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接觸陳繁齊的作品是因為他的詩,因為他的《下雨的人》開始關注這位作者,喜歡到三本詩集都有收實體書,可惜書本都不在身邊無法分享喜歡的幾首詩句。也考慮把電子書收齊,但最近讀完他最新的散文覺得電子書的排版有點不順暢,所以對於收電子書有點猶豫。
雖然沒辦法分享幾首陳繁齊的詩,但憑一點印象把讀他的詩的體驗記錄下來:陳繁齊的詩給我的感覺可以觸到我心裡很深很深的地方,所以我滿容易讀到一半開始流淚,一邊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但又覺得有被溫柔承接理解的感覺,覺得遙遠的地方有一個人是不是也有一個人也經歷過,也覺得雖然並沒有經歷過那些,但想像在那情境的我,大概也會那麼難過吧。
我想我喜歡他的詩用字質樸,給了我一點喘息的空間去消化其中的情緒,有讀過詞藻比較華麗一點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反而很難讓我有心力去釣出我的回憶或感情。
所以一直很喜歡也很享受也珍惜著讀陳繁齊的詩的體驗,很短,但是很滿。
〈到遠方去〉
我和妳說/我要到遠方去/一個時間比較慢的國度/如此一來/妳那邊十月的時候/我還停留在九月/妳醒了的時候/我還在枕邊想念妳/妳那邊入夜的時候/我還能夠給妳夕陽/妳已經果斷的時候/我還能期盼口信/妳已經不愛的時候/我還能繼續愛妳
有的時候覺得讀詩,是享受找到那種共感的體驗,這是我覺得在讀作者的散文中比較無法得到的,雖然讀作者的散文作品有一篇我也是不爭氣地哭了就是了,覺得有點自打嘴巴。覺得散文是作者剖析自己的書寫,可能能讓讀者更多了解貼近作者一些,但就比較無法在文字之間有代入感。但還是喜歡作者對生活的敏感與觀察,也喜歡可能因為年代類似那種共享生活的感覺。也許覺得作者還有很多沒說?覺得作者的散文比詩讓我覺得更有距離一點,雖然這種感覺可能非常主觀就是了。
但非常期待作者再十年或二十年後能有很棒的人生體驗而產生的作品。
那時最常在信裡寫著「讀到這封信時,不知道節日是否已經過了呢?」類似這樣的疑問,幾乎是一種起始語,好像也照顧著對方:如果信提前到了,希望它陪你過節;如果信遲到了,希望能讓你重溫一些當時的快樂。
&
時代一直都在流淚,只是我們剛好有所悲傷,才發現它在哭泣。