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帶著舜仔一起到中山地下街的誠品,才驚覺自己好久沒有好好逛書店,很想要享受一個人逛書店的開心,只好讓孩子戴上耳機,聽他喜歡的英文兒歌,我才能好好快速翻完目錄中的幾個自己有興趣的篇章,但同時又覺得對孩子很抱歉,不知道小小孩戴著耳機是否會傷聽力。
在育兒過程中,常常有自己的聲音在對愛的教育衝撞,一直力行絕對不打小孩,努力溫柔的跟孩子對話,因為不想要看到孩子那種驚嚇受怕的神情,那會連結到當年相當恐懼的自己,但另一方面又會覺得這個小孩很自我,像是無賴般的只要大人滿足他的需要,那種想要付出的感覺就會冷掉,然後從他的身上看見了自己平常討厭他人的某些特質,當我在孩子身上看見他的自以為是時,講都講不聽,把大人的話當作耳邊風,那種怒火中燒的感覺會真的希望他受傷,他摔倒,他受教訓,然後我可以很舒爽地說,「哼!你看吧,活該。」
明明理智都知道這些話都是不應該脫口而出的,但在心理有另一個陰暗面會有一種覺得我就是希望你受點教訓來糾正你的錯誤,或者更深沉的是,有另一種說不定我只是想要發洩自己心中不滿而已。
媽媽的內心戲會讓我開始驚訝,原來媽媽真的會討厭小孩的,只是我在討厭孩子後有衍生出罪惡感,為人母可以這樣嗎?不是自己親生的嗎?
再細想,其實平常不應該有「好媽媽的角色壓力」,而能夠貼近人性一些,不設立高標準,或許才不會對孩子也有一種「好孩子角色」的期待吧?
就像今天聽了一個線上課程裡的一句話,「或許你還學不會跟孩子怎麼說話,那麼即使一點頭一個微笑也是很好的回應。」當這樣想的時候就輕鬆多了,因為,當孩子跟我說話時,我就再也不會緊張自己回答的是否適切恰當,他是否覺得我在敷衍他,再這些小劇場中產生了一百個對自己的要求。
也就像是今天在誠品看到的書"最強的習慣養成",其實運動可以就是從一分鐘開始,一個仰臥起坐開始。寫日記也可以僅僅從一句話開始,一個低門檻,與其想如何持續,不如想如何開始。
我想到自己最近收拾家裏也是以這樣的想法出發的,不一定要收好,但至少就收個十分鐘吧,這樣跨出第一步比較容易,但接下來我想做的事,有太多事情需要跨出第一步,那麼如何集中火力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才是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