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開始看這本書,因為網友推薦他們讀書會常常反覆閱讀後,每次都會有新的觀點與見解,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從佛學『金剛經』悟出人生智慧與道理,為你注入25%的智慧
接下來會用以我的觀點來分享,從中所悟到智慧。
萬物潛在的可能,『空』的境界
所有事物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壞,全憑我們所看待事物的觀點而定。
太極圖中,一條曲線將它分為兩半,黑白兩半、陰陽各半,白中一個黑點,黑中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人的內在也是陰陽二元對立又相互聯結的統一體,同時存在孤立及矛盾,也同時是整合的。
生活的實例:A出門要想去吃某間壽司到了壽司店發現今天公休,決定改吃雞肉飯又走了15分鐘後,點了他想要的,但老闆跟他說:小菜沒有了你要不要改別的,A想了一下於是又改了別的選項,當安心地坐下來終於可以好好吃個飯了....等了又等了近快半小時餐點遲遲沒到,一問之下發現老闆太忙漏單了,搞得A烏煙瘴氣覺得世界都存心跟我作對是吧!!
換作是你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說給身邊的朋友聽都覺得是件好笑又有趣的事,當事人應該五味雜成吧!
世界三大喜劇演員Charlie Chaplin 曾說
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
近看人生是一齣悲劇,遠觀人生則成了喜劇
同樣事件換作是他人也許不會憤怒、不會自憐,就不再糾結於別人怎麼會這樣對我,抱怨怎麼事事都不順我意,或許到頭來還覺得好有趣,非得要開香檳慶祝這樣如次難得的一天!
心境不同看待事情的樣子截然不同
若看待事物能用『空性』、『中性』,對於任何事情都會保持平常心
重新設定你的『銘印』,所謂的信念
「銘印」是種子,「心」是田地。用心照料這塊田地,祂會是什麼模樣呢?
肯定是花草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蔬菜、果實提供給我們很好的養分滋養身體健康;若沒有經過照料的田地,可能雜草叢生、易成為蚊蟲病媒的溫床,甚至會慎引發其他災害。
「信念」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有句話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思想也可以說是「信念」
信念的來源會以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會文化,以及本身的個性特質等因素影響而有不同的態樣,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限制性信念:
- 設立計畫達成某些成就或目標,但在還沒開始之前,就反覆出現著:「我能成功嗎?」「我能夠超越誰誰誰嗎?」
- 長輩無意識地偏袒家中某一個兄弟姊妹,讓內在需求並未被滿足,嫉妒延伸出「不用你們我也可以照顧自己的假裝堅強」「過度逞強、不肯承認自己的脆弱」
- 「不想被討厭,刻意討好每一個人」.....等的負面信念。
有時候這些信念會反覆懷疑自己的能力,不但拖延了進度,甚至還有可能讓整個計畫終止、無疾而終,結果什麼成果都沒達成,自立預言驗證了心裡的負面聲音,更加深對自己的負面印象。
「清理信念」,想要打造自己的理想中的花園,為自己種下喜歡的種子,開始用心照料!
起初開始清掃這塊荒田會感到一籌莫展是很正常的狀況,多給自己信心與寬容
首先,揪出阻礙你、困住你前進的信念到底是什麼?
問自己,這樣的想法對我帶來的好處是什麼?認同這個想法是想要保護什麼?信念所限制是什麼?
接者寫下,該如何用積極的心態去改變行動
#找出阻礙的信念,例:阻礙我信念就是:「過度逞強,否認自己需求言行不一」
#抽絲剝繭,俄羅斯娃娃一層一層地打開,看見的是我的脆弱與不安全感
#找到原因,並非責怪他人,源自於家庭,對於安全感與愛的需求無法被父母滿足,從小因為父母工作關係很早就學著要獨立,覺得父母不值得依靠,所以必須要靠自己,怕承認有需求是很丟臉的事
#好處是什麼,限制著的是什麼 好處是知道我是有安全感,限制的是別人永遠都要用猜疑的方式才能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但往往他人的理解總是與自己大相徑庭,親密關係上也容易產生摩擦
#承認自己用更寬容的心接納 承認自己的脆弱,認知被幫助並非弱者象徵
#重新設定新的銘印 如今成為了大人,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照顧我心裡的小孩,無須刻意偽裝,願意承認我的渴望與需求,是時候卸下身上的刺讓陽光有機會走入我的生活
寧靜中安頓生活
社群媒體、大量資訊如雪片般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到底我們是在看著別人的人生過生活還是在過自己的生活?這些資訊我們又能吸收多少?
這種外在快樂卻不真實,歡樂過後感到空虛,這種感受我在高中到大學這些在學期間對於這個感受有深刻的感受,以為這些快樂是我想追求的,漸漸越來越迷惘,就像被塞爆的硬碟,找不到任何空間能夠在被存放。
直到開始練習每天冥想,確實能把很多專注力回到內在與有覺知的看待任何事物在行走散步中、進食中、上班路途中、通勤中都可以進行冥想,不受任何限制。
星雲大師人生錦囊寫道
從寧靜中安頓身心:平常大家習慣追求感官之娛,這種外在的快樂卻不真實,歡樂過後感到空虛,甚至在身心動亂中,找不到片刻寂靜。我們看禪師閉眼盤腿打坐,不看、不聽、不說,以為枯坐無趣,其實他們從不看、不聽、不說中,找到內在的法喜,自我安住。因此建議,一日中有數分鐘的寧靜,一週中有數小時的寧靜,一年中有一到二週的寧靜,讓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暫時放下,從寧靜中找回自己,從寧靜裡安頓身心。_出處 佛光山著作
每天留給自己10分鐘或30分鐘靜默獨自靜坐,理清你的思緒,為早晨做好準備;睡前清冥想靜坐清空思緒。
萬物皆有盡
如果無法享受財富,運用財富,那麼金錢本身完全喪失了意義。同時,我們也必須學習如何保持強健的體魄,以及清晰明澈的心境;如何維持朝氣蓬勃的活力與創意,長長久久地經營事業以及事業以外的人生。
儘管如此,我們終究必須論及一些無可避免的必然事物;也就是說,無論你的事業多麼的成功,並且維持清徹明淨的心去享受財富,你的事業,甚至你的人生終有結束之時。
能夠時時練習,假設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盡頭,回顧一生的所作所為,你才會猛然覺醒,決心讓生命充滿意義。
最終的結果與起頭和中間的過程同等重要;你必須能夠走到盡頭,走到一個不可避免的、必然的盡頭,然後回顧前塵往事,可以俯仰無愧地說,這一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某種真實的意義。
結
佛學典故其實我們都知道,但要如何「知而行之,知行合一」將你所知道的學問付諸實行,便能獲得越多知識。明知道方法卻不用,或雖然知道卻不肯做、顧慮太多,患得患失,最後一事無成。
柏拉圖說:「不能運用智慧的人是一個傻子。」所以「知道了」,就要去實踐,否則知道的再多,沒有落實,也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毫分」,那實在可惜了。
我也正在實踐所學的知識化為內在的力量,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數次走神也反覆閱讀同一頁,需要花時間細細品味的一本書好書!
推薦給生命中轉折處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