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跟朋友在聊天,她談到她的孩子小時候是唇顎裂,所以孩子滿3個月的時候,就要進手術房,去將唇裂的地方縫起來。她說接著就是她最揪心的地方,因為她為了讓孩子長大之後,疤痕不要太明顯,所以就要常常去按壓。
在按壓的過程當中,小孩子會痛的哇哇大哭,但是為了讓孩子疤痕不要太明顯,她只有狠下心來按壓手術的地方。她說當時在按壓的時候,孩子哭她也跟著哭。聽到這裡讓我心裡非常的不捨,我非常的欽佩她這種對孩子的愛。
在奇蹟課程裡面有這麼一段,「以愛為基礎的世界,在罪人的眼中是徹底的瘋狂,他們相信自己的世界才是正常的。」
老師告訴我們說,在修煉的過程當中,如果我說我進入愛當中,我本身就是愛,這時,別人會覺得我這個人一定瘋了,其實這個很正常。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愛是一種有條件的交換。
只有當我們的付出跟你回收的不成正比,我們才會開始自我安慰:「愛是付出,而不求回報。」我們就會開始用這種愚蠢的話來自我催眠!其實,並不是「愛是付出,而不求回報」,而是別人不給你。所以,你只能阿Q的跟自己自我催眠「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為什麼?
因為,我們認為「愛」這個東西,必須在人際關係當中,才能界定出愛的成分存在。「愛」,它其實非常狹隘的解釋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付出的感情跟回報的感情比例」。
所以,愛就是一個人際關係的互動的過程當中,感情付出、感情互動的一個名詞。我們跟狗之間有沒有愛?也許你養了小狗,你愛牠。也許你跟你小孩之間,你愛他,他也愛你。但是他長大之後,他就愛他的老婆、愛她的先生,他對父母的愛就會減少。
我們也說過的,夫妻的愛跟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然後,兄弟姐妹的愛,又不一樣。所以,我們把愛界定「只在關係當中,所產生的一種互動行為」。我們把它局限在關係的互動的過程當中的一種指標,一種狀態,一種稱呼。那其實「愛」這樣子來談就太狹隘了。
所以《奇蹟課程》在談愛的時候,有談到
愛有沒有可能是一種狀態?
愛有沒有可能是超乎關係的一種狀態?
愛有沒有可能是,我們跟整個上主之間的連結、的能量展現方式?
愛有沒有可能是永恆的?
所以,當我們進入到這種愛的狀態之下,你就不會僅僅的界定為「你和情人之間的愛」、「你和你先生之間的愛」、「你和你兒女之間的愛」、「你和眾生之間的愛」,為何我這麼愛他們,他們不愛我,為什麼我得不到同等的報酬呢?
你去接觸一些心靈雞湯,心靈毒雞湯就跟你說:「愛並不是獲得,愛是付出,無條件的付出。」那你就覺得「 阿Q的,覺得非常療癒。」為什麼你會相信這句話呢?因為你什麼東西也沒獲得,所以你只能摸著鼻子說:「好吧!愛是無條件的。」
如果你對子女的付出,子女也同樣給你同等的回報,甚至更多,我們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愛是有價值的」。我們對於愛的這種覺受,在跟小孩子互動的過程當中,他還是必須要滿足你。但是,我們可以把這種互動的過程定義為愛嗎?可是我們一般都把它定義為愛。
這個關係它所形成的愛,它只是一種條件的交換。條件的交換並不代表一定要相對等條件,也許是不對等的。但是,只要你滿意,其實你就知道是條件的交換,那麼這種是愛嗎?我們必須要去深刻的探討,才能夠了解上主之愛是什麼?
所有的子女跟父母的關係,在關係的過程當中都是等價的,如果沒有辦法造成等價的過程當中,你就會產生情緒,失望、怨懟啊!沒情沒義,沒血沒淚。所以,這關係其實是等價的。
我們必須要在等價的關係當中,才能夠感受到愛的存在,可是上主的愛它並不是等價的。因為當你對等價的愛斤斤計較,那就不是愛,它是一種交換,所有的關係大概也都停留在交換。
當我們把愛放在關係底下談的時候,它是講求條件式的,有對價關係的。可是當我們把愛提升到上主之愛的時候,它是跳脫這個框架的。也就是以上主之愛的角度來談,愛無限性的條件就成立了。愛的無限性一成立,你就能夠進入愛中,在進入愛中的你,才會明白自己就是愛。
所以,當我們進入上主的愛的過程當中,他的關係不是以等價來計算,他是不用談等價的。例如,我們把自己的意識停留在愛的無限性當中,你就不會去計較你給你女兒五毛錢,而她只有給你一毛,你根本不會去在意的。
為什麼愛是付出不要求收獲?因為我在愛的無限性當中,我就是愛,我一直給,我是給不完。所以,只要我們的意識停留在這一個狀態之下,我們就不會再對這些等價的愛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