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德國目前的親中態度,讓許多人很意外,不過這其實是有跡可循,因為過去的日本,也曾選擇一樣的策略與路線,只是地緣問題,讓兩國最後走向不同的方向。或許精確一點來說,德國距離中國比較遠,因此德國比較晚開始思考關於中國的問題。德國現在就像二十年前的日本,認為與中國加強關係將有助國家的經濟與戰略利益,因此除了積極與中國政府交好,也對中國的各種惡行視而不見,若想要瞭解目前德國的想法,過去的日本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因為兩國擁有非常類似的歷史,同為地區強國,又都是二戰戰敗國,在戰爭結束後受到美國的扶植,成立民主政府,境內也有大批的美軍駐紮。
簡單來說,日本與德國會選擇親中的兩個最關鍵因素,第一個當然是經濟上的利益考量,這也是最顯而易見的表面原因,第二個比較少人提起的考慮,則是希望能平衡美國的壓力。畢竟美國是世界超級強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還是日本與德國的佔領國。雖然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在記取一戰結束後的教訓,對於扶植與控制這兩國政府的技巧更為成熟,不會頤指氣使,只是這兩國政府的很多政策,還是受到美國政府的影響。日本一直希望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德國又何嘗不是,當然在美國控制今日世界的經濟秩序、主導各種科技發展的現實情況下,兩國也不可能直接跟美國政府撕破臉,所以尋找一個槓桿來平衡美國的壓力,另一方面又不會破壞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就是這兩國最佳的選擇。
日本過去搶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交,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結果。特別是近代日、中兩國的關係非常特別。在中日十五年戰爭爆發之前,日本與中國的來往交流非常密切,明治維新成功的日本成為了中國知識份子取經的對象,當時有很多中國人都前往日本留學,並從日本輸入大量的制度與典籍。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蔣介石,他不止擁有許多日本朋友,在日本振武學校讀過書,中日十五年戰爭結束後,他更招募許多前日本皇軍的高階軍官,擔任高階軍事顧問,協助他對抗共產黨。中日兩國的民間人脈在戰爭結束後,快速恢復,在蔣介石政權還沒有因為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而大肆展開反日宣傳之前,日本與台灣的來往密切。等到日本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這樣的民間人脈與共同的利益,也快速讓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升溫。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日、中兩國的關係如膠似漆,中國需要日本的經濟投資與工業技術,日本也覬覦未來中國的龐大市場。就在美國聯中制蘇與接觸政策的鼓勵下,日本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同時為了化解過去的歷史恩怨,日本還提供給中國鉅額的援助與無償貸款。即使在天安門事件之後,日本也沒有改變這樣的態度,甚至接下來中國經濟快速起飛,日、中兩國的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而讓日本政府與中國政府的關係更加密切。這樣的情況一直要到中國開始顯露出稱霸的野心,影響到日本在東亞的地位後,情勢才開始轉變。當時中國共產黨政府為了維繫政權穩定的需要,開始鼓動民族主義,揭起反日浪潮,日本警覺中國想要取日本而代之,成為新興強權,兩國關係才出現裂痕。釣魚台主權爭議只是果,而不是因。
在習近平上台後,由於徹底揚棄了過去中國韜光養晦的政策,而加速了日本與中國的矛盾,兩國的關係陷入建交以來的低潮。安倍晉三與習近平會面時,雙方冷漠以對的照片,已說明了一切。在那幾年間,日本社會不斷在辯論日本與中國的未來關係,剛好又因為一連串的齬語,而讓日本內部的親中派截截敗退,歷年的民調中都顯示,日本社會對於中國的不信任感,不斷升高。日本政府當時相繼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與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拉攏美國、印度、澳洲等國來組成抗中陣線,可惜當時的美、澳等國還未警醒,因此孤掌難鳴。今日的德國其實就走在過去日本的道路上,只是因為德國距離中國比較遙遠,雙方的歷史淵遠也不深,所以兩國關係的發展比較慢,德國是在中國經濟起飛,消費能力大增以後,才開始重視中國市場,並且認真看待與中國的關係。
德國與日本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德國人認為中國對德國沒有真接的威脅,畢竟德國遠在歐洲。在德國的眼中,中國是廣大的市場,沒道理不去爭取豐厚的經濟利益。過去在梅克爾主政下,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快速發展,即使中國在亞洲已顯露出更大的野心,對德國來說仍然無關痛癢,因為德國今天在東亞地區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國家利益可言,不像英國還有香港這個前殖民地,亞洲的印度、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大洋洲的許多國家,都是大英國協的成員。德國當然不是看不出來中國的野心,畢竟德國社會內部也有很多的討論,只是以目前的情況來說,這不是德國的問題,德國沒有必要因為遠在天邊的事,影響到德國與中國的關係,傷害到德國人在中國市場的龐大利益。美國今天戰略轉向與中國展開殊死戰,對德國來說,剛好可以擺脫美國的壓力與控制。德國的真正威脅是俄羅斯,但在今天,應該多數人都不相信普丁真的會入侵歐洲吧。
梅克爾與安倍晉三還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兩個人擔任很久的總理與首相了,將在這一、兩年內卸任。本來在執政末期的領導人,就比較不願意對既定的政策進行重大的變更,更何況有誰不知道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未來卸任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還能像美國的季辛吉一樣,從中國獲得各種的好處。因此梅克爾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有那些姑息中國的發言。安倍晉三才會在中國試圖恢復中、日兩國關係時,積極配合,甚至為了讓習近平訪日而用盡心思。不過這也暗示一件事,那就是是接下來美、日、德等國都會更換新的領導人,未來這些人對於中國的態度,將左右接下來十幾年間的世界格局發展。美國與日本兩國對於中國是敵是友的辯論,幾乎都已經取得了共識,剩下的只是面對這個敵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但德國社會內部的這場大辯論,恐怕才剛剛要開始,結論也還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