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裡桔:什麼是社區設計? 和都市設計有什麼不一樣?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0/4/7 早上,陶瓷跳媧收到一封來信,探詢:
我想當一個建築師,也買了很多相關書籍研讀,但我聽說現在有很多建築師也要懂社區設計。請問社區設計和都市設計有什麼不一樣?
雪裡桔 敬上
陶瓷跳媧收信後,決定指派采風耳回答這個問題:
親愛的雪裡桔:
很高興聽到妳對社區設計有興趣,既然如此,那就一起探討一下「社區」的含義。
社區這個字的英文是 community,語源是 拉丁文 communis,其中 com 有「共同」的意思,munis 有「任務」的意思,所以 「community 」帶有「一起完成任務」的意思。
「社區」這個詞在歐美會流行起來,和美國的政治社會學者麥基文(Maclver)有關,他在西元1917年出版「Community」一書,社區話題從此在坊間傳開 ---- 很多人,包括原本人際關係冷淡的都會區,開始重視「人與人的連結」。
  至於設計(design) 一詞也是源自拉丁文 designature ----其中de有 「凸顯於外」的意思,而signature 有 「計畫、記號」的意思,整體來說「設計」被解釋為「有目的的創作行為」。因此,「社區設計」可以說是「一群人為了某些共同的目標而一起努力的創作行為」。
因為是共同創作,所以可以視為一種「由下而上」的設計概念,這和傳統的建築設計,由建築師為主角發展而出的「由上而下」的設計概念不太一樣。
以都市建設而言,近代巴黎就是一個很典型「由上而下」為主形成的都市,而這要歸功於拿破崙三世和奧斯曼爵士(Baron Georges Eugene Haussmann)的大刀闊斧。改造後的巴黎,擺脫中世紀時期的醜陋形象,形成風格統一的美麗城市。
但是,奧斯曼的都市計畫雖然成功,卻算很獨特的例子,畢竟,很多嚴厲的限制是在專制政權下才有辦法施行。並不適合作為現今民主國家的借鏡。
在現代民主國家中,要施行都市更新,除了建築師對建築的專業意見外,社群的意見相對重要。
因此,嚷我們一起看看日本的社區設計史的演變:
根據日本社區設計的先行者山崎亮的整理,日本社區設計史分為三個階段演變:
第一種,是以建設硬體設施為前提,再從中發展出社群。
第二種,是將社群意見反映在建築物上。
第三種,是不以建設建築物為前提,而在當地居民以及在當地活動的人建立起寬鬆的人際關係,協助解決自家地區面臨的問題。
可以想見的是,如果社群意見越受重視,社區意識越容易發展而出,如果加入「設計」的概念,社區的特性越容易凸顯出來。
另一方面,即使在民主國家,都市設計還是牽涉到政府的行政體系,所以多半還是由「行政首長」發動,在「議會」訂定規則後,開始實施。
以下提供一段影片,主題是「如何打造一座有吸引力的都市」,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後,不論「都市設計」或是「社區設計」,都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所以,不要忘了在創作過程中提醒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而設計? 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喔!
采風耳 祝你學習愉快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雪裡桔想成為建築師,但不明白爸爸為什麼反對。到底,什麼樣的建築師才是大師?什麼樣的建案才是成功的建案呢?
雪裡桔想成為建築師,但不明白爸爸為什麼反對。到底,什麼樣的建築師才是大師?什麼樣的建案才是成功的建案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去聽了一堂社會設計的課…順便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 觀點決定了對問題的理解… 主流 VS 邊緣(女人、移工、窮人) 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社會設計是什麼?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旨在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第一條 為保障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發展及社區營造等公共事務之參與,落實社區民主自治精神,建立公民社會價值觀,並強化各級政府施政之民意基礎,特制定本條例。
第 1 條 為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會,特訂定本綱要。 第 2 條 1.本綱要所稱社區,係指經鄉(鎮、市、區)社區發展主管機關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
Thumbnail
「從原先熟悉的領域轉換跑道,是什麼理由促使你做出改變?」 苗栗長大的宜錦,在台北的景觀設計公司待了七年後,發現相比為「不確定的對象」設計,他更享受深入社區、實際接觸在地居民的過程。雖然不是社會工作背景出身,反而是這樣的「特殊性」讓他思考自己能為社區,甚至是居民帶來什麼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設計在社會中的角色,從改造選舉公報到將廢鋁罐製成手錶再到外籍移工教育計畫,展示了設計如何影響社會並解決問題。透過創新和社會關懷,設計不僅僅是美學和功能性,更是推動社會共融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去聽了一堂社會設計的課…順便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 觀點決定了對問題的理解… 主流 VS 邊緣(女人、移工、窮人) 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社會設計是什麼?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旨在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第一條 為保障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發展及社區營造等公共事務之參與,落實社區民主自治精神,建立公民社會價值觀,並強化各級政府施政之民意基礎,特制定本條例。
第 1 條 為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會,特訂定本綱要。 第 2 條 1.本綱要所稱社區,係指經鄉(鎮、市、區)社區發展主管機關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
Thumbnail
「從原先熟悉的領域轉換跑道,是什麼理由促使你做出改變?」 苗栗長大的宜錦,在台北的景觀設計公司待了七年後,發現相比為「不確定的對象」設計,他更享受深入社區、實際接觸在地居民的過程。雖然不是社會工作背景出身,反而是這樣的「特殊性」讓他思考自己能為社區,甚至是居民帶來什麼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設計在社會中的角色,從改造選舉公報到將廢鋁罐製成手錶再到外籍移工教育計畫,展示了設計如何影響社會並解決問題。透過創新和社會關懷,設計不僅僅是美學和功能性,更是推動社會共融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