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9/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同的地方感:照片裡的蘭嶼,不是我的蘭嶼

無論有沒有去過,說到蘭嶼,大家會想到什麼呢?也許是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他們是怎麼被挑選出來的?
我們不妨看看觀光局揀選的照片,都是拼板舟、海景或奇岩;若從 Google 圖片搜尋「蘭嶼」,也幾乎都是拼板舟與大海的照片。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資訊時,腦中自然會形成「拼板舟-蘭嶼」、「海洋、奇岩-蘭嶼」這樣的連結
Google 圖片搜尋「蘭嶼」,幾乎都是拼板舟

被循環複製的照片

去年(2019)我以打工換宿小幫手的身份踏上蘭嶼這塊土地,那時島上的飛魚季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每逢假日遊客便絡繹不絕從開元港登島。記得某個清晨,觀賞日出的東清灣除了散佈的拼板舟外,還擠滿了前來拍照的眾攝影師們。
等待拍攝的人們
不能確定這些攝影人是否看過社群網路上那些同樣構圖的「經典照片」,但是此刻他們的作品,同樣會被社群網路上的人們一再瀏覽,這樣的循環複製,便會強化了兩者之間的連結。

照片強化的地方意象

只要捕捉到美麗的清晨日出與象徵著蘭嶼的拼板舟,似乎就可以證明:我來過蘭嶼,而且蘭嶼就是這麼漂亮
就像是龜山島之於宜蘭、101 大樓之於台北市,當拼板舟成為代表蘭嶼的一種符號,人們便會開始追尋這樣的「象徵性」。那些美麗的自然風景象徵著蘭嶼的純樸,而拼板舟則是人文的代表、達悟族的文化結晶。
最終,照片裡的符號成為人們對於某個地方的第一印象,甚至凌駕於實際走訪的經驗之上
我來過蘭嶼!

衝突:解釋權的奪取

拼板舟是達悟族文化的一環,在攝影裡面更成為蘭嶼的代名詞,然而就算照片裡有了拼板舟,我們在拍照片、看照片的過程中,卻仍然難以進入「拼板舟-蘭嶼」背後的脈絡與意義
我們時不時地可以看到觸犯了達悟族禁忌的新聞報導出現,甚至在我打工換宿的期間,也發生了女性蹲進拼板舟拍照,被當地耆老大聲斥責的事情。此外,蘭嶼島上除了拼板舟、曬飛魚這些具有標誌性的文化行為,垃圾回收、核廢議題、地下屋的歷史故事等同樣是島上生活的一部份,卻鮮少為人關注。
以象徵符號作為代表地方照片的模式,可以說是一種解釋權的奪取,John Urry 在《觀光的凝視》一書曾指出:
攝影是捕捉客體存有的方法,它是一種知識/權力的關係。
也就是說,我們以照片解釋我們自己對蘭嶼的感覺,然而照片裡的象徵符號,可能只是一部份的蘭嶼、是簡化的資訊
同樣在海灘上的垃圾,卻為人所忽視

不同的地方感

Tim Cresswell 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地方一詞有許多討論,其中對地方感的解釋大致為:
一個地方給予人們的意義;人們對於一個地方的情感依附
遊客對蘭嶼的地方感,肯定是不同於當地居民本身的。也許蘭嶼對於遊客的意義是熱帶風情、潛水、美麗的拼板舟,但是對於當地人而言,卻是自己的家鄉、一個生活的地方。
遊客從照片中獲得對蘭嶼的地方感,並且前來印證自己的想像,最終帶著那些象徵符號回去,繼續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複製;然而遊客前來後帶來的交通、垃圾、文化尊重等問題,卻成為當地人的其中一種地方感,且鮮少被前來的遊客們所熟知。
準備以拼板舟出航的族人與等待按快門的眾攝影師們
照片已經成為當代旅遊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為一個權力工具,它強化了某些地方意象,卻也可能讓前來的遊客錯失理解當地的機會。無論如何,「尊重」都是當代旅遊必須注意到的課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