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可能有自然放鬆而無痛苦的分娩時刻嗎? ─ 淺談催眠生產

身為一位母親 妳會打破蛋殼,為了讓小雞出生嗎? 妳會撕裂蛹繭,為了讓蝴蝶破繭而出嗎? 在我們對於生產的既定印象裡,似乎不可能有自然而無痛苦地分娩時刻,但如果我跟妳說:「那曾發生在我身上呢?」
無痛苦不是完全無痛的感覺,但除了痛,還有千萬種令人驚奇的感覺,只是尚未找到適當的語言描述。我們對於痛,總是展現在緊握的拳頭、緊繃的嘴巴、皺著的眉頭或大聲呼喊,這些都向出生的肌肉發出信號「我正在恐懼」。 但您知道嗎?每一次的分娩收縮 (催眠生產用語:子宮波浪),都是愛的浪潮,在媽媽的身上蔓延開來。子宮波浪,在生理上是催產素在體內流過引起的,因此,每一次出生的浪潮,就是愛的浪潮出現。允許自己與每一次的浪潮相遇,感受其中的溫暖、親密與接納的感受,感受在恐懼之中,是愛在支持著自己的身體、孩子還有伴侶。

催眠生產,是一個通用的詞,很多人誤以為催眠生產的內容只是催眠而已,也不是只學過催眠就一定能帶領催眠生產課程或進入生產現場進行催眠。美國催眠生產的創始人 Marie F. Mongan 發展出的催眠生產系統 HypnoBirthing® - The Mongan method,不只是催眠而已。 Mongan 曾有慘痛的生產經驗,也因為這樣的經驗,開始向內尋求生產的身體需求是什麼?在某一刻,看見貓咪生產,啟發了她,認為也許人類也可以像貓一樣的生產,加上受到 Grantly Dick-Read 醫師 (著有Childbirth without fear: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atural Childbirth) 的影響,因她也是催眠治療師,便將催眠、神經系統概念與生產結合,發展出一套催眠生產模式。 目前這套系統化的催眠生產模式,在全球已培育許多催眠生產治療師,台灣目前也有幾位已具有該”催眠生產認證培訓師或教育訓練師”,可以為準備或即將生產的家庭,給予另一種生產的想像與實踐,重塑生產經歷,讓生產回到以家庭為中心,以(準)媽媽為主角。
美國催眠生產創辦人Marie Mongan (圖片來自 https://us.hypnobirthing.com/)

為什麼要讓生產加入催眠呢?
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妊娠與分娩期間的催眠已被證明可以減少用藥與其他醫療介入,許多數據都明顯降低,包括對疼痛的主觀感知、早產發生率、剖腹產發生率、產後憂鬱的發生率、創傷發生機率、減少硬膜外麻醉的使用(無痛分娩麻醉)、降低會陰撕裂傷。而且女性懷孕時會比尚未懷孕更容易被催眠 (Marie-Elisabeth Faymonville et al., 2003; Alexander, Turnbull and Cyna, 2009)。
稍早提過催眠生產不只是催眠而已,在過程中,包含三個部分:(1) 產前準備 (2)分娩時與分娩前催眠,加深與維持催眠作用 (3)生產陪伴者的重要性與訓練
(1) 產前準備:學習生產知識、生產體位,重新定義生產的想像,改變對生產的信念,譬如重新建立對子宮收縮是痛苦的信念、生產是生病的信念,破除「恐懼─緊張─疼痛的惡性循環」。生產語言的改變,譬如以子宮波浪取代宮縮、疼痛的語言,因為使用負面語言評估疼痛,可能會加劇疼痛的感知與發生率 (Chooi, Nerlekar, Raju and Cyna, 2011)。學習與內在恐懼溝通、釋放恐懼、學習撰寫生產計畫書......等等。
(2) 催眠:學習並持續練習放鬆、呼吸、冥想與催眠技巧,聆聽催眠腳本,但是與使用錄音腳本的方法相比,催眠生產教育訓練師在現場進行催眠效果較好 (Montgomery, David, Winkel, Silverstein and Bovbjerg, 2002),加強對生產相關的視覺化圖像,逐漸改變生產的生理感覺,如將感覺潛意識化為其他感覺 (如麻木感) 來達到較高的鎮痛效果。在放鬆或催眠狀態下,會出現對時間感的扭曲,因此對產程的時間也會感覺比較短。
(3) 生產陪伴者:也可以稱生產的守護者,主要陪伴者的選擇取決於懷孕者,必須是與她一起接受催眠生產訓練的人,通常是伴侶、(準)爸爸。生產不是女性的專屬,(準)爸爸必須跟著學習,以便在(準)媽媽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陪伴者學習簡單的加深與維持催眠狀態的技巧,如輕觸按摩、放鬆腳本與呼吸模式。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催眠生產提出B.R.A.I.N. 模式,提供陪伴者如何與醫療人員 (包括醫師、護理師、助產師)溝通的依循,
最後,經筆者觀察,看見學習催眠生產是一趟心理治療的過程,也帶來兩個附加價值:深化與伴侶的親密關係重新整合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特別是母親。雖然是附加價值,但筆者認為這對順產是很重要的關鍵。
最後,仍要提醒準備生產的家庭,雖然越來越多人提倡生產是以母親為中心,重視母親的身體自主權,直覺聆聽身體的聲音與寶寶給予的訊息,但我們仍要有充分的具體準備與自我負責的態度,其中與醫療人員建立良好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除了家人外,醫療人員仍是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參考資料
1. Beth Alexander, Deborah Turnbull and Allan Cyna. Am J Clin Hypn. 2009 Jul; 52(1): 13-22.
2. C. S. L. Chooi, R. Nerlekar, A. Raju and A. M. Cyna.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Words when Assessing Postoperative Pain.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11 Jan; 39(1): 101-6.
3. Marie-Elisabeth Faymonville, Laurence Roediger, Guy Del Fiore, Christian Delgueldre, Christophe Phillips, Maurice Lamy, Andre Luxen, Pierre Maquet and Steven Laureys. Connectivity underlying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hypnosis. Brain Res Cogn Brain Res. 2003 Jul; 17(2): 255-6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