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書如命]朝一座生命的山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本書是在嘉義「筷趣大飯店」用餐時遇見的書,後來餐廳因為房租的問題暫時歇業,但這本書與菩薩寺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很想去菩薩寺走訪,感受那股安在的感覺,閱讀這本書更是讓自己的心如澄澈湖水,是我現在找尋的安心安在穩定感。
我相信每個人閱讀的收穫都會有所不同,我很喜歡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1. 佛並不以戒律來威嚇,或要你來信仰他,佛是要幫助你探索內在、去找自己的答案。安心、自在,這才是佛的本意。
  2. 每個人都能欣賞藝術。藝術本來就是生活中的感動,觀賞者透過內心的眼睛,看到世間不同的美。
  3. 牆面有坑洞,那也是自然、簡單的表現。佛說「要真實地面對自己」,這種直接就是一種真實的看待,不要想去遮掩它。
  4. 來,也不是真實的來。去,也不是真實的去。
  5. 菩薩寺----很小;用眼睛,看不到生命的廣大。菩薩寺----很大;用心,就到家了,像一小滴水回到大海的喜悅。
  6. 是否,不要那麼匆忙。是否,不要只是不停拍照。是否,願意讓狂心歇下。是否,永許發呆一下。是否,開始跟自己和好。然後,你笑了!再一次認出自己本來面目。
  7. 佛門所說的「迴向」,不只是祝福,終極的迴向是「由迷向悟」。這件事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做到,但我們通常不願意,因為我們有很多恐懼,害怕進入自己沒辦法掌握的互動裡,不論是跟環境的互動、跟人的互動、或跟自己的互動。
  8. 我們一直執著於我們認定的,很多的苦由此而生。其實只要願意稍微放下一點點,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探索,鬆綁一下我們緊抓著不放的東西,你一回頭就會看到,生命中新的可能。
  9. 你是不是一直有給予自己立於成長的養分?
  10. 有花,人家聞到香味就會靠近,有果實,會吸引其他生物過來。當你的生命是豐盛的時候,你才有分享的因緣。
  11. 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相有體無」,表相是有的,卻沒有實體性,因為會變化。世間一切的存在,雖然你覺知得到,但是不可能長期地擁有它,它是虛的。所謂的虛是指不真實,它沒有辦法單一永恆地存在,而是需要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既然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只要其中一個條件被抽離,它就變化了。
  12. 一切皆空,「空」不是沒有,不是,相反地它是在告訴你,你所擁有的都會變化,所以更應該珍惜你眼前擁有的,一旦它發生變化的時候,你要記得放下。
  13.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眼前所經歷的一切就像做夢一樣,在夢裡這麼真實,可是醒來什麼都沒有;如幻,就像街頭魔術師,布一蓋一隻鳥就出來了,但你知道那不是真的。我們一切的存在也是這樣,這個因加上那個緣就呈現那個果,都是變化出來的。然後如泡,像水泡一下就破了;影子也是,必須要有一個主體,才會呈現「影」,所以都不是真實永恆的。
  14. 我們的一生其實就像一剎那那麼短暫,但是我們身處其中,很難看到它迅速的生起跟滅去。活了幾十年覺得很長,可是你從整個宇宙觀來看,就是這樣而已。
  15. 「如露亦如電」,就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消失了,電也是,一閃就沒了,這都是在談生命的短暫無常。
  16. 生命的實相就是如此,你只要知道這個實相,你是沒有恐懼的,因為你知道本來就是這樣。佛門裡說「如是如是」,意思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遇到任何事,告訴自己「就是這樣啊」,你的心就先被安慰到了,一切都不是永恆的,如是如是。
  17. 望著池水,我們提醒自己,讓自己保持清澈。清澈的話,可以看得很遠,心平靜了,什麼都可以映現出來。水也代表清涼,它會創造循環,代表一種「活」。
  18. 虛跟實,才是完整的生命。
  19. 虛實之間,你就完整了自己。
  20. 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以為有錢、有地位就是成功,以為擁有很多物質的東西就是富有,然而當你以外在定義的成功去建立自己的形象,卻發現內心還是得不到安穩。放下執著,真實地面對原本的樣子,很多你生命裡本來有的東西就會呈現出來。
  21. 等待需要時間,不要急著把過程塗抹掉,有一天,它會成為新生命的養分。你願意的話,什麼都會有。
  22. 「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真實就是自然、不刻意、不遮掩。
  23. 你怎麼面對一個失敗?你先接受它然後改善它,就會變成一根很有力量的柱子。
  24. 允許生命通過。只要認知到它是一個錯誤,它就不是錯誤了。我們會怕,因為它是扣分,我們就是在這種恐懼下長大的,沒有真正錯誤中得到啟發。
  25. 不試著掩藏什麼,就讓它存在,你會得到提醒,也會得到意外的收穫。這是生命的過程。生命的過程本來就不是完滿的,差別在於我們允不允許它存在,如果你允許了,它就會有意義。就像旅行,有時候走錯路反而看到另一片天地。甚至,正是因為有缺陷,才感覺完美,因為我們會從中得到學習、成長,它會豐富我們的探索,驚喜會從中誕生。
  26. 我們如何看待失敗,或許當初確實是失敗,然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原來所認定的失敗(沒做好的部分),其實都要重新定義了,因為那只是當時的觀點。
  27. 當我們面對生命中很多不圓滿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試著先通過,不要去計較,不要停留在懊悔裡。
  28. 允許經過,去長出新的生命。
  29. 覺醒的第一件事是謙卑。當我們愈謙卑,我們的生命才會愈廣大。
  30. 「知苦,才能離苦」,有歷練,才可以幫助別人。
  31. 你有沒有辦法把世間的糾結困擾都變成覺悟的養分,從煩惱當中開出一朵花,去得到心的強大。
  32. 「照顧腳下」,意思是要看顧內心,而不是外求。
  33. 我們的心並不是每一刻都是覺知的,除非意識到一失足即有失去生命的危險,否則我們對腳下的世界通常並不留心。眼前太多誘惑或追求,腳往前走,心卻不在當下,因而一不小心就踢到或踩到、甚至跌倒。
  34. 「照顧腳下」提醒我們留心每一步的提起和放下,把心思放在腳下(現在),而不是活得虛妄,遺憾過去,憂慮未來。
  35. 用心走路,每一步都是安穩的。
  36. 佛所發現的真理可以三個法印來做印證,第一個法印是「諸行無常印」,意即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第二個法印是「諸法無我印」,法是一切的存在,我是指真實,意思是所有存在都是不真實的,因為它需要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第三個法印是「涅槃寂靜印」,當你懂了前述兩件事,知道這世間是無常的、無我的,就會得到涅槃寂靜,沒有煩惱。所以真正的三法印其實只有一法印,也就是「諸法實相」---那是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面目。
  37. 一個人,以經營事業來說,你賺很多錢、跟人的互動很好、能成為領導者,這是物質層次;你處理事情的能力、你的智慧,面對各種大的境界的時候你有沒有忍耐力、承擔力,這些是精神層次,往往我們都是從物質層次去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而不是從精神層次去看他。
  38. 物質層次是來來去去的,精神的財富才是你真正擁有,一旦你擁有了,你不會失去,別人也搶不走,這才是你真正要用功培養、去成就的東西。
  39. 人生就像旅途,你只是一個旅行者,你的功課就是去學習、去經驗,然後在你的經驗過程裡頭同時帶動身邊的人得到學習、得到進步、得到快樂,這是生命的基本價值,也是基本目標。
  40. 唯心夠安靜與安定,才能看見本心之所在。打開心門畫出內心最直接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創作,否則只是勞作而已。
  41. 一個孩子,就是世間的一個光明。
  42. 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價值的肯定,你覺得這件事對你的生命有很大的意義,甚至是你成長的一部分,就會感受到幸福。享樂則不同,享樂是感官的,只有一瞬間而已,不會留下任何東西。幸福是你會感受到生命的深度。
  43. 當我們在塵世,行色匆匆,有很多雜念,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頭腦裡產生靈光一閃的縫隙很小,覺性的光出不來。但當你進來菩薩寺,有很多讓你產生驚訝、感動的地方,念頭停住了,那個縫隙就出現了,心裡面的光就出來了。讓念頭之間的空隙多一點,光跑出來,這就是覺醒的鍛鍊。
  44. 不要只想機能,不要只想頭腦想要的方便,很多很多的方便,我們的生命就枯竭了。
  45. 朝山就是尋道的路。朝一座生命的聖山,那個山代表一個崇高的自己。
  46. 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就會被煩惱帶著走。
  47. 許志強說創作不能有目的,只能等力量湧現。如果因為很多人喜歡就一直做,那股內在的力量就會消失。
  48. 香格里拉,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如果香格里拉代表每個人心中的天堂,那麼這個天堂必然存在著千百種想像,只要是能讓你感到安心、自在的所在,讓你發展出最美好、最堅強版本的自己,就是你的天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24內容數
關於閱讀的書摘、紀錄、佳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哈德森太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司馬談與司馬遷父子到底為什麼要寫《史記》?因為「責無旁貸」。
為什麼做一樣的事情,但結果卻不相同。一個國家興盛時,會有哪些癥兆?一個國家快衰亡時,又會有哪些現象?誰是能幫助大家的賢人?誰又是禍亂國家的奸人?什麼樣的人會成功?什麼樣的人會失敗?從歷史中學習。
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以武力逼迫、用財富收買、靠權勢屈服,可以換得一時的成功,卻扭轉不了變幻莫測的命運!
繼秦始皇的故事之後,開始了解秦國的歷史,秦人的優點就是「奮戰」,即便被打到谷底,即便作為炮灰,始終沒有放棄。一個帝國的崛起與沒落,我們從歷史中學習他們如何成功,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為何失敗,以古鑑今,提醒自己。
歷史學的本質,就是研究「時」和「變」。時間不斷流逝,世界剎剎更新,上一刻正確的事,未必能適用於下一刻;別人用來正確的方法,卻未必適用於您。所有的知識,都將隨時而變;只有能夠運用知識的思辨和智慧,才是上天賦予人類最寶貴的資產。
堅持0.01的改變,讓每個孩子有機會去翻轉自己的未來 閱讀這本書一點也不意外的眼淚直流,一方面心疼孩子的習慣不方便,一方面感動有這樣的老師們跟校長願意為了孩子們堅持和努力。資源有限,創意無限,即便偏鄉有偏鄉的生存方式,但還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力與資源和金錢贊助支持。
司馬談與司馬遷父子到底為什麼要寫《史記》?因為「責無旁貸」。
為什麼做一樣的事情,但結果卻不相同。一個國家興盛時,會有哪些癥兆?一個國家快衰亡時,又會有哪些現象?誰是能幫助大家的賢人?誰又是禍亂國家的奸人?什麼樣的人會成功?什麼樣的人會失敗?從歷史中學習。
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以武力逼迫、用財富收買、靠權勢屈服,可以換得一時的成功,卻扭轉不了變幻莫測的命運!
繼秦始皇的故事之後,開始了解秦國的歷史,秦人的優點就是「奮戰」,即便被打到谷底,即便作為炮灰,始終沒有放棄。一個帝國的崛起與沒落,我們從歷史中學習他們如何成功,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為何失敗,以古鑑今,提醒自己。
歷史學的本質,就是研究「時」和「變」。時間不斷流逝,世界剎剎更新,上一刻正確的事,未必能適用於下一刻;別人用來正確的方法,卻未必適用於您。所有的知識,都將隨時而變;只有能夠運用知識的思辨和智慧,才是上天賦予人類最寶貴的資產。
堅持0.01的改變,讓每個孩子有機會去翻轉自己的未來 閱讀這本書一點也不意外的眼淚直流,一方面心疼孩子的習慣不方便,一方面感動有這樣的老師們跟校長願意為了孩子們堅持和努力。資源有限,創意無限,即便偏鄉有偏鄉的生存方式,但還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力與資源和金錢贊助支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參加法鼓山菩薩戒受戒的心得。這次參加活動讓我內心相當富足,並體會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文章中也提到了曾寶儀的書《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你自己》,分享了書中的感動引起的觸動。作者也分享了在追尋內心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態度。
Thumbnail
這幾天,我的心裏樂開了花,原本潮溼的空氣,嗅起來都是香甜的。這會兒在菩提樹下,我把腿子一盤,腦子裏想到的都是前二天佛陀對我的讚歎 。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參加法鼓山菩薩戒受戒的心得。這次參加活動讓我內心相當富足,並體會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文章中也提到了曾寶儀的書《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你自己》,分享了書中的感動引起的觸動。作者也分享了在追尋內心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態度。
Thumbnail
這幾天,我的心裏樂開了花,原本潮溼的空氣,嗅起來都是香甜的。這會兒在菩提樹下,我把腿子一盤,腦子裏想到的都是前二天佛陀對我的讚歎 。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