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殺警案,所有政治人物才該負最大責任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前陣子的「精神病殺警案」,引起社會群眾的憤怒,筆者先敘明自身立場「法律需要大多數人民認同,當社會主流民意不認同此法律時,政府需要提出解釋說服民眾,或者盡速推動修法行程,避免降低民眾對於法律正當性之認同。」

對於此案件,比較主流的想法大概分成三種:

1. 法官判決太離譜,不是有精神疾病就可以殺人。
2. 刑法19條有「原因自由行為」的但書,精神病患自行停藥需要負擔全責。
3. 精神疾病殺人無罪,那以後殺人的罪犯都只要稱自己是精神病患,就不用接受法律的制裁。

關於第一種想法,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刑法第19條規定精神障礙者對於其行為,辨識能力有喪失或減低時,不罰或減輕其刑。
刑法第19條引起民眾的憤怒,認為殺人就是殺人,不該因為其有精神疾病而刑罰和一般人有所不同。

筆者想先解釋刑法第19條的立法理由,在台灣刑法是採用歐陸法系的「三階段理論」,也就是法官判刑時會依「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來決定犯人有罪無罪,其中之「有責性」便是對犯人責任能力的審查,也許是18歲以下的少年因心智不成熟而僅有部分行為能力,7歲以下兒童無行為能力,也有可能是犯人有精神疾病而僅有部分行為能力或完全無行為能力,這些都會影響罪責,而有無罪或是減刑的規範。
而刑罰第19條便是根據「有責性」而具體化的刑法,犯人在犯罪時依其精神狀態有可能可以減輕其刑或無罪,當然有責性及刑法第19條的規定真的不被主流民意接受時可以討論及修正,但依法判決的法官,筆者不認為真的是「恐龍」或是不懂人間疾苦。

至於第二種想法,則該釐清何謂「原因自由行為」,依最高法院96台上6368判決指出,「原因自由行為係指行為人在精神、心智正常,具備完全責任能力時,本即有犯罪故意,並為利用以之犯罪,故意使自己陷入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狀態,而於辨識行為違法之能力與依辨識而行為之自我控制能力欠缺或顯著降低。」
這是我國對於原因自由行為的通說,而非因為精神病患自行停藥而陷入精神混亂情況就是原因自由行為,只要他在停藥當時不是因為有殺人的犯意而為了減刑讓自己陷入精神混亂狀態,就不適用刑法第19條之原因自由行為但書。
法律和一般文字不同的地方在於,除了字面文義解釋外,還須根據立法理由、歷史及判決、判例、大法官解釋等演變過程,來探究法律的真正意思,這些演變過程是對簡短法律文字的補充,且一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第三種想法,筆者以為和我國人民不尊重專業以及對精神病患的不了解有關,犯人在犯罪時精神狀態是否正常是由醫生判斷,是否只是為了減刑而假裝,相信醫生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能夠判斷,你我都不是醫生,沒有專門學過精神病患的相關知識,實在不適合去批評醫生判斷錯誤。當然我也認同需要複數的醫生鑑定來判斷犯人的精神狀態,尤其當案子進入二、三審的時候該有更多的鑑定報告來說明犯人犯案當下的心智狀態,但並非殺人犯只要稱自身有精神病,裝一裝就能和真正的精神病患一樣獲得無罪或減刑。

綜上所述,法律規定有其原則、理由,法律解釋也有其演變過程,當然其中會有不同的意見,但只要依法審判,法官就沒有瀆職,只要依專業知識鑑定,醫生就沒有過錯,實在不該去「追殺」判案的法官或是精神鑑定的醫生。
當然法律應該要符合人民期待,如果有不合時宜的法律,應盡速推動修法。而針對精神病患,政府應該多花費資源支持精神病患的防治及治療,如加強社工的培訓並改善薪資,使得有更多人民願意從事社工職業,而非只是「做功德」。

如果真的要為此件憾事究責的話,筆者認為責任最大的是所有的政治人物,政治人物有其能量可以修法,可以檢討資源分配,可以盡各種努力防止社會事件的發生,當社會事件發生,而且是不斷發生時,我認為是政治人物對法律規範的不足及沒有將正確觀念教導給人民,但事情發生至此,我只有看到政治人物配合媒體帶風向,將一切錯誤推到法官、醫生的身上,而政治人物對自身的檢討似乎沒有人提出。
政治人物做為一般人民的意見領袖,在經濟、資訊都有優越地位,擁有影響整個社會的能力,但同時也應該擔起責任,去讓社會更好、更進步,甚至是教導民眾正確的道德倫理觀念,而非只想著獨善其身,只是為了選舉而蠱惑人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最棒的沙龍
0會員
4內容數
我最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5
台股加權指數從最高點18619點到近期的最低點12810點已經跌掉了30%,距離十年線也僅剩一千多點,筆者認為是已經可以開始加碼的水位,說明如下: 一、股災是窮人的福音 二、以十年平均價格買進現在的股票 三、以指數型etf為進場的工具 四、持續投入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2/10/15
台股加權指數從最高點18619點到近期的最低點12810點已經跌掉了30%,距離十年線也僅剩一千多點,筆者認為是已經可以開始加碼的水位,說明如下: 一、股災是窮人的福音 二、以十年平均價格買進現在的股票 三、以指數型etf為進場的工具 四、持續投入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0/09/11
圖片截自中央通訊社 其實對我來說,這件事比什麼美豬或是誰要選台北市長,都重要太多太多了 雖然這本來就是很難的事,但前幾年真的做的很爛很爛 所有的媒體、檢討個案的政治人物都很爛 明明就是整體制度、法律不夠完善,我們對這些社會案件給的關心跟資源都太少 卻每個人都在抓戰犯
Thumbnail
2020/09/11
圖片截自中央通訊社 其實對我來說,這件事比什麼美豬或是誰要選台北市長,都重要太多太多了 雖然這本來就是很難的事,但前幾年真的做的很爛很爛 所有的媒體、檢討個案的政治人物都很爛 明明就是整體制度、法律不夠完善,我們對這些社會案件給的關心跟資源都太少 卻每個人都在抓戰犯
Thumbnail
2020/09/05
此篇寫給理財小白,或是想了解股票的新手投資者 股市老手請跳過此篇 股票是個蠻容易被妖魔化的理財工具 常被不了解的人認為股票就是不好的東西,一不小心就會身敗名裂 今天想為它辯駁一下,想讓大家多了解股票這種理財方式。 首先,所有理財工具都是有風險的 當然風險有高低,要依照自己能夠承受的程度去選擇理財工具
2020/09/05
此篇寫給理財小白,或是想了解股票的新手投資者 股市老手請跳過此篇 股票是個蠻容易被妖魔化的理財工具 常被不了解的人認為股票就是不好的東西,一不小心就會身敗名裂 今天想為它辯駁一下,想讓大家多了解股票這種理財方式。 首先,所有理財工具都是有風險的 當然風險有高低,要依照自己能夠承受的程度去選擇理財工具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Thumbnail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Thumbnail
德國與臺灣相同的,最後判斷取決於法官,而非陪審團。 最大的差異,或許在,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而無罪或減刑後,若有再犯之虞,在德國則可能在司法精神醫院中長期保安監護;而臺灣,則至多在受委託之精神醫療院所監護五年。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松德院區院長 楊添圍
Thumbnail
德國與臺灣相同的,最後判斷取決於法官,而非陪審團。 最大的差異,或許在,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而無罪或減刑後,若有再犯之虞,在德國則可能在司法精神醫院中長期保安監護;而臺灣,則至多在受委託之精神醫療院所監護五年。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松德院區院長 楊添圍
Thumbnail
在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時,被告很常以其患有精神上疾病,作為脫罪的理由或藉口,而患有精神上疾病會影響到其對於行為判斷的能力,進而影響其行為時「責任能力」的程度。並不是被告只要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法院就一定照單全收,對於被告所提出的答辯理由,法院會請具有精神醫學背景之專科醫師作為鑑定人,鑑定被告「行
Thumbnail
在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時,被告很常以其患有精神上疾病,作為脫罪的理由或藉口,而患有精神上疾病會影響到其對於行為判斷的能力,進而影響其行為時「責任能力」的程度。並不是被告只要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法院就一定照單全收,對於被告所提出的答辯理由,法院會請具有精神醫學背景之專科醫師作為鑑定人,鑑定被告「行
Thumbnail
ㄧ、精神衛生法 精神衛生法(以下稱本法)於七十九年十二月七日公布施行,其後歷經四次修正。 第 一 章 總則(1-3條) 宗旨:為促進國民心理健康,預防及治療精神疾病,保障病人權益,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特制定本法。 第 二 章 精神衛生體系(4-17條) 第 六 章 罰則(51-60條)
Thumbnail
ㄧ、精神衛生法 精神衛生法(以下稱本法)於七十九年十二月七日公布施行,其後歷經四次修正。 第 一 章 總則(1-3條) 宗旨:為促進國民心理健康,預防及治療精神疾病,保障病人權益,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特制定本法。 第 二 章 精神衛生體系(4-17條) 第 六 章 罰則(51-60條)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節目中將從屏東精神疾病患者刺傷超商店員事件,探討與精神疾病者有關的法律問題。 本集重點 📷 精神疾病與一般疾病有什麼不同呢? 📷 臺灣「精神衛生法」中對於精神疾病的定義是什麼? 📷 強制治療雖經過多重的評估與考量,但此項作法為何還是引起社會諸多的討論?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節目中將從屏東精神疾病患者刺傷超商店員事件,探討與精神疾病者有關的法律問題。 本集重點 📷 精神疾病與一般疾病有什麼不同呢? 📷 臺灣「精神衛生法」中對於精神疾病的定義是什麼? 📷 強制治療雖經過多重的評估與考量,但此項作法為何還是引起社會諸多的討論?
Thumbnail
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有人喝酒喝到爛醉還是堅持要開車上路,還因此違規闖紅燈發生交通事故。在這種情況下,駕駛人確實是因為「精神障礙」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那為什麼還可以依照刑法第185-3條或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來懲處又不能依照刑法第19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來減刑呢?
Thumbnail
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有人喝酒喝到爛醉還是堅持要開車上路,還因此違規闖紅燈發生交通事故。在這種情況下,駕駛人確實是因為「精神障礙」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那為什麼還可以依照刑法第185-3條或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來懲處又不能依照刑法第19條第一項或第二項來減刑呢?
Thumbnail
前陣子的「精神病殺警案」,引起社會群眾的憤怒,筆者先敘明自身立場「法律需要大多數人民認同,當社會主流民意不認同此法律時,政府需要提出解釋說服民眾,或者盡速推動修法行程,避免降低民眾對於法律正當性之認同。」
Thumbnail
前陣子的「精神病殺警案」,引起社會群眾的憤怒,筆者先敘明自身立場「法律需要大多數人民認同,當社會主流民意不認同此法律時,政府需要提出解釋說服民眾,或者盡速推動修法行程,避免降低民眾對於法律正當性之認同。」
Thumbnail
有時候念頭一閃而過,就決定了。但卻不是好的決定   不久前,以及不久前的不久前,聽聞因為遭到性侵而自殺的新聞,在找到下個話題之前,社會又陷入一陣討論之中,各式各樣的說法,各式各樣的切入角度,各有各的立場。
Thumbnail
有時候念頭一閃而過,就決定了。但卻不是好的決定   不久前,以及不久前的不久前,聽聞因為遭到性侵而自殺的新聞,在找到下個話題之前,社會又陷入一陣討論之中,各式各樣的說法,各式各樣的切入角度,各有各的立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