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筆記】因果因緣

佛陀:
  • 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簡譯為佛
菩提薩埵:
  • 菩提是覺,薩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
菩薩:
  • 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
  • 共有52位階,只有十二位階是聖人(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
  • 妙覺菩薩:佛
  • 等覺菩薩:即將成佛的大菩薩,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
緣生性空:空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這個空,相當於不實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慾而變成名利物慾的犧牲,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於生死
八個大乘宗派:
  • 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密宗

佛滅度之後的印度佛教
第一期(聲聞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300~400年間,是上座佛教,以今日的斯里蘭卡等地為代表
第二期(菩薩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300、400年~500、600年間,發展了大乘的顯教(偏重於義理的研究)
第三期(天神化的佛教):
  • 佛滅後的900、1000年階段,開出了大乘密教(偏重於儀軌的遵行、咒文的持誦),以今日的西藏為代表
佛陀:29歲出家,35歲成道,最初修學印度神教,信仰梵天,修禪定,習苦行,由信而起修,修禪定達到最高禪境,非想飛飛想處定,繼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最後體認到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於是主張以智慧的觀照來衝破生死苦海的藩籬,戒、定、慧三學具足,才是求取解脫的唯一法門

七等、七眾、僧的範圍:主要以出家僧比丘、比丘尼為主
  1. 比丘:出家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2. 比丘尼:出家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3. 式叉摩尼:由沙彌尼進入比丘尼階段中的女性出家弟子
  4. 沙彌: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5. 沙彌尼: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6. 優婆塞:在家的男性弟子
  7. 優婆姨:在家的女性弟子
僧伽:
  • 就是教團,在根本佛教的教團社會,乃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並沒有主從及隸屬的分限,大家在佛法的原則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的範圍之內,人人自主(自由作主)
  • 「千年的常住,雲水的僧」,僧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往來於十方的寺院間,這實在是自由生活的最可愛處了
  • 依法不依人:佛法不一定要由佛說,不得以人廢言,惡人說了好話,他所說的好話仍應受到重視,同時要廢除思想上的偶像崇拜
佛教徒的恩人有四大類:
  1. 三寶恩
  2. 父母恩
  3. 國家恩
  4. 眾生恩

四聖諦:說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脫離生死的方法
  1. 苦諦:生命的現象是苦的果報
  2. 集諦:苦的原因
  3. 滅諦
  • 滅除了愚痴的根源,滅除了煩惱的根源,證入了無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見,不著善惡之相,不介入是非之爭。如何不再造業,滅諦的境界
  • 三法印:解釋滅諦,說明宇宙人生之現象及本體,一切法的準則與原理,所謂佛法,無非是從這準則的基礎上開發出來,所以,凡是合乎這個準則的思想,不論出於任何人的發明,均可稱為佛法
4. 道諦:由修行證悟之道的方法,斷集,離苦,入滅的修行法門,稱為八正道
  • 因(過去世)(集諦):十二因緣:解釋苦諦、集諦,生命之生死循環有12個階段
  • 因(過去世)(集諦):無名:無始以來的無名愚痴
  • 果(現在世)(苦諦):行:引導我們造作種種的善惡行為
  • 果(現在世)(苦諦):識:由行為的餘勢(業力)而聚積成為生命之流的主體
  • 果(現在世)(苦諦):名色:由識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現象
  • 果(現在世)(苦諦):六入:由名色入胎而漸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狀態
  • 果(現在世)(苦諦):觸:由六入的出胎兒接觸到外在的事物
  • 果(現在世)(苦諦):受:由與外在事物的接觸而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
  • 因(現在世)(集諦):愛、取、有
  • 果(未來世)(苦諦):生、老、死
五蘊法:
  • 包攝一切現象的五大要素
  • 一切物質世界:色蘊
  • 一切精神世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諸行無常:諸行識五蘊法(宇宙的現象是無常)
  • 諸法無我:諸法是現象的類列(現象無常故無我)
  • 寂靜涅槃:涅槃是諸法的空性(空性不動故寂靜)
八正道、八聖道(道諦):
1. 由五戒而十善
  • 五戒:不殺生(身)、不偷盜(身)、不淫邪(身)、不妄語(口)、不飲酒
  • 十善(消極不做惡):不妄語的延伸,不綺語(口)、不兩舌(口)、不惡口(口)、不貪欲(意)、不瞋恚(意)、不愚痴(意)
2. 由三業(身口意)出八正道(積極行善)
  • 正見(意、慧):以三法印為指導
  • 正思維(意、慧)
  • 正語(口、戒)
  • 正業(身、戒):身業
  • 正命(身、口、戒):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所需
  • 正精進(身、口、戒、定):至於清淨
  • 正念(意、定)
  • 正定(意、定):心力集中,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3. 由八正道會成三學(三無漏學)(戒定慧)(解脫道)
  • 戒:諸惡莫作、殊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定:禪定(禪那)(靜慮或思惟修)(三昧),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狀態
  三界之中:
  1. 欲界天是福報,離欲之後的色界天才是禪天的開始
  2. 色界天(初禪到四禪)
  3. 無色界(四空定)
  4. 滅受想定(滅盡定),才是解脫的境界,才是羅漢的境界
  • 慧:聞慧、思慧、修慧(實踐中所求得的心得)、證慧(親自體驗新得的本來面目)
4. 由三學而出六度(六種波羅蜜多)
  • 戒:佈施、持戒、忍辱、精進
  • 定:精進、禪定
  • 慧:精進、禪定、智慧
放下我執和法執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菩薩道行者不會先存一個企求成佛的功利觀念
諸佛的成佛都是由菩薩道的修持而來
  • 物理的成、住、壞、空
  • 生理的生、老、並、死
  • 心理的生、住、異、滅
明因果:不墮三塗惡道
知因緣:撤除我執我見的藩籬
書名:教義教理:因果與因緣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希望把接觸到的佛法記錄下來,讓更多人受到利益。同時推廣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