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香港X香港人】#003黃色經濟圈的未來

序言
自去年六月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起始,所謂的抗爭模式配合著香港人的應變能力與創意,衍生出各種意想不到、還在變化的結果。而黃色經濟圈可說是其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過往我們在選擇餐廳、店鋪以前,似乎不曾考慮過所謂政治立場。但是今天,我們有十八區黃藍店分佈圖,有「Whatsgap」與「和你Eat」[1],會分析商鋪的資金背景、其店主、店員至乎董事在這場運動裡的言行舉止,始決定光顧與否。當政治融入生活,再不能被分割,是否經已預示了些什麼。
Photo Credit/林景楠 Mike Lam Faceboook
Photo Credit/ 林景楠 Mike Lam Faceboook
黃色經濟圈的未來
對於黃色經濟圈,阿布泰國生活百貨的創辦人林景楠先生就有這樣的理解——選擇理念、想法相同的人和店去支持,將消費意志與政治立場和本身的思想掛勾——這就是黃色經濟圈,至乎黃色概念股。
「黃色經濟圈的方向通常是要以消費者角度去看,例如我有一筆錢,本來就是要用的,那現在我應否用在這家商店或公司,以消費的形式去支持他們。」林景楠揮著手分析道:「黃色經濟圈整個是無形的。不會說有什麼入場卷、誰要參加、要報名之類。如果黃色經濟圈切切實實的變成一個商會,有公司、有人操縱、有『大台』,那樣是不會長久的。因為若有實際的東西出現,露出了矛頭,就一定會被打擊或是打壓。但是現時很多商戶,包括我自己,在這個黃色經濟圈下其實是無形的,我沒有入紙報名什麼的,所以政權很難說,喔,因為你是黃色經濟圈,所以我要打壓你這樣,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若黃色經濟圈要持續發展下去,必定是無形勝於有形。我們沒必要把它實質化,或如坊間提議的什麼集資,將許多黃圈內的小店整合成一個大型團體,甚至綑綁式上市, 我個人認為是不太可行的。要是沒有國安法,我也會想如果有一些商會、領袖什麼的出來說幾句勉勵一下大伙也是件好事,但是在國安法之下,願意站在最前線的人,也無可避免的承擔一定的風險。反而,如香港人過去一年所說的,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會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步伐也不一樣,不應該這樣綑綁所有人一起去走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 。」
「而於商業的角度而言,黃色經濟圈也不是一個會籍,不用去推銷的。基本上做生意的人,其實一般還是會先做生意的。」林景楠笑道:「就算我出外談生意,我也不會問他們是否歡迎黃色經濟圈、是否支持我的政治取態,若你不支持我便不與你談生意!不會的。事實上,對方亦不會因為政治取態而去擔心究竟應否與你合作。我覺得做生意始終是做生意。」
表態
那你認為黃色經濟圈是一種另類抗爭模式嗎?我問。
「不是抗爭或示威。」林景楠搖頭道,在市場上罷工那些行動才是示威抗爭,但是黃色經濟圈不是,黃色經濟圈反而比較像是「我喜歡消費些什麼」——「喜歡支持自己公司」、「喜歡看蘋果日報」,那是一種消費的「表態」。
「我想香港的這些民主運動,甚至所謂抗爭其實未必可以改變到很多人,反而是因為政權一直以這種強硬的方式表態,這才是改變了人們想法的根本原因。(政府)令我們無從表態,那我們就要找地方表態啊。」林景楠說,最大的改變是,香港人學會了把政治融入生活。
就好比數天前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捕、壹大樓被封鎖搜查,而香港人的反應除了憤慨以外,是一起支持壹傳媒、購買「黃色概念股」。
「這正正表達了一件事,那就是當一個政權,或者即使可能只是環境,不能讓消費者表達自己所想——你封住我的口不讓我說話,你鎖住我的腿不讓我遊行,ok!我要吃飯,我要看新聞,我要做些什麼時,便用黃色經濟圈這件事去表達出來。」林景楠說得激動,卻肯定的相信,當人們越被一個政權、環境打壓得越厲害時,所謂黃色經濟圈或是股市圈便會越發的強大。
「雖然現時始終因為也面對著疫情,各行各業的生意也未必特別好。但自己作為一個被支持的商戶之一,我認為成效是有的。事實上,很多支持者均是特地為了表態、為了支持我們而去消費,這是看得見的差別。」
「香港人其實很多人,上班下班、回家要照顧小孩、背後還要供樓。我每天也要擔心飯碗(工作)時,你還要我說政治? 有車回家就可以了呀。其實很多人、家庭的想法就是這樣,安穩就好。」林景楠沉默了一會,續道:「但是我想,安穩這個字已經不適用於香港。面對著那些警暴、政府不公義的政策,這些問題已經切切實實影響到我們日常的生活,每個人也要就這件事表態。那既然不能遊行示威,也就更進一步促成了黃色經濟圈、黃色股市圈。或者之後有更多的一些黃色圈的事情,也是可能的。」
「的確,黃色經濟圈現時相當盛行,但是這樣能維持多久?」我問,人們被打壓,因為憤怒,因為無從發聲,所以在黃圈消費表態,又或者可能只是讓自己良心好過一點,一年前如是,一年後的今天也如是,可五年後、十年後呢,這一切是否終將有被時間磨滅的一天。
「不會被磨滅的。」林景楠堅定的道:「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這場運動原來是要爭取的是五大訴求,就算香港再沒香港人,但這些訴求還在。訴求還在,事情也未完結。五大訴求下一句是什麼?我還記得,是缺一不可。既然缺一不可,一天我們還未爭取到,縱使香港人到了哪裡,這場運動、這件事情也是不會完結的。 」
什麼是香港人
「—定不是說國籍、出生地、又或是什麼語言。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在這個城市生活過,是否認同這個城市的價值、文化。縱使他不會說廣東話,但他是否認同這個語言。如果上述的都符合,那他就是一個香港人。」林景楠說的流暢不帶半分猶豫。
「假設我是泰國來的,不會說廣東話,但我還是努力學習,以廣東話跟別人溝通,我尊重這裡的文化,我會用八達通,會嘗試學習上連登看看香港人到底在幹嘛,很多這樣的例子無法盡列。但當一個人能夠融入這個城市,尊重、欣賞、享受這裡的文化,會為了這座城市、為這裡的人著想,會覺得成為香港人是種驕傲、是種光榮,這時候其實也不需要再問,我是否是一個香港人。」
海外黃色經濟圈
其實於海外建黃色經濟圈,就等同是一個香港人的概念,他說,因為香港人到了世界哪個角落也是香港人啊。「不是一定說住在香港的才是香港人,黃色經濟圈也是相同的道理,不論我到泰國、英國,只要我與其他『手足』想法一樣,理念相同,全球各地我們也可以有這樣的經濟圈。」
「其實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叫China Town(中國城),那以後是不是也可以有Hong Kong Town?裡面是否能有一間香港學校,教授廣東話,香港人的俚語、香港的文化背景等,又或者可以有我們香港人熟悉的商戶什麼的在那裡聚集。那這個部份我認為是可行並長遠的。我相信香港人的優勢就是大家創意無限,現在的我還未想到的事情,他日難保可能會開發出一些什麼新的東西。」林景楠說,也許可以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生活圈,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往後的路,要怎樣把香港人的價值和精神等延續。
傳承
「最重要的還是教育。香港人可能一直以來也是受所謂更為英式的那種教育,但就算是在別的國家或是地方,又是否能有一科叫做『香港歷史』?這正正是讓我們下一代繼續傳承下去, 知道香港過去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林景楠認真的剖析著他未來的計劃,說如果未來能在泰國建構起一個香港生活圈的話,想要興建一所學校。
「其實香港有很多有學識的人,可能隨著網上教學的普及,便能做到一些直播、錄播的課程等。疫情之下可見的是由實體店的消費轉為網上的,那可能以後一些教學上的事情也會變成這個樣子,例如教授們不用再在香港這個實體地理位置開talk show、演說講解,而是可以透過網上科技的種種,讓自己的見解可予全球的華人、香港人,甚至是任何關心香港時事的人也能收看。」
他說自己作為商人,可能會朝一些跨國電訊商平台用作銷售一類的方向找尋關於未有的答案,但其實不管局勢如何,也只是視乎大家怎樣發掘,以及傳承下去。
「香港現時還算資訊流通,內地也有很多人會『翻牆』,那些想要知道事實真相的人,自然就會『翻牆』出來。就算是北韓也有脫北者,用身軀去逃離那裡去看外面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翻牆』就更容易,即使香港有天網絡、言論全受到控制,也攔不住當地人,或是『新香港人』,關鍵只是那些人是否有這樣的良知、求知的意欲而已。 」
關於香港
香港這個詞語大概在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人身上所演繹的、詮釋的也不一樣。
在英國殖民地時期成長、經歷了1997主權移交,也經歷過沙士、金融風暴,以及雨傘革命到反修例運動等自香港開埠以來最大型的社會運動,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的80後,他說,香港純粹是一個地方名,沒有它的價值,因為它的價值是建基於這裡的人——香港人。
「香港是否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重要,香港是否一個轉口港?不重要。」林景楠嚴肅的道:「以前小學教科書上常說,維多利亞港水深廣闊,是個很合適的貿易港。可十年以後維多利亞港也可能被填滿了,那它本身的價值還是否存在?香港還是不是一個『港』呢?還是叫香『地』會貼切些呢?地方名而已,不需要介懷。我們看的,是心裡的價值,在這裡成長出來的價值。」
我在乎的是香港人的價值,他說,希望自己與身邊的人、下一代,至乎現在與未來的抗爭者,也要記得,毋忘初衷,知道自己出來抗爭是為了什麼。
「我們建立這些事業,做某些事情是為了什麼。他朝有天,大家移居國外,又是否願意只做二等、三等公民就算了?如果什麼都不去想,純粹想要生活安穩,這樣到其他國家的話,真的就只是四個字——苟且偷生。沒有分別。」林景楠如是說。「我去英國是為了什麼、我去泰國是為了什麼。我縱使到了泰國,我兩個女兒以後可能讀以英文為主的國際學校,但我還是會教她們說廣東話,這才是香港人的價值。她們可能不是住在香港,但還是能以廣東話溝通,也明白那些香港人的價值。那就是我覺得的何謂香港、何謂香港人。」
結語
關於走或留,近日有過太多的討論。但我想就如他所言,最重要的,是走或留以後,能做些什麼,去保留至乎傳承香港人的身份與文化,而不只是移居外地過上相對安穩的生活以後,就沒有然後。如果說黃色經濟圈的形成是香港人團結的證明,那麼這等立場的表明,又是否能在往後五年、十年一直的被維繫,甚至延伸至海外,讓歷史記下,香港人這三個字,不僅是種身份認同,還是一種態度。
僅願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特別鳴謝:林景楠先生 採訪、撰文:玄楓
(原文刊登於立場新聞。)
香港X香港人】想要探討的核心有二——什麼是香港人、又是什麼構成香港這個詞語。專欄將會訪問不同身份地位與光譜立場的香港人,讓他們訴說各自對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的記憶、感受以及想像,希望能紀錄那些關於香港與香港人的一切。 ⠀⠀⠀⠀⠀⠀
因為關於香港的所有,都值得被好好書寫。 因為無論香港變成什麼樣子,也是我們的香港。
[1] 註:「Whatsgap」與「和你Eat」是為電話軟件程式(App),可跟據所在位置或地圖尋找該區的黃藍商店和食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