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防疫的目標?金門的滅鼠防疫(中)

前一篇談到金門曾大規模的動員滅鼠以防範鼠疫(一年達22萬多隻),但回頭來看,就算金門已經沒有鼠疫的危機,其「防疫措施」仍施行了20餘年。 連結到阿甘本對「例外狀態」的論述:
當一個政體因為緊急狀態而採用例外狀態為法令,緊急與例外看起來是有客觀標準的,但事實上,當權者對緊急狀態與例外狀態的必要性擁有解釋權,因此,因應緊急狀態的必要例外措施其實是取決於政治的目標。
因此,防疫原本是為了處理鼠疫的威脅,但是,即使鼠疫已經毫不緊急,緊急狀態的措施卻可以不斷執行下去。
但,先別說一個不存在的瘟疫竟能造成數十年的「抗疫措施」,我們也好奇金門除鼠患的驚人數量與效率,並不禁想問:金門為何有這麼多老鼠?
M. Szonyi 對金門的研究中,對鼠疫議題有一段極為犀利的觀察並合理的解釋了金門為何有這麼多老鼠: 他的研究裡提到,金防部司令官胡璉的回憶錄談老鼠問題時,他判斷當時給島上軍人的糧食多以台灣運來的麵粉製為饅頭為主,而來自南方的士兵吃不慣只有抓蛇加菜吃他們才會開心。
胡璉推測正因為軍人吃蛇讓老鼠沒有了天敵因此金門鼠滿為患。
研究者認為依照胡璉所描述的情況,更符合常識的解釋並非軍人喜歡吃蛇,而是1949年以來金門島上的駐軍和駐軍補給運來的麵粉大增,老鼠是因食物來源增加而數量大增,此後,金門進一步建築碉堡、坑道等設施,這也大大有利於老鼠生存。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亦即,我們實施殺鼠滅蟲的防疫措施,是因為在戰爭(緊急)狀態中這是個大問題,但是,若問到為何金門島上會有這麼多老鼠而導致這個問題?因戰爭狀態而運到島上大量的軍糧或許就是成因。 因此,緊急狀態必須處理的問題,其原因也來自緊急狀態,戰爭的防疫和戰爭的瘟疫風險是來自同一個原因。

緊急的情況並非實施管制的理由和目標,「管制本身」才是其理由和目標,這幾乎貫穿了金門的戰地政務情況。 在70-80年代,兩岸分明沒有軍事衝突可能性,但為了平衡台灣內部的改革要求,在金門便需與實際情況相反去不斷強調戰爭的威脅,台灣的改革要求越強,即使兩岸實際是和平的,對金門人的軍事動員卻前所未有的最激烈和高壓以創造戰爭的威脅。
以鼠疫防疫為名的滅鼠動員則正好相反,在1954年之後,兩岸仍持續823砲戰這個戰爭行動,不過,在實際的戰爭狀態之下,金門與廈門成為冷戰兩陣營各自的「前線」,在戰爭狀態下兩岸反而各自從事更多的「建設」,金門的除害蟲與對岸的「除四害」同樣著眼在衛生建設,大陸開始文革台灣則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若問金門人就會知道1960年代這段期間反而有很多戲弄 、耍小聰明和欺騙軍方的小故事(例如:老鼠的尾巴可以出售給軍人充數、也可以切成兩條等等),當台灣兵比例增加,金門人嘲笑軍人的情境就更多了。 相比之下,70-80年代明明局勢是和平的金門人卻遭遇高壓的軍事動員,50-60年代大多數的時間兩岸還打著砲戰,但此時的金門人反而更不軍事化,享有更多建設,也生活得更自在一些。

當然,這些客觀評估防疫的合理性是現在回頭看才能發現的,那如果跳脫客觀的資訊,金門人是如何與這樣的防疫命令互動的呢?我在下一篇文章中會換個角度談金門民眾的應對。 更多關於金門的文章請追蹤作者在VOCUS發表修訂版,或是直接至Matters閱讀。 Matters: 金門為何反共又親中? | Matters: 金門為何「恨」民進黨?
請收藏、追蹤、分享或贊助這系列文章鼓勵作者,或透過點擊以下的贊賞按鈕,讓作者有實質收益。欲加入贊賞公民可以透過這個連結: https://liker.land/civic?from=beckydoo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電影軍中樂園拍攝在金門的故事,在地政府給了金山銀山的補助拍了一部裡面沒有金門人的電影... 金門是曾經的前線,但未曾在後前線時代發明自己、未曾從天然獨視角認識島嶼。 在這裡,我作為金門人嘗試認識金門:我在電影裡缺席而我的島嶼一直只是場景...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