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乏的身體形象,限制了你我對高齡生活的想像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以年輕為美的身體形象,隨著社群更加擴張在我們的日常,但台灣已經是定義中的高齡社會了,面對年紀增長的社會,每個人對自己的想像,如果只剩看起來年輕,似乎除了減肥焦慮又走上另一種年紀焦慮,人即使可以不長體脂肪但沒辦法不長年紀啊。


我們對年長者的標籤是每天逛醫院還是真的到處旅遊?還是照顧孫輩或是長照 2.0?台灣已於 2018 年轉為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 2026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照顧龐大的高齡人口,還要顧及國家的發展與年青人的壓力,不能仰賴政府的長照政策,應該是共識與覺悟了吧。

然而,看著失速衝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我們對彼此的需求與照顧,是不是有所準備了?我們對父母與自己將來的高齡生活想像會不會太狹隘?


最近看到在台中后里開了多年的地方傳統乾洗店,因為店主阿公阿嬤穿上送洗未取件的舊衣,讓舊衣搭出新感在社群爆紅。阿公阿嬤接受採訪開心表示「我只是歲數大,不是老。」


raw-image


剛去台北市議會一樓藝廊看了一對七十歲素人夫婦的書畫聯展,書法畫畫都是年歲大後才開始摸索、學習,卸下養兒育女的擔子之後才有空,一年一年的累積出大大小小的百多件作品。深深感到不管歲數大小,人都需要自己的興趣、一個平台、一個創造,更好的也許是表現的露出,也許對高齡族群更需要媒體的露出,他們的舊框架對傳統媒體比網路世代更偏好。例如讀到上述乾洗店的一段訪問中,孫子談起多年前他做的事登上媒體,把報紙拿給阿公阿嬤他們看,「孫子上媒體,很厲害!拿給他們看,他們就會安心。」
傳統媒體或新媒體有機會整合出,高齡者族群露出的平台嗎?總覺得是解決爸媽和中年子女們的衝突的其中一個解藥。


raw-image


我們關注高齡者的身體退化嚴重,除了醫療相關的政策和服務,也看到健康相關的配套,例如國民運動中心,還有許多醫界和運動界人士也一直呼籲抗老化最好的運動等等。但隨著鄰里感情變淺與小家庭為主的社會型態人際互動減少,高齡者的認知功能也隨之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失智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如果台灣不像日本訂立促進老年就業的策略:例如 65-70 歲這個區間,有一半的人在工作。有工作,就健康,這個想法如果無法在地推動,應該如何給長春組公民動腦動手的機會,並能保持和社會互動,而不是動手轉發假新聞的互動。

相關展出資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挑高健身房的沙龍
13會員
44內容數
認識自己 原生家庭課題 情緒勒索 禍福相倚 命運與自由意志 量子宇宙 觀察者效應
2021/10/09
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認定,時尚穿搭與我無關了,很早就覺得,穿衣是一種哲學,而我選擇的是可以穿很久好的質料、適合場合、乾淨平整。加上快時尚常有的環保問題,而我又是一直很在意這個部分,就更少買衣服更不穿搭了。 所以這本《最美五套質感人生穿搭》完全不在我的閱讀範圍內。
Thumbnail
2021/10/09
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認定,時尚穿搭與我無關了,很早就覺得,穿衣是一種哲學,而我選擇的是可以穿很久好的質料、適合場合、乾淨平整。加上快時尚常有的環保問題,而我又是一直很在意這個部分,就更少買衣服更不穿搭了。 所以這本《最美五套質感人生穿搭》完全不在我的閱讀範圍內。
Thumbnail
2021/10/01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也看過作者非常級的極簡的家居照,有震撼有印象深刻,但沒有打算過著家徒四壁的日子,也就一直沒找來看。前陣子看到一篇《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主婦版》的書摘,覺得很神奇,極簡的作者為何想出本寫給主婦的版本?
Thumbnail
2021/10/01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也看過作者非常級的極簡的家居照,有震撼有印象深刻,但沒有打算過著家徒四壁的日子,也就一直沒找來看。前陣子看到一篇《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主婦版》的書摘,覺得很神奇,極簡的作者為何想出本寫給主婦的版本?
Thumbnail
2021/09/24
你能否愛你的瘋狂 你能否愛你的清醒 你能否愛你的愚昧 你能否愛你的混亂 在你之內有個苦悶的自己 有個緊張焦慮之自己 你可否兩個同時都愛 還有那個不斷盡力的自己 我其實已經疲乏於「愛自己」的標題,受不了動輒「愛自己」的消費催敗,也不明白為何類似的雞湯文總是愛如潮水。
Thumbnail
2021/09/24
你能否愛你的瘋狂 你能否愛你的清醒 你能否愛你的愚昧 你能否愛你的混亂 在你之內有個苦悶的自己 有個緊張焦慮之自己 你可否兩個同時都愛 還有那個不斷盡力的自己 我其實已經疲乏於「愛自己」的標題,受不了動輒「愛自己」的消費催敗,也不明白為何類似的雞湯文總是愛如潮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阿姨妳先抬腳,然後頭看正前方...」週末一早,在「練健康」健身房裡的第一堂私人教練課程,由31歲的健身教練鄭宇劭和78歲的許阿嬤揭開序幕。 像許阿嬤一樣投入規律運動的銀髮族未來將越來越多,因為台灣將在明年(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所
Thumbnail
阿姨妳先抬腳,然後頭看正前方...」週末一早,在「練健康」健身房裡的第一堂私人教練課程,由31歲的健身教練鄭宇劭和78歲的許阿嬤揭開序幕。 像許阿嬤一樣投入規律運動的銀髮族未來將越來越多,因為台灣將在明年(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所
Thumbnail
本文以影片「失控的照護」為引,反思自身曾接觸到與長者相關的現象及議題,包括如養老院和社區照顧的差異。面對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未來老後生活與照顧,又應如何預做準備?
Thumbnail
本文以影片「失控的照護」為引,反思自身曾接觸到與長者相關的現象及議題,包括如養老院和社區照顧的差異。面對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未來老後生活與照顧,又應如何預做準備?
Thumbnail
隨著政府拋出長照3.0的政策,長期照護又再度躍上新聞版面。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年輕人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另外,現代人工作繁忙,在照護長輩上已沒有過往事必躬親的耐心。為了方便甚至不惜動用一些不恰當的手段來照護長輩,今天來帶大家認識這些己所不欲,勿施於長輩的照護之惡。
Thumbnail
隨著政府拋出長照3.0的政策,長期照護又再度躍上新聞版面。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年輕人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另外,現代人工作繁忙,在照護長輩上已沒有過往事必躬親的耐心。為了方便甚至不惜動用一些不恰當的手段來照護長輩,今天來帶大家認識這些己所不欲,勿施於長輩的照護之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