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核心:
工業革命後掀起的交通工具變革,從人力、獸力到機械、蒸氣進而到油汽、電力,又從個人交通工具到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演進已不只在於交通工具本身。在現代化都市中,交通工程的演進也同時記錄著城市的發展痕跡,而在目前交通工程的更新計畫中,往往缺乏的是對於「曾經的城市發展」的思考與探討,更多的是對於交通工具的主觀印象與偏見,進而打造了專屬於台灣的交通種姓制度下的交通網路。
當乘載著城市發展軌跡的交通設施,將面臨因更新與擴大而帶來的記憶消失,當都市計畫不再思考交通工具,曾經市井小民遮風避雨的場所、過路旅客的記憶節點,也將隨之而去,遺忘在這個時代。
前言:
此議題並非要批判桃園鐵路地下化與高架化在執政者、執政黨、地方、中央等政治議題。我希望以自身即為居民的角度,重新去思考對於這塊土地的未來。在外生活三年半後,重新回到這生活了十八年的鐵道旁。在這半年的實習生活中,回憶才慢慢浮現,從有記憶以來至今,圍繞著它的我所扮演過的各式角色,被呼嘯而過的火車止住眼淚的小男孩、伴隨著鐵軌摩擦生的下課鐘聲、戴著耳機走在鐵皮外人行道上的學生、下班後鬆一口氣的上班族……
其實喚起一切的的可能是提著背著又拖著行李的我,在出站後時看到的桃園捷運巨大海報。
雖以上想法已在數月前浮出,但目前為止始終提不出一個適合的建築類型來討論此類議題,或許想要使用單一建築或建築手法來訴說這個故事可能過於單純。
背景:
「三心六線」為現任桃園市長鄭文燦於2018年選舉期間提出之捷運網路建設計畫,「桃園都會區鐵路地下化計畫」(以下簡稱桃鐵地下化)雖不在其中一線,但卻是車站與鐵路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隨著桃鐵地下化的發生,原桃園鐵路沿線將會消除17處平交道、5處陸橋、12處地下道,而原有鐵路將會依桃鐵地下化中的「騰空路廊綠色廊帶」執行,主要以平面道路改善目前緊臨之台一線之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