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進入博奕這個圈子,我是在 2007 年左右進來的,當時是同學的介紹,說有一批便宜的牛肉…不是啦,是有間公司在找人,而且要找即戰力的人,恰巧我剛好考慮要轉職,就跑去聊聊了,很順利的進入了公司,當時公司約莫 10 個人上下。
這裡先談個明確的事情,以外資在台經營博奕公司的方式,第一,是以軟體公司為主,第二,說實話大部份都會屬於合法範圍;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門徒》,劉德華在對吳彥祖解釋販毒的組織時,談到了一個觀點,每個組織之間會用【腳】隔開,而這個邏輯你也會在這樣的地方看到,你會知道你做的是那個牌子,但是不見得知道比較關鍵的金流、客服、機房等等在那裡。
或許有讀者吐我說,怎麼跟現在的狀況不同? 那是因為之前的外資比較有為有守,雖然公司裡鬥爭沒少過,但是想得還是如何把事業做得長久點,所以會比較守法及盡量不要去踩線;現在為何會比較亂,在某個時間點後,某強國的老闆變多了,一堆娛樂城百家爭鳴,如同常常被拿來當哽的 「澳門首家線上賭場上線啦!」就是娛樂城形式的線上博奕;回到我先前所提的,相對守法的,都偏向做遊戲商的角色為主,例如運動、彩票、電子遊戲(老虎機)、視訊(這裡指的是真人發牌的那種)等等。
而我待的是運動,業內的人會講球版或體育,當年有創造一些翻轉,我們進去的第一年裡,同時在線人數成長了 300% 以上,我私心的亂猜,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成功,導致原本有不少在國外品牌一直來台灣設軟體團隊,重點是台灣人CP值太高,又乖又忠誠。
當時雖被重重的留任,但其實過程中也砍掉了近一半的人,被留任的,都當主管,負責範圍也更大了,我當時管的是後台,要提供介面給操盤手,同時要做第一階段的風控,講起來是沒什麼,在高峰期,需要針對系統中 60%以上的注單做即時的運算並出風險預測,而我的同時在線的使用者是 50-300 人之間(當年前端的賭客同時在線約 11-13 萬之間,後來聽說變成了 20 多萬),後來也研發了自動操盤,把人力硬是精簡了 20-30%,在當年還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分散式架構、套件、框架等等,我們都是一個一個自己硬刻出來的。
那幾年的疲勞在於,為了確保每個週末都可以正常做生意( 運動賽事都是在週末為主;另外時差的因素會導致高峰期會集中在 22:00-03:00這段時間 ),排班、OnCall及馬上做應緊處置等等,其實是家常便飯,所以給多一點錢就變成是非常合理的事了,直到組織也變大了,責任也被切得更細緻了,這個壓力才漸漸的從我們身上拿走,所以後來加入的人員,薪資也逐漸正常化了;但老的人就逐漸被鬥掉了。
當年我覺得好玩的事情是在學習規則這件事,因後台需要結算,所以我算得上是非常熟悉玩法及變形的人,以讓分盤 ( Handicap ) 來說,其實會因為讓分的數值產生輸、贏、半輸、半贏 等等不同的結果,透過這個數值和賠率的比較,其實可以推敲出莊家的偏好和信心,同時間也會有連動,例如我會把標準盤( 1X2 或稱 主客和 )的 1 (主場) 的賠率去連動讓分盤 hdp = 0 的主場賠率,減少跨玩法打水的可能性,總之,那段時間真得有碰一些比較細緻的事,真心覺得博奕業是非常有趣的行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