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真相是無限的4:如何看待人的神性

    一般在我們剛接觸靈性的時候,遇到那種「要寬恕」跟「看見他人的神性」時,大概是我們身為人類最難修煉的一環。何謂「神性」,神性分成兩個層面來說的話會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結合物質非物質層面,認可每個人無限制、神聖的「本質」。第二種是物質(有限制的)層面,認可我們無限制的「可能性」(因為現在肉身看到的是有限制或是看到人性的醜陋與可憎面)。但不管是哪個層面,它都傳遞了一項訊息:「我與萬物(包含神)同一同源,沒有差別。」
    如果要了解自己與他人身上的神性,我們得先了解「因果」。我領悟到,其實我們日常生活體驗的因果其實並非線性時間的「前後關係」,而是一種「量子糾纏」的「頻率配對」特性。這也呼應到了前一陣子非常流行的「吸引力法則」所講的,你必須在情緒上面感受到「已經發生」的狀態,事情才會發生。我覺得電台收音就是一個非常好理解的例子,只有當我們調頻到準確對到信號時,「聲音」(結果)才會顯化得很清晰可見。
    而我們的注意力時間跟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它就是一個「聚光燈」。也就是說,那個「頻率」必須在總體的方面都調頻到與想要的結果相同時,它才會出現。但出現也不代表它一直不在自己的身邊,然後現在才出現,也有可能是我們的聚光燈一直沒打到那個東西上面,聚光燈一直追著我們不想要的東西跑。所以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只要活著不用擁有太多處處都能感覺到愛,有些人就算擁有了一切也只能感覺到孤獨跟痛苦。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運用顯化的能力,只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顯化自己不想要的東西。而我們也一直在選擇,「要向內看」還是「不向內看」,而當我們一直不斷選擇「不向內看」,就會永遠無法完成自己的課題。但這也無妨,因為你會不斷地輪迴,不斷在此生跟無限的生命中遇到自己的課題,直到你做了「向內看」的決定。
    而我們所感受到的「痛苦與孤獨」就是我們其實非常清楚我們「還沒選擇向內看」的證據。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就更能去理解每個人身上的神性意義,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選擇。並非他缺乏了神性,而是他現階段所選擇的,是與愛、敞開、接納不相關的東西,並非對方沒有能力去做到,而是他還不想要做。但如果他真的想要,隨時可以與愛連結,也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
    這意思就是說:「沒有任何問題是有問題的」。
    當我們遇到障礙跟痛苦時,我們機械化式地會朝兩種方向前進,第一種是「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缺陷)?」另外一種是「是不是別人有什麼問題(缺陷)?」但就是一個很不容易跳脫出的邏輯陷阱,因為我們前提是將問題看成「有問題的」。如果我們單純地把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果)看成前面的電台收音比喻一樣,就是「頻率震動相符」才顯化的,那我們就能了解,這不是源自於我們有什麼問題、什麼缺陷,而只是我不知道自己的頻率正在跟我遇到的事共振罷了。
    這個概念可以使我們不自我攻擊,也不自我膨脹,因為這樣我們會知道,遇到壞事並不是因為我們不足或不值得被愛,而只是我不清楚自己的能量正在與什麼共振跟怎麼調整,遇到好事也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偉大或比別人高等,只是我剛好與好事頻率共振,或是我終於知道如何在內在跟外在同時調頻吸引我想要的東西。
    事實上,我們所謂的在外在上「照顧自己」在內在「尊重自己」,或是延伸到我們把家裡弄乾淨,或是斷捨離都是在外在的顯化的層面上面,去進行調頻跟挑選,我們釐清跟揀選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進入我們的生命,並且使它們來到這世上的任務完成,擁有的東西都好好喜愛跟使用,才是與「物質」的「雙贏」。這就像是關係一樣,我們留著我們真正想要的關係在身邊,並且喜愛跟使對方的價值感最大化,我們有意識地將自己被「可以給自己帶來幸福感的人事物」包圍,這就能夠打造「幸福的人生」。
    照顧自己也是如此,我們選擇去做一些可以讓自己感到幸福跟力量的事來滋養自己,我們有能力滋養自己,就能開始滋養他人。當我們決定向內尋求而非外求時,我們才開始與愛的頻率共振。外在與內在密不可分。
    當我們將問題視為「問題(缺陷)」時,我們也會開始扭曲事實,因為當我們將事情分成「好壞」或「對錯」時,就分成了「我想接受」跟「我不想接受」的部分,有時候我們不想接受的部分也不見得是「壞錯」,甚至有可能是「好對」。因為接受我們一般定義「好對」的層面,通常是連帶會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會開始要選擇立場,有立場就會分裂,這分裂就會讓我們去過濾一些現實,開始用有色眼鏡去觀看這個世界跟事實。也就是自我攻擊或自我膨脹的循環開始,也就很難找到「中道」。因為「中道」需要由提高自己的視野,立場就像是2D平面,而當我們的視角變成3D,2D全體就能夠由3D的一個點去觀察,也就是說,事實包含「所有的立場」,才能被稱為是事實。
    就算我們現在選擇了向內看,我們人生中也一定有一段時間是拒絕向內看的,而這段拒絕向內看的時間,也增加了我們的歷練與愛的慈悲心。同時,當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引起我們的厭惡,那也代表著我們對自我的厭惡,以及正在提醒我們我們對自己尚未接納的部分。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同一件事不再感覺到厭惡時,我們那部分的課題就完成了。也就沒有任何人可以影響到我們的內在,因為我們就成為與愛同源的存在,當我們發現到「寬恕他人」的機會已經不再出現,也就是當我們成為愛本身的時候了。
    當我現在感受到負面情緒,我會讓自己去好好感受那個負面情緒,直到它離開為止。有時候我可能沒時間去感受它,我就會急著去夠透過某種方式發洩它,這時候會破壞我內在的平衡。但在破壞的同時,我內在是有意識到我正在破壞內在的平衡的,但我清楚我還需要這一次的失衡。
    失衡過後,我會回頭來檢視這次整體感受負面情緒到發洩的過程,去了解這次的失衡是要帶給我什麼樣的訊息?例如我看到有人把自己的厭男情節當成正義時,我自己內在感到極度的煩躁,最終我也打了一篇文章攻擊了這個發文的人。但我自己內心清楚我其實在做跟這個發文者一樣的事情,但我讓自己去做了,但我不會去替自己的這個行為找到一個合理化、正當的解釋,我接受自己就是跟發文者做一樣的事情。(但以前我會給自己一個合理化、雙標自己如此行為的立場跟理由)再過幾天,我看書時回想起當時的狀態,我發現「哦我原來還沒接受、寬恕那個自以為是的自己」。
    也許這個過程會重複很多次,但在重複的過程中這個東西的影響力會對你越來越低,每次經歷這種情緒波動與內在失衡,只要我們後來可以接受而不批判自己,並且了解這整個體驗所要帶來的訊息並沒有抗拒的吸收,總有一天這個課題就會被你完成。你多完成一個課題,你就多自由一點。每次完成一個小課題,你過一陣子回頭看,就會驚覺於自己的成長。就像我最近突然意識到我好像已經不再嚮往成為任何人,不再覺得自己需要一個理想的自我時,自我的變化變成一種遊玩跟體驗的心態,而不是朝著某一個單一的目標前進。
    我知道我在「成為別人」這部分的課題已經處理完畢,而能夠用這樣的觀點去體驗人生,沒失衡的時候很美好,失衡的時候雖然會有點不適,但仍然會帶來「學習的機會又來了!」的興奮感。你就會發現整個人生,沒有什麼好抗拒的部分,既然沒有需要去抗拒的部分,你就能夠臣服。當你臣服時,你體內跟心理都會流動巨大的能量,因為臣服的意思,就是與拿來萬物連結的障礙,與萬物合而為一。
    最近我給自己的課題,就是在吃飯前觀想這份食物的來歷(從動物犧牲生命到物流與廚師的努力各個過程),並且在心裡尊敬與感恩這份帶給我體驗生命的功臣。雖然還是會時常忘記,想到就很懊悔,後來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就算忘記了,事後想起就馬上「補感謝」。而這個就是與萬物連結的一種儀式,我們每天都可以用一種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儀式,來讓自己去與宇宙連結,藉由「臣服」來「校準」自己的內在平衡(這大概也是穆斯林為什麼規定一天要禮拜五次的原因)。因為我們人很容易「忘本」,只要我們學會不帶立場跟批判,就能選擇選擇向內看,我們就能細微地、更有覺知地去微調自己的「失衡」。
    祝福各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