它處於不確定狀態的時候,仍然一直是我們身上的一部分,也許在背地裡我們一直受它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