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1/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哎呦,我的槓頭啊!

    哎呦,我的槓頭啊!   圖一到圖五的照片,是最近某拍賣公司即將上拍的重要拍品,品名:「紅沁大玉琮」,說明寫是明代「江東巨眼」華夏舊藏。華夏,字中甫,為明代中晚期鑑藏鉅子。   玉器附有「原裝」木盒,盒蓋上刻款: 《三代器琮考》:古帝王有六瑞之玉,蒼璧祈天,黃琮祈地,青珪設東方,白琥設西方,赤璋設南方,玄璜設北方。此琮亦六瑞之一也,高漢尺一寸八分,寬二寸八分,四方形式,中一圓洞,上下錯刀四圍花紋,細如髮絲,全體斑駁陸離,一種古厚之氣撲入眉宇,可稱為無上上品,其為三代之器無疑矣,誠希世之珍也。無錫華氏小真賞齋藏。
      這個木盒上面的字,正好敘述「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我們現在看到外方內圓這種器形,都知道這是「琮」。事實上,外方內圓這種器型在漢代時,就沒人認得出是周禮書上描述做為祭地禮器的「琮」。參考北宋洪適(1117年—1184年)撰寫的「隸續」書中記載漢代柳敏碑上的圖案(圖六),就知道漢代認為「琮」是什麼樣式。   宋代官窯倒是有製作不少外方內圓的瓷器,不是中心貫穿的樣式,而是外方內圓取芯留底的瓶型器物。故宮就有收藏數件宋代這種器型的瓷器(圖七),只是史料中沒看到宋代怎麼稱呼這種器型。反而是北宋太常博土聶崇義撰「三禮圖」,畫了一個八方形器,寫「八方以象地」,稱之為「黃琮」(圖八)!   到了明代方于魯編撰「方式墨譜」,這本介紹墨錠的書上有一件外方內圓的圖案,圖案中間寫著器名,名稱是「蓍草瓶」(圖九)。   在明代書籍中「蓍草瓶」多次出現,可見明代的人還是不知道這種外方內圓的器型就是禮器裡的「琮」,而是稱為「蓍草瓶」。   清乾隆喜愛古玩,由於這種外方內圓的出土玉器頗多,乾隆自己考證後,認為這種器型叫做「杠頭」,甚至棄「蓍草瓶」這個名字不用,把鑲底的「槓頭」稱為「槓頭筒」(圖十)、「槓頭瓶」。   琮真正被正名是要到光緒十五年(1889)吳大澂著「古玉圖考」印行,吳大澂幫這種外方內圓的器型正名,這種形制的玉器大家才知道原來就是禮器的「琮」(圖十一)!   既然到了清晚「琮」才被正名,清早稱為「槓頭」,這種器型的瓶子在明代稱為「蓍草瓶」,和「琮」這個名稱完全沾不上邊,那麼怎麼可能鼎鼎大名的明代鑑賞大家認定的器名,會和許多明代書籍記載的器名不同?   真相只有一個(圖十二)!資料都攤開了,自己評斷吧! 照片請看連結內容: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71268476335404/permalink/237035028309387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