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要來延續上一篇「定義問題」,不過方向比較偏分析的角度。
討論問題的時候,一定有讀者碰到其他人「離題」、「代換觀念」,但卻常常覺得好像不知道哪邊不對。要搞懂不難,只要你很清楚自己討論的東西是什麼。
範例一
「美國可能與中國發生貿易戰⋯⋯」
這裡的主問題,是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大戰,那麼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只能以「國家」當作主體。例如雙方的GDP有多少、高等教育人口的數量比、控制資源的多寡比例。除此之外,你不可以離題到「因為中國握有大批美國公債,所以美國不敢打」或是「胡錦濤的銀行存款都在美國,中國不敢打的。」
前者是把國家經濟戰爭的多層次面向,拉低一層到單一要素上,後者則把層次拉到個人上。這都屬於跑題的一種,最常見到在討論串中實力相差太多的狀況,想讓討論的焦點偏離到自己比較擅長的範圍。
範例二
「從金融的角度來說,美國可能與中國發生貿易戰⋯⋯」
這裡是從金融角度切入,得到美中可能發生貿易戰的可能,所以焦點不在貿易戰可不可能「發生」,而在於從金融角度去分析貿易戰的可能性。這時候的討論主體是「國際金融」,如公債、雙方入超出超多少等等。你不可以用「反正中國不敢跟美國打」或是「根據我在某電子公司的觀察,因為這樣那樣所以不會打」。
前者一樣是把金融角度的切入點抬到總體國力比較,因為美國比較強所以中國就不敢怎樣,後者則是用個人的角度去看整體金融問題。這一樣都是跑題,目的與上述相同,吵架想爭輸贏的程度高過於想找答案。
範例三
「根據我在某上市電子廠的10年實務經驗,美國可能與中國發生貿易戰⋯⋯」
這個命題本身就沒有意義,因為國家之間的貿易戰是一個非常大的範圍,個人的經驗不可以拿來佐證貿易戰的可能性。一個「財政部長」、「總統」對貿易戰的發言可以拿來討論,但「財務經理」、「執行長」不行。
這是不是說,討論事情的時候,都沒有個人的探討空間?不,當然有。今天如果在討論XX里的排水溝沒清,這個人觀感絕對重要,你家附近排水溝臭氣沖天,要求里長或是鄉長去處理,一點都不過份。
有問題的地方在於層次上。例如清一條排水溝每年要編列一百萬,全縣需要清理的地方有一千處,那麼一年就是十億。假設縣府每年只給的出一億,那麼這時候個人觀感就相對不重要,因為要清的地方很多,你必須說明你家附近的排水溝要優先其他縣民清理的理由,不然光提個人感受,就要別人理你,這跟小朋友吵著要糖吃是一樣的。
讀者可以明白了嗎?定義問題必須要有層次性,國家總體面向的討論與單一方向的看法並不見得一樣,個人的觀察要可以拿來討論,則必須要有適用性。比較法必須建築在「不同面向但層次相同」,或是「單一面向層次不同」上,不然就是亂比,張飛打岳飛,打的滿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