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開創、實踐、不自限_試讀《無意象詩》‧論

    P312,詩人寫著,
      ─詩史上從來沒有「無意象詩派」,將來也不會有,    因為詩的創作者不該只為一種技巧或一種形態寫著同一派別的作品,    要是「無意象詩派」會一直存在,詩便失去了活力和動力─
      讀完《無意象詩》‧論,私認為有關無意象詩的任何討論,都需要從這段話開始。因為,這可能才真正代表初衷以及自覺。以這為起點,回到P282的序言,
      ─我們願意為它粗略描繪一個雛型,等待學者專家來修正。    更重要的是,我們呼籲詩人用創作來實踐,    只有作品才能建立「無意象詩」的詩學─
      於是詩人累積幾年的實踐集結成書。我試圖整理論述中幾個要點或是範疇限定,以方便理解詩人的思惟。
    1.這是就文學上的討論,所以是關於文字的思索和形塑。但這些思索與形塑,將不會也不可自限於「無意象」的討論。
    2.這是探索移除視覺上的客體詮釋,探索創作取材過程回歸意念,並在被「無意象」素材跼限中開發更多表現的可能。
    3.這是僅就文本內容中意象運用的討論,排除創作者思緒中的意象以及讀者端認知的意象差異。
      然後,我給自己提出了幾個問題,希望在閱讀過程探索更多詩人傳遞的訊息,或者提供自己更多思考的線索。
      其一,如果透過意象或是無意象的表現是抵達詩意詩境的途徑,反向來看,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提供創作者抵達詩意詩境?如果符號是語言的核心,討論「無意象」的過程模式,在符號組合的思考上能提供什麼樣的借鏡或者啟發?此外,詩人在實作的過程,是什麼樣的因緣觸動這樣的思索?是什麼樣的動機,觸動這樣經年累月的實踐?
      假定這是一次定錨的試探,如果在打破文本的限制,加入讀者關係的動態連結之後,意象與無意象的表現思索,又應該形變成什麼樣的模式,協助讀者更直觀抵達詩意詩境?P290,論述意象與偽意象的分別藉以辨識現象來源,抵達無意象詩的文本特色。詩人認為,無意象詩可以「由現象構成難以言喻的詩意」,這是希望創作可以跳脫形體的依賴直抵「詩意的核心」,或是藉由挑戰創作者「意識轉化」使文本擺脫「一般形象」的感覺。但是去除「一般形象」之後,所謂「詩意」,都還在創作者的自我鑑照中。當文本往讀者閱讀移動,創作者又應如何的自我砥礪以激發共鳴與呼應?
      這些因閱讀引起的思維,不啻是有趣的。文中詩人提到文本特色,認為無意象詩是藉由「意志與語意鋪設」,由語意發展前後關聯,在語意上進行斷連、跳躍、迂迴等構思,並利用敘事與說理支撐架構。然後,我想到「超現實主義」追求比現實更現實直指核心的詩觀,以及自動書寫。我這樣無由的想起,倒是又觸動要求自己閱讀的機緣中,或許可以比較彼此的同異。
      我冀望在後續的閱讀中,藉由挑戰自我「意識轉化」使文本擺脫「一般形象」的感覺!並跳脫形體的依賴直抵「詩意的核心」。透過這些練習熟稔,回過頭更能掌握視覺上的客體詮釋,意象與無意象無不為所用。那或許就有源源不絕動力與活力。也或許,開始朝向理解詩人投石問路的真正目的及努力。
    【後記】
    其實,
      一、我認為蘇紹連先生有關「無意象詩」的表現研究,不過是作為一顆珠母。但這種表現方式,可能通則化成超現實主義的練習方法,進而到象徵主義表現。這才可能是企圖。
      二、其次,蘇紹連先生擔起您世代的文學理論發展使命,並在分裂紛呈期的後現代主義安胎成形前,上承到「風車詩社」。填實台灣文學的一部份軌跡。
      所以,感謝蘇紹連先生的文字。讓我有更多想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