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葉問,現在很多人知道他是李小龍的師傅,這多虧甄子丹飾演的葉問,為真人打開不少知名度,畢竟那句「我要打十個」是多麼的帥氣,而電影中的動作場面更是勁道十足且流暢的讓人大呼過癮。
不過在我心目中,同樣以葉問為主角的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更是讓我著迷,而且呈現更繽紛燦爛的武學世界。
(以上為「一代宗師」中,葉問對戰不同派別的武林人士。)
不過在討論一代宗師之前,我想先來聊聊王家衛這位導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家衛導演的大名,對於華語片有所涉略的朋友相信一定如雷貫耳.......只不過未必是好的那一方面。
誠然,王家衛有他獨特的審美觀,使他在劇情結構以及畫面呈現都有獨樹一格的風格並深獲肯定。但他極其燒腦的敘事手法往往讓觀眾看的發矇,而捉摸難測的思維讓現場演員及工作人員都拍攝的極其煎熬,還大大拖延作品完成的時間。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王家衛拍攝「東邪西毒」,在他一貫的習性操作下,結果不負眾望的超出預算而且距離殺青遙遙無期(據說在沒有劇本只能臨場發揮的情況下,當時一天的派設進度是......20句台詞),搞的投資方無論在精神還是資金上都幾近崩潰。此時,王家衛的好友─劉鎮偉導演,決定乾脆把「東邪西毒」的劇組挪來拍一部賀歲喜劇去賺錢好穩定投資方,而這部喜劇的名字叫「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稍微比較一下「東邪西毒」與「東成西就」吧;前者超時又燒錢,後者只花20多天就殺青,而且還利用現成資源所以極省成本,最終還收穫2000多萬港幣的票房,對於投資方而言,「東成西就」的賺錢效益堪稱是業界楷模;當然,「東邪西毒」後來拿下多個電影獎項證明它的叫好程度,但大眾卻很不買單,最好的例子就是現在電影台不斷重複重複再重複的播放「東成西就」,但「東邪西毒」的亮相次數卻相當稀少,這側面反應大眾的接受度;然後有些人把「東成西就」中的那句:「半夜不睡覺,又出來假扮王祖賢。」奉為該劇的經典橋段之一,但請注意,我前面提到「東成西就」與「東邪西毒」是相同劇組人馬,那為何「東邪西毒」裡面卻很少有王祖賢的場景呢?這就是王家衛的毛病,因為他是邊拍邊想,欠缺整體邏輯,導致剪出最終成品時,刪掉許多它自己覺得不必要的片段,結果某些演員在戲中就出現的支離破碎,不僅讓演員覺得自己好像在做白工,還更進一步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東邪西毒」的狀況,通通重現在「一代宗師」上。
先說製作時間,從王家衛宣布開始製作,這中間花費了10年時間!這超長且不斷延期的狀況,讓「一代宗師」有一段時間被人戲稱應該改名叫:一代失蹤。
再來,「一代宗師」採用非線性敘事,其結果就是......很容易讓人看不懂。偏偏「一代宗師」的背景設置在民國初年,很多時代性的背景因為場景切換就很難讓觀眾理解。(我不諱言的說,我是個對歷史有些研究的人,我第一次都處於發矇狀態,那對於沒有歷史背景知識的人來說,理解難度只會更高。)
最後,本片出現很多「閃現」的腳色,既沒前情又沒下文,更增加觀眾的莫名感,這其中的代表人物,莫過於趙本山,或是張震飾演的一線天......
慢著!
前面聽我抱怨這麼多,大家一定感受到我對王大導演滿滿的情緒,但讓我後來開始二刷、三刷,乃至於不斷重看一代宗師,其中的關鍵就是張震飾演的一線天。原因很簡單:他實在是太帥了!
大家先看以下橋段:
是、不、是、帥、到、翻!
其實按照王家衛導演原先的構想,一線天是僅次於葉問的重要腳色,兩人甚至拍了多場對手戲。
然後我又要批評王家衛導演了,因為他後來發現剪片的時候,把張震的戲份刪的一蹋糊塗,讓他從原先的第二男主角變成了路人甲。最後,只有在「一代宗師」的北美版,還有保留一段葉問與一線天的對話,雙方還過了一招。
這裡就要多提一些歷史了,在最初的戲院公映版中,一線天很明確地提到:「八寶街、朝天宮的東西在香港還能用嗎?」
重慶八寶街、南京朝天宮,這都是國民政府時期的特務組織,俗稱「軍統」(全名: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根據地,所以一線天的身分很明確地被定位為「軍統局殺手」。
但在北美版,關於一線天的描述卻是:「有人說他是溥儀的保鑣,也有人說他是軍統第一殺手。」為何一線天會有來歷上的懸念?主要原因,來自於他習練的武術,也就是帥翻我的─八極拳。
八極拳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但在清末民初最初名者,莫過於被成為「神槍」的李書文。他之所以有名,一部分是他強悍的搏鬥事蹟,另一方面,則是他的徒弟後來與軍政界建立深刻的連結,他的大徒弟─霍殿閣,後來被末代皇帝溥儀聘為侍衛隊的武術教練,他的關門弟子─劉雲樵,後來投入國民政府,從事過特務工作,並且在來到台灣後,被聘為總統府的侍衛隊教練,現在除了總統府侍衛,國軍還有不少特種部隊,比如:海龍、涼山,也要學習八極拳,就是源自劉雲樵的影響。而劉雲樵,正式張震飾演的一線天腳色原型。(依據就是來自公映版提到的軍統殺手身分。)
從上面的人物簡介,不難看出王家衛導演為了讓詠春及八極拳的高手有所交集,很刻意地讓一線天改成漂泊到香港開理髮院,這樣才能與逃難到香港葉問相遇。而電影的主角是葉問,所以兩人對決雖然是點到為止,但在主角光環下,一線天也只能棋差一招的封刀。
可假設今天不局限於劇情,而是真讓葉問、劉雲樵,這兩位代表詠春和八極的宗師級人物打上一架,又會是誰勝誰負?
雖然這個假設問題意義不大,畢竟武術非常看重臨場狀況(就好像球類運動,即便是八面威風的強者,也會有狀況不好的時候),就算兩人真的打上一架都未必能定論。
不過後來我想,如果藉著兩人書面資料的對比,倒也是個梳理時代脈絡的機會,讓人可以更多了解「一代宗師」的設定背景。所以......就當作我無聊,接下來就在我主觀卻盡力客觀的狀況下,假想兩人的對決吧。
1.年齡
電影中,葉問與一線天的相遇大概在1950年。如果帶入到真實場景,此時劉雲樵是41歲,而葉問大約是51或57歲(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葉問的出生年月有爭議,接下來我會以他身分證的資料為主,也就是假定葉問是57歲)。
有句俗諺叫「拳怕少壯」,也就是徒手搏擊中,年輕的一方通常占上風(其實換在任何運動,也都是年輕人在反應、速度、肌肉強度等身體素質要強於年長者),所以光以年齡來看,劉雲樵應該佔有優勢。
不過也有一句俗諺叫「薑是老的辣」,所以我們第二個環節就是......
2.習武經驗
葉問是在1906年,因詠春名師陳華順向葉家租借場地,因此有機會拜師學藝。按目前可以蒐集到的資料,葉問一生都專心鑽研詠春,似乎對其他武術著墨不多。當他來到香港時,已經擁有40多年的習武經驗。
劉雲樵則是在5歲時,因為身體虛弱,所以家人讓他跟張耀庭學秘宗拳(有人則習慣它另一個更響亮的稱呼─迷蹤拳)。之後在8歲,劉雲樵開始跟八極拳大師─李書文學習。之後在22歲時,劉雲樵又學習了六合螳螂拳以及八卦掌。
從上述經歷來看,劉雲樵學的武術比葉問豐富,這有利也有弊,好處自然是見識廣博,並有機會在不同武術間觸類旁通,壞處則是可能沒每一樣都未必能學到家。像是秘宗拳,劉雲樵學的時候只有5歲,而在拜師李書文後更是基本沒再碰過,要說能學得多精妙,恐怕沒人會相信吧?還有八卦掌,劉雲樵也只練了一年,之後就沒有機會再獲得名師指導。
所以從表面來看兩人的武學經驗,葉問勝在功夫深厚、劉雲樵勝在學習廣博。
3.當時狀態
前面有提到,運動很看臨陣時的狀況,所以在這一項,我們要看的是兩人在1950年以前的人生際遇。
葉問在1937到1945的八年抗戰期間,因不願和日本人合作,生活過得極為困窘,在三餐不繼的狀況下甚至連女兒都因營養不良過世。以此推斷,此時的葉問應該很難專注練武。
之後在1945~1949,葉問擔任警察工作,根據一些口耳相傳,此時期的葉問曾略施身手就能輕易拘捕反抗者,可見身手還是挺了得的。
劉雲樵在八年抗戰期間從事許多地下任務,同樣很難繼續精進武學,但對於應付危局甚至是搏鬥,應該都保有相當高的敏銳度。不過也就是從事不少軍職活動,劉雲樵曾有過受傷住院的紀錄,雖然從日後他還能活蹦亂跳來看,應不是重大傷害,但這些傷勢也讓他感到困擾(可以想像成職業運動員,每個人都身上帶傷,雖然還是能下場比賽,但肯定會有不舒服的時候,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表現)。
1943年後,劉雲樵在軍中轉以文職工作為主。隨著時間發展,劉雲樵似乎越來越不演練他的功夫,以至於有同事完全不知道他的功夫,而認為他只是個平凡中年漢子。所以我們可以假設這段時間的劉雲樵可能在心態上處於比較睏倦或是厭戰?
雖然雙方際遇發展大不相同,但有一點兩人倒是高度相似,那就是1950年的時候,葉問及劉雲樵都處於動盪不安的逃難狀態。
葉問為何會到香港?主要原因就是他曾服務過國民黨,所以當國共內戰結束,他的身分很容易被共產黨清算,葉師傅這才跑到香港避風頭。劉雲樵的特務身分就更不用說了,只能跟著政府跑來台灣。因此兩位大師只怕都在內戰陰影下顯得心煩意亂。
結論
說了這麼多,我的想法是:除了第一項的年齡好像有比較大的差別,好像真沒辦法看出葉問及劉雲樵的優劣。
如果以賽事分析的角度,我其實說了許多沒意義的廢話。
但我想,王家衛導演之所以把兩人對決的場景削減到最低,是否在表明他看中的不是兩人的武學,而是他們在大時代下的個人處境?
以研究歷史的角度,葉問及劉雲樵的際遇是微觀史學中的上好材料,同時也很能澄清一件事:「大師也只是活生生的人。」
且說葉問,逃到香港後,為了過日子,於是開始教詠春拳好賺取收入。起先他教得很認真,但之後卻與一個上海女人勾搭同居,並染上吸鴉片的壞習慣,使他無論在生活或教學上都呈現萎靡狀況。這使他門下弟子不惜聯名勸葉問放棄毒品重新振作,結果葉問卻大發脾氣地表示:「我的私生活沒必要被人干涉!」幸好後來葉問的兒子來從廣東逃到香港,葉問這才比較有動力振作自己。
我不明白葉問為何會突然墮落(畢竟他兒子及弟子都不明白),但看他流落異鄉,而且人生是越活越艱苦,或許會是其中的原因?
再說劉雲樵,來到台灣後並在軍中服完役退休,之後就閒待在家中,而且聽說平時也不練武,有一種「我就廢」的消沉。
有人這麼跟我推斷,劉雲樵或許在軍中過得相當鱉屈,所以他才產生放棄一切並準備虛度光陰的了此殘生?好在後來他被軍校同學推薦,同時也被過往一起習武的同門鼓勵,這才重新振作,開始進入總統府當侍衛隊教練。除此之外,劉雲樵創立「武壇」繼續傳承武術,也使八極拳不只局限於軍方,而是如今在民間也能遍地開花。
或許就像「一代宗師」中的台詞:「最難過的高山是生活。」大師們也有過他們的低沉時刻,萬幸他們最終度過了高山,這樣的歷程雖不一定光彩,但其實更貼近及深入人心。
王家衛導演曾提到,他之所以有開拍「一代宗師」的念頭,主要是看到葉問離世前夕打木樁的錄影。這個時候,葉問已經是喉癌末期,他打到一半,突然停了下來(我估計是體力不繼吧),本來這應該是NG,影片應該要Cut斷了,但葉問停頓一會兒,卻又接著打下去。王家衛一開始覺得奇怪:「他幹嘛一定要接著打下去?」然後他突然感悟:「啊,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葉問這是憑著一口氣,要將前人傳承給他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所以葉問及劉雲樵難能可貴的,不僅止於本身的武藝高強,還有那份在歷經波折後,讓武學得以傳承的堅持及際遇。
而我之所以被「一代宗師」吸引,從而開始欣賞王家衛,或許就是被這相互影響的心境吸引吧?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己之見,就不知道大家又會是怎麼想的了。
以上影片為葉問示範詠春的身影。
當然也不能少放劉雲樵的影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