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0/1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場 MBA 課上百玩不膩的賭局—聊商業思維與邏輯

    在學費動輒幾萬美金的美國 MBA 課堂上,我們學經濟理論,投資分析,市場行銷,領導管理。儘管課程內容包羅萬象,神奇的是我們卻進行了一個活動好幾次。這個像是賭盤的遊戲規則簡單,十分鐘就可以揭曉答案。其中完全不需要任何商管領域的知識,贏家卻肯定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
    聽來有趣嗎?這個活動要多一點人參與才好玩,但規則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完:
    每個人在 1-100 內選一個數字, 選最接近平均的 2/3 的人獲勝; 同樣接近的話,獎勵平分。
    就這麼簡單。你會選多少呢?
    Can You Guess What Other Readers Are Guessing? Credit
    Can You Guess What Other Readers Are Guessing? Credit
    第一次進行這個活動是在市場行銷的課,教授發下紙筆讓大家寫了心目中的數字再交上來。我寫了 33 ,跟大家比不算成功也不算失敗。
    在另一門課上,經濟學教授又做了一次,不過這次老師跳進來參與,選了 20 。
    你選的數字接近嗎?

    無限循環的賽局: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思考分析
    好吧,其實應該看得出來:既然是大家的平均,這題便沒有舉世公認的標準答案。即便沒有正確答案,我們還是可以做個簡單的分析:
    • 既然數字只能在 1-100 內選擇,那答案只能這 100 個數字以內。所有人都純亂數從 1-100 選的話平均會是 50,答案會是 50 * 2/3 = 33
    • 平均的最大值是 100,答案是所有數字的 2/3 ,所以答案不可能超過 67。既然不可能超過 67 的話,有腦想贏的人就不會選超過 67 以上。
    • 假設所有人都亂數從 1-67 選,最大平均是 67,答案應該不超過 67 * 2/3 = 44
    • 但大家不可能全部都猜最大值,正常人大概不會猜超過 44。那麼假設所有人平均猜 44 ,答案則是 44 * 2/3 = 29...
    • 既然答案是 29,那我也猜 29。但如果大家都猜 29 ,那答案會是 29*(2/3)=19.3 ...
    發現了嗎?這是一個無限循環,當大家思考越多層時,正確數字便會以 2/3 的比例不斷的收斂。
    如果所有人都想到彼此會想 X 層,那比別人多走一層就是正確答案!
    於是教授調查了「有沒有人選 1 的?」大多是班上數學系畢業或是學基礎科學的,看起來就很聰明反應很快的美國同學。教授解釋了:
    規定不能選 0 ,那 1 就是理論上最可能正確的數字。
    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大家都要追求最大的利益。在最極端的狀況下,大家知道會收斂,所以所有人都選 1 ,結果正確答案會是 1 * (2/3) = 0.67 。所有人都同樣接近平分獎勵,大家都勝利。雖然平分獎勵不高,但如果你選其他的,中獎機率和期望值可能更低。
    所以說選 1 是很聰明的,因為你知道數字會無限變小。但是無法說你有「商業敏銳度」,因為你假設所有人都跟你一樣聰明;但事實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把這個思考流程跑一遍的,肯定會有人脫隊。
    「有沒有人選 50 以上的?」
    班上大多是人文科系畢業的學生舉手了。他們說沒為什麼理由,就覺得大家不會想這麼多。而且對很多美國人來說,乘以 2/3 是一個需要拿紙筆好好計算的公式,有些人甚至選了 55、60 之類的數字。
    「有沒有人選 67 以上的?」
    班上平時鬼靈精怪的同學舉手了。
    他說了:「沒有啊!我就覺得感覺大家大概都會往小的選,我就是不管別人,走自己的路,搞不好有什麼有趣的事情!蛤?不可能超過 67 嗎?好吧,至少我賺到一次發言機會?助教可以幫我加分嗎?」
    「最後答案是 22。」
    教授公布了這次的賭盤。
    這個賭盤由經濟學博士猜的 25 最低,而華頓商學院和 CEO 猜的 40 最高

    為什麼教授可以猜得這麼準?
    教授進一步說明了他的思考邏輯: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我的猜測。譬如每年入學考試 GMAT 分數不斷提高,讓我對於你們數學基礎比較有信心了,大家會願意想比較多層,會讓數字變小。
    如果今天我把乘的數字換成 3/5 ,或是可以從 1-125 選擇,猜會怎麼樣?數學上一樣會收斂為 1 ,但因為比較複雜,很多人來不及算或是懶得算了,所以數字可能會更高。
    另外我刻意不留時間給大家思考,這樣的話會讓數字沒這麼小。我曾經實驗讓同學發一次言,有人說「不要選 67 以上」,有人說「會一直變小」,這些是公開資訊,給更多提示都會讓大家越選越小。如果我今天說最接近可以得100塊,大家也會往更小的選。
    更重要的是,你們一定覺得這活動好像似曾相識吧?沒錯,我知道你們上禮拜在行銷課上玩過了。洞察市場是很重要的!我猜那時候答案是 29-30 左右,所以這次至少會往下收斂一層。20 左右會是正確答案。
    你猜對了嗎?
    策略是無限延伸可能性的棋局,我們能往未來想幾步呢?Credit:火鳳燎原

    誰能參透群眾的心理?
    這個實驗名為 2/3 of average,值得一玩再玩。因為幾乎是要判斷每個參與者會往可能情況「想幾步」。不管玩幾次也沒人保證能猜到正確答案。這個問題有些教材會把它當作賽局理論的第一課,但學術理論只能用來解釋:有些賽局就是沒有必勝策略。
    因為這其實是一個偽裝成數學問題的商業市場問題,甚至是群眾心理學問題。
    有可能的正確答案是什麼呢?在沒有限制人數參與和思考時間下,大家認為 20 夠低了嗎?還是 15?還是數字真的會收斂為 1 呢?
    丹麥的一家報紙曾經舉辦網上賭局,全球將近兩萬人參與,結果答案是 21.6,也就是大家猜的平均是 32.4 ,約等於 100 * (2/3)^2.7。收斂了 2.7 次,代表大家覺得彼此會往前想 2.7 步。
    如果我們真的舉辦這樣的賭局,下注一次 100,贏者平分獎勵,這一局玩還是不玩?
    這套邏輯可以套用到商業經營,甚至投資預測——因為股價正是所有人對於公司價值未來的心理投射。而判斷時機進出,就如同判讀全球投資人心理一樣,有千百萬種因素影響。投注本身也會像遊戲影響平均一樣,影響市場的交易量。如果財力雄厚,甚至可以像索羅斯狙擊貨幣一樣強迫把數字拉高拉低。正確數字彷彿隨機漫步在可能的範圍中。

    賭盤蘊含的商業思維
    在市場上的商業思維也正如同此局。除了最簡單的賽局分析(會發現沒有均衡點)以外,沒有一套理論可以教導我們真正的點會落在哪裡。在理工科的世界裡,許多公理定理都是非一則零,按照公式無法處理不完整的資訊片段。而許多時候,沒有資訊的情況下,仍要求我們做出判斷。
    商業的學習雖然沒辦法讓我們百戰百勝,但可以在缺乏資訊的時候,仍能做出雖不中亦不遠矣的研判。只要市場不是贏者全拿,便有研究的價值。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的遊戲規則裡,如果我們試圖用商業方法與概念來理解,可能會有以下幾種分析方法:
    • TAM vs. SAM:有多少人參加這賭局?他們是我們競爭對手,同時也是把市場的餅一起做大的夥伴。吸引不到夠多的玩家,不把市場做大,總彩金不夠高就沒什麼賺頭。然而參與人數少,不小心猜到最準的機會也變大了!這是個商業決策:投資早期成本來教育市場,或是投入競爭焦土戰搶市佔率的問題。
    商業經營應該專注把餅做大,還是著重在自己的市占率?Credit: FourWeekMBA.com
    • Competitive Landscape :參加這次賭局的,有多少比例是經驗老到的「高玩」?他們會選接近小的數字。猜 1 的玩家,如同推出了功能複雜,遠超過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注定不會勝利。自己公司產品即使功能不及對手,卻可能還有機會靠市場的時機,達到 Product Market Fit 來勝出!
    • Market Adoption & Stats:使用者對於規則與基礎數學夠了解嗎?有多少人知道從前的結果?歷史因素會影響投資心理。MBA 課上玩兩次就收斂了一層。丹麥報社做是 21,金融時報也做了一次是 18,如今這些都是公開資訊。普羅大眾都知道這些數字的話,下次玩肯定會變小。如果大家不做功課,就會變大。
    在玩家中誰是一開始就參透規則,而誰沒搞清楚狀況呢?Credit: CrazyEgg
    • Valuation:我們可以拿不同次賭局的狀況來比較,如同股票估值拿不同公司比較各種譬如 PE ratio 等指標來估值。但畢竟每次玩狀況不一樣, no stocks are created equal,韭菜們不一定知道兩者的差異!
    • Black Swan / Outlier:參加這次賭局的,有多少下注是來亂的?他們會選超過 67 的數字,用來當作整局精心計算之外的 X 因子。考慮到這些離群值,如果參加者母數小的話,就會極大影響平均了。
    大家都猜得很接近的時候就是有人喜歡來亂,真是 87 不能再高了。
    • Marketing:如果放一些市場消息,裡面加一些似是而非的時下熱門 Buzzword ,譬如:最新科技「深度學習」的神經網路有無限層,所以大家都該乘上 2/3 無限多次!如此一來,大家都會押無限小啦。
    • Monopoly:產業是否有壟斷問題?如果科技大頭 FAAMG 跳進來重押 1,我也押個一百塊來收割韭菜就好啦!還是說風險太高,我這局先不玩下局再玩?
    開個六給我,讓我贏莊家一百塊可以嗎?

    學習 Business 能不能讓我們猜得更準?
    很多人好奇 MBA 這個學位到底在學什麼:是都在交朋友呢?念商管以後就可以做大老闆,還是在教我們如何股票投資賺大錢!
    商管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科群,無論是基礎學科,如經濟統計會計財金,到更偏軟實力的策略溝通領導管理,除了學習前人定出來的規則以外,其餘往往都是用經驗法則,對於商業世界的現象提出不同的理論,歸納總結試圖參透世界輪轉的道理。
    而真實世界的市場是動態的,沒有人是全知全能來獲得完整的資訊。但學習商業概念與產業知識,會提供一個框架模型,幫助我們把可能的範圍縮小,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數學告訴我們至少先把 67 以上的砍掉,經濟學會說可以選 1 ,但實務上應該 15 - 30 都可以。這樣每次都接近正確,把時間拉長來看,也許離中大獎還有點距離,但不會離人生目標差得太遠了。
    所有模型都是錯的,但有些很有用。
    學習前人的經驗,培養對世界的了解與判斷直覺,我想即是商管學習的真諦了。
    P.S. 這個局其實很有名,甚至有自己的 wikipedia page! 如果大家喜歡這樣的文章,請留言告訴我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