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讓我們想像讀者《文訊第410期》

國際書展也即將在今年2月4日開放民眾進場,特地趕在書展之前將《文訊》這本雜誌有關出版行銷的心得文趕出來。
老實說在這次之前,我從沒看過《文訊》這本雜誌,一來是這種看起來(?)是純文學的雜誌,實在是勾不起我想要閱讀的衝動(畢竟我本來就不看純文學的作品,更別提雜誌了),二來是我看雜誌很挑主題,所以在沒有注意《文訊》這本月刊的前提下,我當然不會去在意它每期的主題是什麼,我感不感興趣。
是直到看到噗浪上有關《文訊》第410期的介紹談到這本是有關出版行銷的主題,才興起我想要閱讀的衝動。
然後我真的非常衝動的就上了網路書店去把這期的《文訊》給買下來,甚至發現它是今年度的整系列主題【文學出版職人】中的其中一期,這系列包含選書(第399期)、出版社(第400期)、翻譯(第401期)、編輯(第403期)、報導(第404期)、設計(第406期)、出版新手(第408期)與行銷企劃(也是最新這期410期),一共8本。
而我透過感興趣的主題,挑選了其中的3本,也就是選書、編輯和行銷企劃這3本來分享。
偷偷說其實出版社那本也有買,但是就是這個But,我翻過以後發現自己沒有麼共鳴感的心得可以分享,因此這次就不挑選上來寫心得了。另外原本翻譯那本我也有考慮,但發現我真的對各國翻譯作品在台灣不太感興趣…也就沒有買了Orz”
至於有寫心得的這3本真的很好看,好看到我將3本都完整的看了2次,細細品味過後決定說什麼都要來寫下心得,在寫的同時又看了第3次還是很感謝自己手上能夠捧著這3本的紙本書,可見我有多喜歡這次的《文訊》主題。
接下來就收錄一些我個人喜歡的篇幅以及小感想,但因為我每一期都不小心有太多心得而爆字,所以就乾脆拆成3篇心得文發表,免得一篇都太多,各位沒耐心看完。

《文訊》第410期:讓我們想像讀者

這本就是讓我興起對《文訊》這本雜誌有興趣的開始(?),除了談論的是我感興趣的出版職業外,最重要的是它是以行銷為主。剛好融合了我愛看書加喜歡商業相關知識的兩面向,促使我來閱讀。
這期專題的第一篇就是創立城邦文化集團的詹宏志先生的【下一個世代的出版人士文藝復興者-詹宏志談「新的出版地平線」】
我在網路上發現有談論這篇的內容的新聞稿,在這邊附上:
老實說我一開始會知道詹宏志是因為商業週刊上他的專欄,以及他身為電商龍頭PCHome的董事長,在前幾年與蝦皮之戰中被打得節節敗退,看PCHome的股票(網家)跌的多麼悽慘就知道PCHome在電商這一役打得多辛苦。
因此對他並不是說有多好的印象,可是看了這一篇反而滿欣賞他的很多觀念。
  1. 大家應該把「閱讀」的定義放寬,只要有人從「閱讀文字」當中獲得快樂,即使是從閱讀臉書同溫層的罵人話語中獲得快樂,都可以算是一種「閱讀」。如果我們把「閱讀」的定義鬆綁,那現在可能是出版業版圖最大的時代,「出版」所能容納的閱讀人數也是史上未見得多。這段讓我想到因為在IG上抒發小短文或是手寫字而爆紅,轉而出版書的一些IG作家,他們也帶領從閱讀IG上的短文讀者轉買他們的出版品。
  2. 資訊取得越來越方便,「閱讀」的型態也開始多樣化。進入21世紀後,智慧型手機等行動通訊裝置讓每個人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紙本書被分走更多眼球。喜歡閱讀的人真的越來越少,我身邊也有不少本來在學校時都還滿喜歡看書的人,那種看書並非看教科書,而是課外書,我也會和他們討論閱讀後的心得,只是出社會後他們漸漸地不再看書,這點真的是從我身邊的人就能感受到閱讀人口流失的速度很驚人阿。
  3. 有人提供內容,有人在讀,那就是出版,出版已經放大了,編輯人卻還期待紙本復興。我同意這段認為只要能提供讀者們閱讀的事物就算是出版,就算已經不是紙本書,甚至不是電子書也沒關係,一篇網路上簡單的專訪也是一種閱讀及出版。 我認同詹宏志先生所談到的編輯並不會消失,只是換一個方式存在,這點和編輯小姐在職場才女的專訪中亦有提到(訪編輯小姐Yuli:編輯不會消失,因為世界需要整理資料的人 )。
從出版編輯的改變,再來一篇專題是邀請了寶瓶文化的營銷部主任林歆婕與遠流出版的行銷企劃沈嘉的【放火之後,大賣以前】
用放火來形容行銷真的是很貼切,看到真的忍不住笑出來,要能使一本書讓更多人看到,行銷人員真的是在放火,看能將這把火燒多遠就燒多遠,要說最近讓我想到的範例應該是樂金出版社的《主力的思維》這本書,記得剛出版時突然很多財經部落客都在推薦這本書,我是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有送公關書,或是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就很有名,但我當時真的是遍地都看到部落客在抽這本書,本來不知道這本書出版的人(就像我媽,不像我每幾天就去刷一次博客來的近期新書)也在一夕之間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了,可見這把火放的多遠。 再來是我這本雜誌中,最喜歡的一篇寶瓶總編輯朱亞君及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輯莊靜君的【文學暢銷書今昔的讀者位置】
本篇講了文學暢銷書的演進史,朱亞君談到2003年的SARS事件讓一本有漂亮照片及療育文字的部落客出版的作品大賣4萬本,且因為大家都不敢出門,所以大部分都是在博客來上賣的,透露出網路購書的興起以及部落客的大鳴大放。
至於2000年因為《哈利波特》的出版,使後來2004年翻譯小說大賣,也促使買版權書盛行,且出價越來越高,但因為寶瓶文化不喜歡搶標,所以相對做了一些比較冷門的翻譯書。後來翻譯書的銷量緩下來,寶瓶文化就想把出版重點拉回本土作者,裡面也有提到如果本土作家書不打團體戰,很可能就被淹沒了。這倒是真的,在那個時代,對大多數有在看文學類作品的讀者們而言,還是會有翻譯書比台灣本土作家書好看的錯覺吧,畢竟翻譯書能被翻譯進來,應該是在國外有一定口碑的印象,對本土作家的關注度自然就不會多。
回到寶瓶文化,這幾年對本土作者真的投入不少心血,像是阿布、林立青跟大師兄(我男友還有買大師兄的書)都滿熱銷的,朱亞君也不忘補充:「擁有個人的味道,在這個時代是最為重要的。」
莊靜君談到一個身為讀者根本不會知道的趨勢,最近2年,國際書展的版權銷售都很安靜,沒有所謂的大書,但這卻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更多不同國家的好書上。比如,英國脫歐後,英國人就想要了解自己與世界脫節的原因,而想要引進其他國家的書給國內讀者閱讀,帶動了亞洲和其他國家好書進入英國市場的機會。以及對出版人來說,政治、經濟的穩定是很重要的,當大家對書的需求降低,書市就動不起來了。比如香港的抗爭對於台灣的訂單也有影響。
「從事出版需要大量閱讀,並且對於閱讀範圍不設限。」
最後,雖然我不是從事出版業,但我覺得不管是什麼樣的行業,都需要大量不設限範圍的閱讀,才能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具有深度的人。
除了上述兩篇專訪外,針對時報出版企畫經理張燕宜的【行銷活動的跨界嘗試】當中,提及他們在2014年跨界舉辦一場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音樂會,製造了極大的話題。也因為文學界越發知道行銷的重要,村上春樹的工作室甚至要求所有有意角逐版權的出版社都要提出有利的行銷企劃,連根本不需要行銷推動也能大賣的作者都這麼在乎行銷,可見行銷在現在日發重要了啊。
好了,不小心寫了這篇落落長的心得,雖說這是第一篇有關《文訊》的心得,但其實是最後一篇了,接下來陸續發表的399期和403期都寫在這篇之前,雖說這本是我《文訊》的這幾期當中看的第一本,擁有許多收穫及想法,但我還是留到最後一本寫,完成後真的是鬆一口氣,也希望各位在看完這麼長的心得後,會對這本刊物有興趣喔!

✨喜歡我的文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每月至少更新1篇的讀後心得專欄。 除此之外還會有其他閱讀相關的主題及選書,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增進閱讀量。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悅陽財經閱讀筆記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