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可以有一間安靜、閒適、令人安心窩著的小店,裡頭有著店主人悉心照料的痕跡:像是窗明几淨的光潔感、像是架上永遠陳列著嶄新書籍的細心感、像是常態舉辦社會人文議題活動的動態感、像是保持距離不過份關心的親切感、像是想到就過去坐坐的日常感、像是自己所需索的一切都能在這裡獲得的滿足感。
而月讀,就是以這樣為目標,走向第五年。月讀書咖位於新竹縣竹北市,一半咖啡廳一半書店的混血,所以謂書咖。希望能在竹北用咖啡廳的樣貌,餵養獨立書店的靈魂,更希望所有客人走進這間小店,能夠認同「用消費支持理想的生活」。
表裡不一的經營超辛苦
打從月讀誕生之始,我就期待它的「表裡不一」會被識破:表面上是一間賣書的咖啡店,或賣咖啡的書店,但骨子裡,卻是「積極透過活動以促進在地民眾交會與交流的活動中心」,主題聚焦在台灣文史、社科人文、社會議題等三大面向,甚至成為一個文化聚落,以各種形式關心著社會與人文發展。雖然這樣的想法並不新鮮,但在剛開始,許多客人一進來的第一句好奇卻是:這裡是書店還是咖啡店啊?這裡是在賣什麼啊?對竹北居民來說,光是書店的存在,就不是什麼理所當然的事,更何況是骨子裡想要傳達的事,是需要時間來交換的。
而現實層面,所有開書店的人都說過了,開一間店很簡單,要活下去很難,月讀除了結合飲品及座位區吸引讀者停留,也積極地舉辦各式各樣的閱讀相關活動,在頭二年,完全自力更生找人脈,有什麼資源就辦什麼活動,靠的都是在地的讀者與過去的同儕幫忙,也從各種順利與失敗的合作經驗中審視自我。月讀這株幼苗能長成什麼樣子,會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會站在什麼立場分享所知所見所聞,都是在不斷的溝通與磨合之中確立下來,才漸漸得到讀者的信賴與喜愛,並用行動支持這間風雨飄搖的小書店。
竹北值得更有趣的生活
是的,月讀不是竹北唯一一間書店,但在推廣閱讀及社會議題等活動舉辦量,應該是最驚人的一間書店。最大的動力,是自身的需求,我希望身處的城市,不是文化沙漠,而是處處充滿驚喜的文化街區。竹北曾經是一眼望去綠油油一片的良田美景,直到2007年高鐵站通車之後,搖身一變成高樓大廈林立的新興城市,也不過這二十年內的事。如此年輕的城市,需要的生活機能,除了食衣住行育樂,當然不能少了書店、少了討論公共議題的活動、少了專業論述的社會講座、少了分享讀書心得的聚會空間。
月讀不是存放知識的避世場所,藏書不到一千冊,比起許多愛書人的家中書櫃少到不好意思;但是月讀是能主動分享知識的入世場域,每周的新書上架、新書介紹、讀後分享、還加上累積三百場活動的舉辦經驗,為的都是活絡閱讀風氣,在地形成日常。從只有一兩位聽眾,漸漸到位子不夠坐被民眾抱怨場地太小的爆滿活動;或是在地小黨的政治交流、非營利組織的理念宣導、文史工作的成果發表,都曾造訪月讀舉辦。曾有人打趣說,新竹的地方勢力大概都在月讀出沒過了,這對月讀來說是個恭維,也是個期許,若要促成這個城市更有趣一些,這些推廣都是促成多元思維的養分。
除了活動講座,固定常態的讀書會舉辦已經是月讀招牌,長期的共讀成員也是月讀的第一批常客群,也吸引其他在地讀書會團體來此聚會,甚至還有同業來交流,想知道月讀舉辦的讀書會有什麼不同。坦白說沒有,只是提供一個能讓愛書人暢聊書與生活的場所而已;聊到三更半夜的時候,多半都是這些一期一會的書友們相見的日子。
而月讀與在地社群的長期互動下,累積醞釀的能量也逐漸開花結果,他們號召參與人數、月讀提供場地,共同舉辦了一場場關心社會、政治、自主學習等主題講座,甚至還提出了無條件資助月讀的友善建議,這對月讀來說,感動人的是月讀是被在地社群支持的共好關係。
當一位熟客進門,說他要來繳信仰值,拿出錢買了幾本書,這句「信仰值」既幽默,也是月讀還在的生命值。
和第一年的自己對話
月讀的第一年,曾在《閱讀的島》(2017)創刊號留下了當時對於書店的想法:
「與其繞著時間打轉,不如讓時間為你而轉」這是一開始對月讀的想法;第二個想要傳達的理念,就是「用消費支持理想的生活」,將獨立書店的可能性發揮至極大值,讀者與書店是有機的互動關係,由讀者決定了月讀的可能,而這些生命的投入,他們在日常生活的心靈需求,都有可能在書店激起更多火花。
當時的小清新想法,只希望照顧到生活疲憊而需要來點書的人們,當時的很好相處,只希望盡量讓所有客人開心,由市場決定月讀。而這中間的調整,是點點滴滴累積的方向確立;即將邁入第五年了,月讀想傳遞的美好多了大人味的社會關懷與人文思想;月讀與社群的互動關係多了問題意識與聚焦範圍,月讀成熟了些,也勇敢了些,揀選出的價值開始庇蔭月讀,或許前進的腳步更慢,但現在的月讀又更踏實了,能夠和當時的自己對話,也是這篇最珍貴的印記。月讀還在。
(本文刊載於《聽見書店的聲音3》: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