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劉世忠所著,曾任總統府諮議與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現任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員。本書算一本決策解析的書籍,價值在於作者有參與到台灣最高的決策成形,也因此本書的學術價值不少。
解釋
筆者要開始提一些,之所以這本書值得推薦的理由。因為不管是大國小國哪一國,政策的成形都是「人」在主導,差別只是在這些人到底「有多少」,每一個人的「影響力」又是多少。就算是獨裁者,也不會真的什麼都自己來的。(註:北朝鮮金家王朝不一樣,他們都異於常人,可以拿AK射下戰鬥機。)
民進黨時期有九人小組,基本上就是一種集體決策的過程,這就跟美國總統每天開會,一定有一些固定班底,不同人提供不同的訊息給總統。如果你認為九人小組是關門決策,是落後且不民主的,那美國總統的國安會議大概也是不民主的。這種想法在媒體中灌輸給民眾到成形,實在非常危險。(註:媒體的意思就是,這些人我不喜歡,你要用我喜歡的才是民主)
因為,有一個小組在,我們會知道這個總統的施政傾向,例如中華民國總統OOO,他組成一個五人小組,其中XXX負責每日彙報經濟相關的事務給總統。那麼我們想知道總統的經濟思想到底偏哪一派,只要知道這XXX是誰就好,這位XXX一定有老師、有同學,學術界出身的會有其背景學派,產業界出身的也有他的產業背景。反過來說,OOO總統會找他來當顧問,也是因為認同這位XXX才會找。(註:人類不是全知全能,越大的範圍知道的就越少,顧問本身就有其交友圈,彼此穿插形成一種集體決策。看一個國家高層的政策,不是看這個人,是要看這個人背後的那群人。)
我們該慶幸的是,至少我們會公開的知道總統的用人,在經濟上是不是傾向匯率管制?國防上是否偏強硬?外交政策是直接給邦交國閣員賄款還是間接給邦交國包工程?反過來講,如果我們完全不知道OOO總統的顧問與幕僚是誰,那才糟糕,這才真的是徹頭徹尾的關門決策。(註:一間公司通常都有window跟keyman,如果一家公司讓你啥米都找不到,通常代表這家公司根本不想理你。)
這在本書中就有提到一位對台美關係影響甚鉅的人 – 包道格。簡單說,包道格有能力直接把他的訊息直接讓小布希知道。這跟一般人想的,國際關係應該本著國家利益為主的講法差很多,這關鍵的問題還是在一個集體決策上。
對台灣來說,美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佳的人才都可能投入到對美關係上。但對美國來說,台灣關係沒有那麼的重要,並不會找國務卿專門處理。數字化一點,就是台灣的總統開會,會討論對美外交的問題五小時,都可能不會有具體結論。美國總統開會討論台灣議題,可能只有五分鐘就結束了。(註:真以為台灣問題對美國極端重要的人要醒醒,除非今天美國總統沒啥事處理,不然不會花幾個小時研究的。那種96年台海危機,是因為美國可能要下海打一仗,才會很緊張。)
實際上美國總統更可能只是在其幕僚、顧問擬定的對台方針上,選一個他合意的,這些顧問會不會揣摩總統的意向?當然會啊,所以呈上去的案子,絕對不會偏離總統的意見太遠。這時候,像包道格有能力影響總統的人就很重要了,因為小布希根本就對台灣不熟,知道的訊息都是片面且表面的,如果包道格把他討厭台灣某人的想法,傳給了小布希知道,小布希會不會也因此賭爛某人?這會不會影響到幕僚的方針擬定?
但我們難道可以因此說,都是這一個keyman很可惡,故意破壞兩國關係嗎?這種想法太單純了,不管這個人是不是keyman,都一定有其價值觀存在,我們可以因為價值觀不同,就說這傢伙可惡嗎?那這就跟台灣媒體黨同伐異有何不同。
有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包道格、卜睿哲還是夏馨,共同的標準一定是「美國利益」,觀點或有所不同,但絕對不會作為反美國利益的事情,這是一個外交人員最基本的功夫。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對於台灣利益與美國利益的連結,顯然不一樣。
本書還提到了這些人的鬥爭,包道格有他的人脈,夏馨有他的系統,他們在美國國內也是有鬥爭,不同的系統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樣,鬥來鬥去的結果,反倒讓台灣發生的事情拿去當作他們鬥爭的籌碼。很糟糕嗎?台灣不也一樣?
筆者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就在於此。看事情,通常不能只看當事者,而要看當事者的系統,就如同我們看陳水扁的時候,會把民進黨的各派系糾葛拿出來討論一樣,看馬英九的時候難道國民黨就鐵板一塊?(註:團結是講給外面的人聽的。讀者請記住,對外戰爭打完後,接下來就是內戰。)
筆者秉持的概念只有一個,越透明對民眾就越好,也許感覺會很亂,但總比「不知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