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2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聽《文訊》講座有感:我們的數位時代

下班後顧不上吃晚餐,就搭公車直奔《文訊》參加講座。大學畢業後,很難得聽講座(何況還是付費講座),在座位上,久違地感受論述與思想交鋒激盪,覺得很過癮。肚子固然很餓,於智識上卻飽嘗了一頓。
講題是「我們的數位時代:新文學.新媒體.新社群」,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討論文學和媒體(場域)之間如何互相影響。當文學的媒體從報紙副刊、文學獎、文學社團過渡到了臉書、廣播甚至影片的時候,文學創作者如何「被看見」的策略也跟著不同了,甚至成功的關鍵因素也變得不一樣。
如今,坐擁許多讀者的作者不一定得過文學獎,得過文學獎的作者也不一定能被大眾看見。此外,就像博聞強記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不再是做學問的必備條件一樣,文筆好也不再是知名作家的首要條件。
在「人人都可寫,處處都能發表」的背景環境下,如何成為作者,如何進入文壇,如何累積讀者,其後都有不同於紙媒時代的策略。如果我真有一個文學夢,我的策略是什麼?而出版社與編輯在這個「作者不用文筆好(只要有讀者)」的時代中,又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呢?
聽完講座,回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是上述兩個。最後,我也得出兩個結論。雖然隨著時代發展,文學與媒體互相影響,但總有不變之處,各個時代皆然:
一、無論在哪個時代,想要成為好的作者,獨特的生命經驗與感受力都是基礎,比起文筆好壞更加關鍵。
二、各個時代的讀者對好故事的渴望都是一樣的,甚至更無止盡。
寫於2020年8月15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